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11課 空前繁榮的春秋戰國文化(二)
第11課 空前繁榮的春秋戰國文化(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燦爛的文學藝術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 張靜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下列基礎知識:
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甘石星經》。24節氣的測定。扁鵲。魯班。《詩經》。屈原。戰國的帛畫和編鐘。圍棋。
2.要求學生認識: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天文和醫學等科學技術處于世界先進行列這一事實,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在科學道路上不畏艱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和屈原創作的楚辭,在中外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湖南長沙出土的帛畫和湖北隨縣出土的編鐘,反映了戰國時期藝術發展的較高水平和繁榮局面。
3.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有:
在教師的指導下,歸納春秋戰國時突出的科技成就,并列表,培養概括能力;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科學文化繁榮局面出現的原因,以培養分析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導入新課
春秋戰國時期既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思想、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上節課我們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及“百家爭鳴”,打開了這一時期文化壯麗史卷的上篇,現在讓我們飽含激情欣賞這壯麗史卷的下篇。
3.講授新課
一、先進的科學技術(板書)
在講新課前請大家回憶《中華文明的勃興》一課,思考夏、商時我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是什么?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天文科學又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1.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甘石星經》和24個節氣的測定(板書)。春秋時期,天文觀測上的“有心人”當推魯國的天文學家。他們的成就有兩項:一是多次觀測到日食;(讓學生看課本第63頁上第一段小字,然后問:《春秋》一書中記載的最早一次日全食;發生在哪一年?)二是觀測到一次彗星掃過北斗的現象。在他們的史書《春秋》中是這樣寫的:“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魯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這顆掃過北斗的星就是哈雷彗星。(請學生閱讀課本下面關于哈雷彗星的注釋。)這是天文學家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的記錄要早670多年。
在長期觀測的基礎上,戰國天文學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一批天文學家脫穎而出,功績卓著的是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甘德著《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天文》8卷,后人把這兩部著作“合二為一”,稱為《甘石星經》。這部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比歐洲第一部天文學著作——希臘希帕克的天文學著作早約200年。(讓學生閱讀課本第63頁第2段小字。)
繼夏歷“殷歷”之后,戰國時期歷法又有新發展,突出表現在24個節氣的測定上。什么是節氣?節氣是氣候寒暖的反應,要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的時間,就必須測定節氣。(請學生背《24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請問,你們對24個節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什么了解?比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最當時”等,這類農諺很多。有了節氣,人們摸到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規律,不誤農時,好處可大了。任何真理的發現都要經過一個艱難的過程,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坦路可走的。24節氣的測定也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西周時期,我國的天文學家測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個節氣。春秋時期,又測定了立春、立夏、立秋4個節氣。到了戰國時期,才測定出另外16個節氣,至此,24個節氣的測定完成。這是我國歷法上的最大成就。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3頁上的第三段小字)滴漏又稱漏壺、漏刻、刻漏,是世界各國還在采用“日觀太陽,夜觀星辰”的原始計時法時,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的一種較為科學、利用水的浮力作用計時的儀器。我國現存最大、最精美的滴漏當推現在陳列在故宮交泰殿內清朝制的滴漏。而滴漏這種儀器的發明應上溯到戰國時期。滴漏的發明和使用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它是中華民族獻給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花。
2.名醫扁鵲(板書)
請同學們回憶:商、周時醫學有哪些成就?(內容略)春秋戰國之際,齊國出了個名醫扁鵲。(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扁鵲》圖,閱讀介紹扁鵲的小字。)扁鵲醫術十分高超,能“洞見五臟癥結”。他曾游歷各國,治愈許多疑難病癥。除課本上提到的他救活虢國太子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說明扁鵲醫術高明的故事嗎?像史書中記載的扁鵲二勸齊桓侯、扁鵲搶救昏迷5日的趙簡子等故事都說明扁鵲的醫術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
除此之外,扁鵲在診斷法上還進行了大膽創新。在扁鵲之前,醫生采用“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的方法診斷病情。扁鵲結合自己的經驗發展了這種診斷方法。每次給人看病,他不僅詳細詢問病人的感受,同時還采用“切脈、望色、聽聲、寫(觀)形”,而后“言病之所在”(《史記·扁鵲列傳》),這就是望、聞、問、切的四種診斷方法。這種四診肅法一直為中醫沿用,大概每個看過中醫的同學都有這種感受。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人杰輩出的時代,除了名醫扁鵲流傳千古外,還出了個被后世奉為建筑工匠祖師爺的能工巧匠魯班。
3.杰出的建筑師魯班(板書)
魯班所具有的高超建筑技術植根于那個時代建筑技術迅速發展的沃土之中。請同學們看教材上兩幅插圖。先看《戰國銅器上的樓房圖》,這幅圖展示了當時樓房的形狀。看另一幅圖前,我想問同學們一個小問題:還記得我國最早的房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嗎?當時以什么材料蓋頂呢?我國最早的房屋在距今約五六千年時就出現了,人們是用茅草蓋頂,比如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從考古發現可知,到了春秋戰國時,屋頂上使用瓦已較普遍,并出現了瓦當,從而完成了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看插圖)瓦當是瓦背上滴水瓦的瓦頭。你們看,這兩種瓦當不僅造型很規范,而且上面還雕刻著美麗的圖案,反映勞動人民高超的瓦雕技術,令人嘆服。同學們還可以再看看書前彩圖的戰國房屋圖,它是多么美觀!魯班是將當時建筑技術推向高峰的杰出建筑師。魯班在一生中曾有許多發明,而且每項發明大多伴隨著一個他勤于思索、克服困難的小故事,你們誰能講一講呢?(回答略)
下面,請同學們依據上述內容回答:春秋戰國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
春秋戰國不僅以先進的科技成就著稱于世,而且文學藝術也是璀璨輝煌的。
二、《詩經》和屈原(板書)。
1.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板書)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請問這部總集是誰編訂的?是孔子。它收錄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詩歌分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政府采詩官從各地搜集的民間詩歌,是《詩經》的精華部分。《詩經》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有不少篇章,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和反抗壓迫剝削的強烈愿望。下面給同學們介紹兩首詩。第一首詩看教材中的《碩鼠》,什么是碩鼠,看完詩后會不言自明,這首詩是勞動者憤怒的吶喊。第二首詩是《芣苜》。(出示該詩投影片)芣苜就是車前草。這是婦女們采車前子時唱的歌,簡單的歌詞,明快的節奏,使讀者感受到勞動的愉悅、激起豐富的想象。下面你們試著讀讀,體會一下這首詩的意境。清朝人說,讀了這首詩“恍惚聽到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的情況。你們讀后有什么感受?
這部詩歌總集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不朽的地位。
2.偉大的詩人屈原(板書)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吃粽子、劃龍舟,相傳是為了紀念誰?屈原。這種民俗的形成反映了人們什么思想感情呢?反映人們尊敬屈原、深切懷念屈原。他為什么受到人們這樣的愛戴呢?這引出了一段悲愴壯烈、歷世不衰的史話。(讓學生看課本上插圖《屈原》)插圖上這位緊蹙雙眉、低頭沉思的人物就是屈原。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國貴族。他出生在動蕩的戰國時代。面對秦國日益強大、楚國漸趨衰落的局面,他主張舉賢任能,立法富國,聯齊抗秦,一統天上,但卻受到當權者的排擠,被免職流放。后來,楚都郢城被秦軍攻破,屈原痛感空懷壯志、報國無門,于夏歷五月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汲南方民歌之精華,采楚國方言,創造了一種新體詩歌“楚辭”,寫下許多優秀詩篇,《離騷》是其中名篇。
《離騷》是一篇優秀的抒情長詩。它以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感情,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對楚國和人民的深切愛戀。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詩人的身世、黑暗勢力對他的迫害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的感情。(讓學生閱讀教材中《離騷》摘錄)詩人表示自己決不放棄美與善的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決不與那幫小人同流合污。第二部分描寫他上天下地、入水登山、探尋理想的情況。
魯迅評價《離騷》說:“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屈原的作品不僅對我國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流傳國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他的詩作先后被譯成多國文字。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三、繁榮的藝術和體育(板書)
1.獨立的繪畫藝術——帛畫《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板書)
春秋戰國時,繪畫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這以前的繪畫不是獨立的藝術嗎?我們先不必急于做出回答。讓我們回憶一下,戰國之前,人們大多把畫繪在哪里呢?畫在工藝品或建筑物上,比如半坡出土的陶器,上面就繪有變幻的花紋;春秋時期的旗幟上,也往往繪有蛟龍、熊虎、龜蛇等形象。而到戰國時,才產生了一批不附于工藝品和建筑物的繪畫作品。1942、1949和1973年先后在湖南長沙楚墓中發現了3幅戰國帛畫,這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戰國繪畫作品。《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其中的兩幅,請看教材插圖《婦女鳳鳥圖》,繪畫技巧成熟,線條流暢,代表了當時的繪畫水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
春秋戰國時期繪畫藝術進步發展的又一體現是:青銅器、漆器的紋飾內容有很大變化,由原來的圖案裝飾發展到描繪現實生活的復雜圖畫。回憶一下商代司母戊鼎的四周有何紋飾?鼎四周是盤龍紋和饕餮紋。看書前第15幅彩圖《嵌錯賞功宴樂銅壺》。這個銅壺是1965年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為清楚起見,再看教材中《銅壺上的刻畫》插圖,你們看這幅圖展示了什么情景?刻畫了宴樂、采桑、射箭、狩獵、攻防、水陸交戰的場面。在整個壺面上,刻畫了200多人的形象。畫面生動形象,表現了當時卓越的藝術技巧。
2.“鐘鼓之樂”——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編鐘(板書)
鐘是我國古代的樂器,用于單一擊奏的,稱為“特鐘”;十幾個大小相次成組的,稱為“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成套樂器中的編鐘,是極為珍貴的戰國樂器,它代表了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看課本彩圖《隨縣出土的編鐘》,邊看邊講)這套編鐘,共65件,是用于祭祀、典禮和宴饗的禮樂器。編鐘由青銅鑄成,分三層排列在刻滿彩繪花紋的鐘架上,氣勢宏偉而壯觀。最上層的叫鈕鐘,是用來定調的,只要準確地敲擊標音位置,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音階的聲音。中層叫甬鐘,有三個半八度音階,能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清脆嘹亮,悅耳動聽。下層也叫甬鐘,因為形大體重,所以聲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時能起到烘托氣氛與和聲作用。用這套懸掛的編鐘,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種樂曲。
由于音樂的發達,當時涌現了一批音樂大師,俞伯牙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俞伯牙,傳說是春秋時人,以精于琴藝而著稱。史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說他彈起琴來,琴聲美妙無比,連馬也仰首諦聽,為之感動。他有個好友叫鐘子期,很會欣賞琴音。“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由此可見,鐘子期深深領悟到琴音的意境。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很傷心,從此不再彈琴。名曲《高山流水》,據說就是俞伯牙所作,而后人則以“高山流水”這一成語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的高妙。
3.圍棋(板書)
圍棋古代稱弈。圍棋需要技巧、策略和耐力,變化無窮,因而深為我國人民所喜愛,圍棋在我國起源很早,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到春秋的中晚期,圍棋活動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到戰國時期,由于戰爭的頻繁和城市文化的勃興,更推動了圍棋活動的發展。不僅“進退取與、攻劫放舍”等圍棋的基本術語和理論已經形成,而且出現了像弈秋那樣著名的圍棋高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中小字內容及插圖)
4.鞏固小結
在簡要概括本課所學內容的基礎上,以教材中“春秋戰國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及“請你歸納春秋戰國燦爛的文學藝術成就”為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春秋戰國科學文化繁榮局面出現的原因”,和前面已學內容形成呼應,培養學生從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關系上,從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上分析問題的能力。
5.作業
讓學生當堂做課文所給的練習題
(三)教法建議
教學方法:采用綜合教學法,包括講述法、談話法、啟情法、讀書法、直觀法等。
教具:《芣苜》一詩的投影片。
【第11課 空前繁榮的春秋戰國文化二】相關文章:
第十六課 高度繁榮的宋元文化(二)05-01
論希臘古典文化繁榮的城市因素08-17
對農村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考08-19
贊美祖國繁榮昌盛的句子12-07
“我是冒險王”——人教版必修二第5課08-20
在我們認識的第243天08-18
繁榮會計理論研究 推動會計事業發展05-07
秦文化、楚文化和漢文化08-17
《第56號教室》讀書感受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