- 相關推薦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留民營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案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掌握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總結等方法;
2.正確認識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學會分析存在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樹立資源觀、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學難點】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的分析與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設計】
承轉導入新課。上節課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知識,我們知道,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間相互關系,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惟一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勢在必行,哪中國又如何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如何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學生讀圖8.17。
提問:圖8.17三段古文蘊含了哪些可持續發展思想?
學生思考回答: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能從發展經濟和富國強兵的目的出發,將尊重生態規律、保護自然資源作為治國安邦之道。
提問:我國為什么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有哪些?
多媒體投影:大氣污染圖片、水污染圖片、固體廢棄物污染圖片、噪聲污染鏈接圖片、水土流失(鏈接圖片)、荒漠化圖片、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圖片、海洋污染圖片、礦山環境惡化圖片以及圖8.18。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討論并回答: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
3.深刻的環境危機。
教師啟發:通過上述材料和圖片有何啟示?
學生思考。
學生讀圖8.19,并閱讀教材。
學生簡述:《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的主要內容。
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教師引導,承轉過渡:通過上述材料和圖片,啟發我們:反思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
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投影圖圖8.20和8.21
教師提問:留民營村在建設生態農業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請提出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
學生討論回答:
措施: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形成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種植、養殖、加工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開展綜合利用,既促進生產發展,獲得經濟效益,又降低污染,獲得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方向:他們今后將向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與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方向發展。
課堂練習。
1.分析下表中我國北方某糧食產區1970年和1980年有關資料統計情況,解答相應問題。
耕地面
積(萬
公頃) 森林草
地覆蓋
率(%) 氣溫年較差 (℃) 年降水量(毫米) 河流含
沙量
(%) 糧食總
產量(萬
千克) 人口
(萬)
1970 4 18 33 4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
(1)該地區1970~1980年內土地利用構成明顯的變化是:耕地增長了約_____________%,同時_____________等土地面積明顯減少。
(2)該地區植被、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_____________。
(3)在這l0年中,該地區每公頃平均產糧的變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人均產糧的變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
(4)堅持可持續發展,改善該地區環境狀況急需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
答案:(1)10;森林草地。(2)森林草地覆蓋率降低,氣溫年較差增大,年降水量減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嚴重。(3)每公頃平均產糧減少,主要是環境惡化、水土流失等造成;人均產糧減少,主要是人口增長快于糧食總產量增長的結果。(4)加強植樹種草等綠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中國道路中國夢征文08-16
可持續發展教育課堂教學設計08-18
可持續發展戰略教學反思08-25
中國石拱橋教學設計(通用13篇)11-09
道路勘察設計合同04-10
道路畢業設計開題報告02-15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08-20
張京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道路08-17
校服設計教學設計06-07
《可愛的中國》教學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