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17課 兩漢與匈奴的和戰
第17課 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北京市第49中學 趙靜東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
(1)冒頓單于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地區;(2)漢武帝發動反擊匈奴戰爭的條件;(3)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4)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及其意義;(5)竇固竇憲兩敗北匈奴等基本內容。
2.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族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作出了貢獻。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做出重大貢獻。
3.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匈奴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進而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以培養學生用正確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是本課重點。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凝聚著漢與各少數民族聰慧、才智的歷史。兩漢時期正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代。在第12課“秦始皇統一六國”那一課中我們已經了解了兩個少數民族與秦的關系。〔提問〕:你還記得哪兩個少數民族嗎?他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的首領叫什么?(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可以這樣歸述:匈奴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對我國蒙古草原的開發做出重大貢獻。那么,當時漢與匈奴族之間的民族關系怎樣?古今文人筆下的昭君出塞給漢、匈兩族的關系帶來了什么影響?后來匈奴族人又到哪里去了?
(板書)第17課 兩漢與匈奴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圍
1.冒頓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
(講述):匈奴族的杰出首領冒頓是頭曼單于的長子,你看書上有他一幅像。冒頓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哪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102頁小字?(教師歸述)冒頓單于勇武善戰,勵精圖治,嚴于治軍。他曾以優異的軍事才能指揮30萬大軍東去、西逐、南并、北服,全部占據了當年蒙恬開拓的河套南部地區,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從此,匈奴族開始進入極盛時期。
(板書)2.匈奴經濟的發展
先請同學們翻到課本103頁閱讀。閱讀后請學生回答:匈奴經濟發展的情況?(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匈奴經濟的發展有三點內容:(1)西漢時匈奴族的畜牧業繁盛,有“馬畜彌山”之稱。(2)冶鑄業也有了發展,而且金屬裝飾品多以動物形狀出現,表現出游牧民族的特點。(向學生指示103頁圖)(3)匈奴部分地區出現了農耕工具,(提問)想一想這些農耕工具的出現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這說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上已經有過交往,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族開始有了農耕和農耕工具。還證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技術上是互相學習的。
不過,同在這片黃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發生民族之間的糾紛。漢軍曾被匈奴族圍困在平城白登山。
(板書)3.白登之圍
秦末漢初,冒頓乘中原混亂,重新奪取了河套地區,逼近長安。這不僅給中原地區的人民帶來戰爭的災難,對剛剛誕生的西漢王朝也構成嚴重的威脅。(提問)誰還記得西漢政權建立時的經濟狀況嗎?(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公元前201年,駐在馬邑的韓王信勾結冒頓進犯太原。次年,漢高祖劉邦親自帶兵還擊,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用投影片指明地點)請同學們看書103頁白登之圍的情況。(請一學生朗讀白登之圍的情況)
白登之圍后,匈奴的騷擾更是有增無減。當時,由于西漢前期社會經濟尚待發展,統治還不穩固,對匈奴無力進行軍事反攻。為了求得暫時的和平,只是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板書)4.和親政策
這個和親政策是以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同時還每年贈以大量絲綢、酒食來維持的。可這并沒有使匈奴的劫掠停止,相反,匈奴更感到有機可乘,更加肆無忌憚地大舉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長安附近。匈奴的騷擾嚴重的破壞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漢匈兩族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西漢漢武帝時代,已經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
(板書)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漢反擊匈奴的條件: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西漢初期漢高祖開始采取了哪些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自西漢初期由于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的措施棗漢武帝時代實行大一統的統治,使西漢王朝由弱漸強,中央集權制度也進一步加強,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已經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因此,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板書)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認識到漢初屈辱的“和親”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騷擾,下決心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西漢反擊匈奴的戰爭有三次:(用投影片簡介三次戰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漠南戰役。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河西戰役,這次戰役,使匈奴的勢力大大損傷,請學生齊聲朗讀105頁豎排字。第三次是公元前119年漠北戰役。衛青、霍去病率數十萬大軍進擊漠北,大破匈奴。這一年,漢武帝決定派大軍越過沙漠尋殲匈奴主力,集中十萬精騎,命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步兵,從代郡和定襄分東西兩路深入漠北攻擊單于。當時長城北面定襄附近大軍云集,戰馬嘶鳴,刀槍耀目。身跨戰馬的漢軍健兒們,個個精神抖擻,氣宇軒昂。西漢反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就要開始了。不久,漢軍在漠北同匈奴相遇。漢軍用戰車環繞為營,阻擋匈奴騎兵的沖擊。同時,派兵截擊匈奴。雙方激戰一日,不分勝負,黃昏時,突然刮起大風,飛沙撲面,衛青左右包抄,匈奴大亂。單于率數百騎兵突圍逃遁,霍去病飛騎追擊匈奴2000余里,殺敵7萬余人,北抵瀚海而還。從此,匈奴被趕到大漠以北。歷史上由此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至此基本解決。(提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漢武帝時代能夠取得反擊匈奴的勝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當時西漢王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這是反擊匈奴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衛青、霍去病等漢軍將領英勇善戰;西漢能夠取得反擊匈奴的勝利也順應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積極支援反擊匈奴的戰爭,比如河南一位商人提出要把自己家產的一半捐作軍費。所以西漢反擊匈奴的戰爭才取得勝利。
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衛青、霍去病作出了重大貢獻。就拿霍去病來說吧,他從幼年時代起就努力學習騎馬、射箭和擊刺等武藝,多年來的勤學苦練,使他成為一名性格堅毅、體格強壯、武藝出眾的青年。他同匈奴初次交鋒時年僅18歲,漢武帝曾稱贊說:“初生之犢不畏虎,你年紀輕輕的,打起仗來就這樣勇敢,你一往無前,勇冠三軍,就封你為冠軍侯吧!”我們現代體育比賽中得第一名的稱“冠軍”,就是從霍去病的封號而來的。霍去病一生六次出擊匈奴,這位年輕的將帥在反擊匈奴的戰場上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為了表彰他的功勛,漢武帝命人在長安為他建筑了一座豪華的住宅,并問他是否滿意?霍去病卻堅決回答:“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這豪言壯語是他一生的寫照,一直受到后人的傳誦。年僅24歲的霍去病病逝后,漢武帝為了表示對他的懷念,命人給他修了一座墓。請同學們看書上有幅霍去病墓的插圖。
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是一場民族之間的紛爭。無情的軍事沖突,給當時的社會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當時,河套、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處是戰爭的滾滾烽煙,茫茫沙原上橫臥著漢、匈兩族人的尸體。然而,歷史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民族之間的紛爭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當邊塞的戰火熄滅后,大批漢族移民帶去內地的生產技術,進行經濟開發。漢匈兩族人民最初以交換生活必需品開始交往,并逐步恢復了兩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
(板書)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與呼韓邪單于對漢稱臣
公元前一世紀中期,匈奴分裂成為幾部,互相攻殺。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對漢稱臣,主張與漢和好,雙方訂立了和好盟約。請同學們齊讀書上106頁豎排版內容。從此,恢復了漢、匈之間斷絕已久的友好關系。
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到長安覲見漢宣帝。宣帝以禮相待,賜以大量珍貴禮物和金質“匈奴單于璽”。從此漢、匈友好相處,約有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戰爭。北方邊地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景象。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向漢提出了愿和漢室通婚,結為親戚的和親請求。
(板書)2.昭君出塞
漢元帝同意呼韓邪單于的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說起王昭君,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從元曲《漢宮秋》到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曹禺的話劇《王昭君》,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有不少內容是虛構的。那么,歷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樣的呢?
王昭君,名墻,漢代南郡秭歸(湖北興山縣)人。在城南長江西陵峽附近,有個群山環繞的村莊,這就是王昭君的故鄉,人稱昭君村。至今那里還保留著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過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個遺跡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王昭君是個農家姑娘,年輕時因貌美被選入皇宮當宮女。她人品正直,入宮后因沒有賄賂畫師,被冷落一旁。
漢元帝下令從宮女中挑選一名,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在宮里早已聽到匈奴與漢和好的消息,就慨然應召,愿作和親的使者,嫁給匈奴王。臨行前,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昭君豐美的容貌,華麗的服飾,震動了漢宮。據說,第一次見到昭君的漢元帝也大吃一驚,后悔不該把這么美麗的姑娘嫁給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讓她同呼韓邪單于走了。
到了匈奴單于的駐地,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會帶來和平安寧。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處,愛護百姓,教給當地婦女織布、縫衣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人民的愛戴。呼韓邪單于也很滿意,他上書給漢元帝表示:“愿為漢朝守衛邊疆”,讓漢天子和漢的百姓和平、幸福。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漢與匈奴兩族友好。她的大女兒還曾去長安朝見漢朝皇帝。王昭君出塞后50年間,漢和匈奴保持著和平的的局面。
昭君出塞給北方游牧民族帶來好處,她是漢匈友好的使者。因此,從唐朝的詩人到今天的文學家,都用筆墨來歌頌王昭君。史學界老前輩翦伯贊曾這樣寫詩贊揚:“漢武雄圖載史篇……”。(用投影片打出詩句)
相傳王昭君死后,匈奴人從四面八方用袍襟攜來黃土,含著眼淚堆成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昭君墓。至于王昭君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時修的?現在已無法考證。但是,昭君出塞從古至今傳為佳話,昭君墓成為吉祥的象征。據說不能生育的婦女只要到昭君墓上住一夜就能生一個胖娃娃,不長莊稼的土地只要撒一把昭君墓上的土就可以長出莊稼。
今天,凡是到內蒙古去領略塞外風光的人,都要去聽一聽當地人講述王昭君,還要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20里的大青山腳下,憑吊一下昭君墓。因為,昭君墓在內蒙古已不是她一個人的陵墓。而是已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征。(提問)誰能說一說昭君出塞與白登之圍后的和親政策有什么區別?昭君出塞為什么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贊揚?(學生回答后教師歸述)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和親,為加強漢、匈兩族人民的友好作出了重大貢獻,很顯然這時的和親同漢初的和親政策有著很大的不同。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納貢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結合。它帶來的不再是擄掠屠殺的血雨腥風,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長久的和平。
(板書)四、東漢同匈奴的和戰
1.匈奴的分裂 2.竇固竇憲大敗北匈奴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放投影片)北匈奴仍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著西域,隔斷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還經常出兵進攻東漢北部郡縣,擄掠南匈奴人和漢人,河西走廊更是深受其害。那里的人民常常白天關閉城門。為了解除北匈奴對東漢的嚴重威脅,保證河西走廊四郡的安全,恢復東漢同西域的交通,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率兵反擊北匈奴。竇固進攻北匈奴恢復了東漢對西域的統治,竇憲大敗北匈奴,使北匈奴遭到沉重打擊。后來北匈奴只好向西遷移。
2.本課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通過了解漢與匈奴的關系,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漢與各少數民族之間雖然有過戰爭,但是在很長時間內主要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昭君出塞不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嗎?漢、匈兩族和好后,兩族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進行友好的交流。請同學們看107頁小字部分。通過閱讀我們了解到漢、匈兩族人民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中是相互依存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
3.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的三道練習題。
【第17課 兩漢與匈奴的和戰】相關文章:
歷史兩漢經濟的教案12-09
匈奴人西遷歷史述評08-17
歷史兩漢經濟的教案設計08-26
歷史兩漢經濟的教案4篇12-10
歷史教案:第23課 西晉和東晉05-01
七年級歷史《兩漢的經濟》教案12-12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我和虞小楊的“作業戰”04-29
七年級歷史《兩漢的經濟》教案3篇12-13
高一生物教案《第3節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08-23
辣椒保衛戰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