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教案-二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二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
一、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為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⒈興起的標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術。
⒉興起的條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現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___基礎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別是______________的結果。(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時間]提出質能轉換式,在______的推動下,從理論轉變為應用。)
⑴科技轉化為______的速度加快!谌慰萍几锩撸撸叩奶攸c。 ⑵___和___密切結合。 ⑶科學技術各領域相互____,出現兩種趨勢: ⒊特點: ①學科越來越__,分工越來越__。
②科學研究朝著____方向發展。
⒋影響: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______的發展。
、频谌慰萍几锩龠M了______和______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積極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第一、二產業比重___,第三產業比重___;政府加大了對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亞洲國家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______的機遇,積極發展本國工業。
、堑谌慰萍几锩苿恿耍撸撸撸撸撸叩恼{整。_____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____。
二、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⒈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
⑴戰后至70年代初:高速發展時期。
①原因:a.大力拓展______,進行___輸出。
b.應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發展新興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c.政府直接投資需要巨額資金的工業,并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資本
主義發展進入________階段(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這是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最突出特點。
②成果:20世紀50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國生產的;70年代初,美國實際的國內
生產總值比戰后初期增加___多。
⑵7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發展經歷了放緩、衰退到“滯脹”的發展階段,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動搖。 ①明顯放緩: 原因 a. ___和___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美國霸主地位的挑戰。 b. 70年代美國出現了貿易__差,并不斷擴大。 c. 黃金和外匯儲備大幅下降使美國由最大__國變為最大__國。 d. 美國陷于越南戰爭,保持著大量軍費開支。 后果:__年美國無法再按____兌換黃金,從而______體系解體。 ②出現衰退: 直接原因:__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中東國家以石油為武器,掀起 影響: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原因是什么?) ③“滯脹”: 原因: a.1973~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生產的破壞。 b.國有化形式造成生產效率的低下,生產發展緩慢。 表現:____和_____并存(或同時出現)。 影響:80年代,美國開始實行非國有化的改革。
聯合反帝斗爭,引發_____。
⑶80年代里根政府對美國經濟的改革,使美國經濟開始復蘇。
①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效果:__年底,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出現_____,____和____顯著降低。
③問題:_____急劇上升,成為美國經濟的沉重負擔(里根為拖垮困難的蘇聯經濟,開展以____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
⑷90年代克林頓政府對美國經濟的改革使美國出現戰后最長的經濟持續增長時期。
、僭颍篴.克林頓政府大刀闊斧的改革;b.順應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大力發展___經濟。
、诒憩F: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低一高”)
、厶卣鳎阂裕撸撸撸邽榇淼母呖萍籍a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
⒉西歐經濟的發展。
⑴戰后初期到50年代初:經濟恢復階段。
原因: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有
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基礎;e.戰后資本主義制度和統治的迅速穩定。
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經濟高速發展階段(西方經濟學家稱為“黃金二十年”。)
、偻怀霰憩F:聯邦德國的飛速發展,被稱為“西方國家的優等生”。(為什么?應結合戰后對法西
斯德國進行的處置來理解:政治民主化改革、非軍事化改革、美國的外援、政府的宏觀管理政
策、重視科技和教育、德國人民的高素質。)__年代初,聯邦德國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資
本主義經濟大國。
、谟绊懀好芮辛宋鳉W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開始了____進程。1967年“______”的成
立,使歐共體政治上成為抗衡美蘇爭霸的重要政治力量,經濟上形成與美國、日本的三足鼎立
的競爭局面。
歐共體成立的主要目標是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_________的自由交流(四大流
通),進一步促進______。
⑶70年代以后,西歐經濟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進入“滯脹”時期。80年代后,各國紛紛進行非國有化改革,經濟進一步發展。1993年歐共體12國結成歐洲經濟政治聯盟,即“歐洲聯盟”。
⒊日本的“經濟起飛”。
⑴二戰后至50年代初是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時期,對日本進行的比較廣泛的_____,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____因素,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
⑵1955年以后,日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① 主要原因有哪些?
② 成果:__年代末,日本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⑶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發展____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增長。
、俪晒海撸吣辏毡镜娜司鶉裆a總值超過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谟绊懀喝毡鹃_始謀求______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
后,美日關系在政治領域,逐漸由原來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變成了重要的_____關系。
⒋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________,以緩和社會矛盾。但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的矛盾與問題有哪些?
三、二戰后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發展和破裂。
⒈蘇聯、東歐各國經濟的恢復及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⑴蘇聯經濟的恢復
① 主要原因:蘇聯于__年~__年完成“四五計劃”(即___________)。
② 成就:a.到195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940年的73%,農業總產值__戰前。
b.國防工業方面,__年建成了原子能反應堆,__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
③ 存在問題:蘇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哪些問題?
⑵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① 東歐人民民主政權建立的條件:
a.
b.
c.
②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權成立后面臨的主要任務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結果:1948~__年,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在東歐確立。如何評價這種蘇聯模式?
⑶亞洲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① 蒙古:__年初,當時的中國政府(___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宣稱蒙古已由一個___國家轉變為_____。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蒙古已完成了農村中的_______。
②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__年9月,于朝鮮半島北部成立,首都是__,首相是___。
同年8月,在朝鮮半島南部成立___,以__為首都。朝鮮半島從此處于分裂狀態。形成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越南共和國成立: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________領導下進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成立。9月成立民主共和國,___任共和國主席。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了_____的勝利,法國被迫簽署關于恢復_____和平的______,以______為界,越南__獲得解放。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
⑷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① 標志:蘇聯、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與___________建立了外交關系,并開始廣泛合作。
② 社會主義陣營包括__個國家。
③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陣營的歷史作用?
④ 結果:60年代初,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壞。1968年蘇聯占領______后,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
⒉50年代至60年代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的先后失敗,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
⑴改革的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⑵改革的實質:試圖變革原有的經濟體制(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⑶蘇聯的改革和挫折:
① 赫魯曉夫(1953~1964年當政)改革:
A.背景:a. 1953年,___逝世后,赫魯曉夫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地位穩定下來。
b.1956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大會聽取了赫魯曉夫作黨中央的_______;還聽取了關于_________的秘密報告。會后,蘇聯全國開展了______的活動,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______工作。
B.內容:經濟領域的改革首先從___開始,重點也在__,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工業方面,他采取了一些____、_______的措施。
C.失敗的原因:a.缺乏正確的_____;b.缺乏_____的精神。c.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改變__________。
②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當政)改革:
A. 措施:把經濟改革的重點轉移到___方面,始終堅持把發展的重點放在_____上。
B. 結果:執政前期,取得了某些成就。在他執政期間,蘇聯軍備力量大為增長,一躍而成為與美國匹敵的_____,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他執政后期,隨著他個人_____的滋長,政治生活的僵化,____________活力衰退,社會矛盾叢生,國家陷入困境。
C. 失敗的根本原因:只是對蘇聯原有經濟體制的某種___,沒有從根本變革_________。
⑷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① 共同原因:_______阻礙了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各國人民強烈要求擺脫這種模式。
② 模式一: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的市場經濟體制
自__年被開除出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后,逐漸走上了一條_____、____的社會主義
建設道路,即實行__________。
③ 不成功的改革——波蘭:
A.背景:a.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b.蘇共“二十大”后,局勢動蕩,人民對______狀況不滿,發生了____事件。
B.過程:波茲南事件后,_____出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開始政治、經濟改革。
哥穆爾卡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針,擴大______。
C.結果:改革并未取得明顯成效。__年代末出現經濟困難,長期無法擺脫困境。
④ 模式二:匈牙利——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A.背景:a.蘇共“二十大”后,改革呼聲強烈,知識分子組成的______十分活躍;
b.人們要求發揚_______,健全___,糾正___________;
c.1956年,匈牙利國內的反共勢力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在首都____發生動亂和武
裝沖突,釀成“匈牙利事件”。
B.過程:匈牙利事件后,以____為首的黨和政府實行了一些新的經濟政策,并從__年起,
開始大規模的_______:在_________的基礎上,把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_有機地聯系起來。
C.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發展較快,___比較繁榮,人民生活有較大提高。
⑤ 短暫的“布拉克之春”——捷克斯洛伐克:
A.原因: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_____遇到嚴重困難,___斗爭激烈。
B.過程:__年初,____出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公布了革新社會主義的《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經濟體制,對外則奉行_____的方針。這一改革行動被稱為“______”。
C.結果:蘇共領導指責__________,于8月出兵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捷的改革中斷。
⑥ 模式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78年底,中共召開_______,正確總結了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濟,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_________軌道上來,并做出了實行____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人民在_____的指引下,走上了_________的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紀的___,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____;到_____(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亞洲經濟在二戰后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⒈二戰結束后,亞洲經濟發展面臨什么機遇?
①二戰后,世界局勢相對穩定;②亞洲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
③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
⒉二戰后亞洲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⒊東亞和東南亞
①60年代:日本實現“經濟起飛”。(原因有哪些?)
②70年代:以韓國、新加坡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
a.原因: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959年新加坡脫離___獲得自治,加入_____聯邦。1965年,新加坡脫離該聯邦,成為獨
立共和國。在____的領導下,新加坡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終于成為一個____、____、
。撸撸撸叩默F代化國家。
c.從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以經濟發展____來確定經濟發展目標,大力引進______,不斷調整_____,鼓勵___,促進經濟的穩定調整發展。
③80年代:以泰國、馬來西亞為代表的“亞洲四小虎”(“新四小龍”)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
a.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i.__________;ii. __________;
iii.__________;iv.__________;v.___________。
b.存在的問題:大量引進海外資本和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__________,經濟發展的___也增加了許多。
④80年代以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⒋南亞:印度經濟發展
① 原因:20世紀__年代以來,印度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_政策,努力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② 成就: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印度建立起比較齊全的______,實現了糧食的_____,特別是在______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③ 問題:____、____、_________等諸多因素嚴重阻礙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印度仍然是一個_____國家。
⒌西亞:石油立國
①最大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提:a.西亞的___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蘊藏最豐富的地區,如_______、___、___
和____。
b.西亞產油國同發展中國家廣大產油國一起,同西方石油壟斷資本進行長期斗爭。__年由西亞國家發起成立了__________(即OPEC,歐佩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___(時間)以后,西亞產油國逐漸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國的石油工業。
③表現:70年代以后,西亞產油國充分利用石油財富發展本國經濟的措施有哪些?(兩方面)
④問題:a.發展非常不平衡:___和__等國石油財富豐裕、人口較少,已經邁入世界富國行列;__和___是西亞的政治軍事大國,但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仍然低于海灣石油富國。
b.矛盾激化:由于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矛盾的激化,1980~1988爆發了兩伊戰爭,嚴重損害了兩伊的經濟發展。
⒍存在問題:①由于亞洲大多數國家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人均產值較低,大多數國家仍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地位。②由于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容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蕩。③由于舊的經濟秩序影響和阻礙,在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造成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歷史教案-二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相關文章:
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奇跡深層探究08-17
高二歷史教案11-03
初二歷史教案11-03
世界經濟危機對玉溪商務發展的影響分析08-19
高二歷史教案(精選10篇)11-10
高二歷史教案(精選9篇)11-06
初二歷史教案3篇11-06
高二歷史教案9篇11-04
高二歷史教案(9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