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一戰后,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9——193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其特點;羅斯福新政的目的、特點、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2.思想教育目標:
①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危機必然導致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和彼此之間政治矛盾尖銳化。
②羅斯福新政是利用國家權力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調整,藉以消除危機。它不觸動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因而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
3.能力培養目標:
①通過對1929——1933經濟危機特點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羅斯福新政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從而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③指導學生初步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和發展推動社會變化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難點:
有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概念:股票交易、生產過剩、貨幣金融、銀行信用等,羅斯福新政的目的和重要措施。
(三)教學時數:1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談話法、幻燈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一戰的原因是什么?
2.一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召開過哪些會議?有何影響?
[導入新課] 凡一華體系建立后,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一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無階革命都遭失敗,資本主義國家統治暫時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講授新課]
一、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板)
(P12大一)(問)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繁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相對穩定)
1.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板)
(問)相對穩定時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暫時緩和(凡一華),歐洲革命運動陷入低潮(鎮壓),各國經濟恢復)。
一戰中受到嚴重創傷的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恢復,1924——1929年,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經濟呈現出繁榮局面。那么,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情況如何?
2.各國工業生產的增長(板)
(P73大一)(問)各國生產發展的特點?
總的來講,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尤其是美國。然而在發展的背后,資本主義社會難以避免的以產品過剩為標志的經濟危機因素也隨著生產發展同時增長起來。一時的“繁榮”被資階看成了“永久的穩定”,出現了盲目擴大和財富更加集中。(P73胡佛競選圖,讀小字)
二、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板)
1.首先在美國爆發(板)
(P73小)導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種生產過剩并不是社會產品已多到人們消費不了的地步,而是人們手中的錢不足,購買力不足,使生產出來的產品越積越多,出現“過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定后,生產過剩的危機便周期性地震動著資本主義社會。這次經濟危機最先爆發在美國,不是偶然的。經濟崩潰前的10年,是美國極度繁榮的時代,在此期間,美國的工業發展迅速。(P12圖)這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公路交通堵塞的場面。由此可見汽車工業的發展飛快,世界金融中心由倫敦轉向紐約。生產發展的同時,社會購買力相對下降,工人工資的提升速度遠遠跟不上工商業利潤的增長。美國當時有60%的家庭年收入還不到購買最低生活必需品的水平。消費力不足,不斷增多的商品便無法銷出,造成生產和消費脫節,而壟斷資本家為追求高額利潤不顧后果,繼續擴大生產,而國家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和銷售的矛盾沖突終于一發而不可收拾。
(P73《紐》圖)紐約的股票市場不僅是美國,而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狀況、政治氣候的變化首先從這里反映出來。1929年10月24日,股票交易所的門前,擁擠的人群心急如焚,手里的股票如同一團炭火,恨不得馬上拋掉,僅一天內拋售的股票達1000多萬股,這一天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股票暴跌之快,自動電報機都來不及報行情。到11月,股票市場完全崩潰,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赤貧,跳樓、上吊、用煤氣自殺比比皆是,紐約股票市場的崩潰,正是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危機迅速蔓延到金融商業、工業、農業各個部門,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災難之中。
那么,這場從美國開始,而后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有什么特點呢?(P74表)
2.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環性強(板)
經濟危機中,受害最深重的是什么人?(P74圖)職業介紹所前是什么情景?(一條長龍);它說明了什么?(失業的人多);在經濟危機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美國達1500~1700萬人,失業者通宵達旦等候在職業介紹所門前,冬天,為了御寒,失業的人用麻布片把褲腿扎起來,以便保暖。(P25圖)等候領取救濟面包的依然是長隊,成千上萬的人在挨餓;各城市出現了用破爛洋鐵皮搭起的貧民窟,那是因為付不起錢被趕出家門。20年代的“繁榮”溜得無影無蹤了。這些圖畫告訴我們,經濟危機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
3.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板)
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怪現象:一方面,成千上萬的人饑寒交迫,生活狀況十分悲慘,失業、饑餓、寒冷、死亡時時刻刻威脅著他們。另一方面,資本家卻大量地銷毀產品,特別是農產品,(P75小二),這是為什么呢?(保持商品價格,維護利潤)資本家是絕不會對人民發善心的,這種現象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有,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黑暗性暴露無遺。有人估計,整個危機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500億美元。
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各國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紛紛尋找出路,美國是如何擺脫經濟危機的呢?
三、羅斯福新政(板)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在這之前上任的胡佛總統一遍遍地宣稱:“經濟很快復蘇”,“繁榮就在前面”。但是,實際上大量的胡佛村出現了,許多人蓋著“胡佛毯”(舊報紙)在外面過渡,面黃饑瘦的男女老少拿著“胡佛袋”(破口袋)在垃圾堆里尋找食物,人們再也不相信胡佛的許諾了。1932年,羅斯福受民主黨的提名,參加總統競選。他發表廣播演說:“我決心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深陷困境的美國各階層選民對羅斯福抱有希望,‘新政’二字不脛而走,很快家喻戶曉。羅斯福以自己的知識、口才、形象和克服危機的決心,以壓倒多數選票競選獲勝。
1.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1933)(板)
1933年3月4日,千百萬美國人民在收音機旁聽新總統發表的就職演說。此后,羅斯福多次舉行全國廣播講話,他像同大家圍爐談家常一樣,用通俗易懂,親切爽朗的語言,介紹情況,說明政策,求得公眾對新政的理解和支持。這被稱為“爐邊談話”。那么,羅斯福為什么要實施新政呢?
2.羅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點(板)
(P76大二)目的:消除經濟危機。特點: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那么,羅斯福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P26大二~P77小)
3.羅新政的措施:(板)
①整頓銀行(板):羅斯福就職時,全國4/5的銀行關了門。第二天,羅下令全國銀行休業四天,情況良好的銀行獲得執照重新開業,情況不佳的被勒令清盤,公布了存款保險法,恢復了人們對金融機構的信心,銀行的信用得到恢復,現款回到銀行重新流通,刺激了生產。
②調整農業(板):為克服農產品過剩以保持農產品價格,政府下令縮減大片耕地和屠宰大批牲畜。1933年,玉米、棉田面積減少了2900萬英畝。屠宰豬、牛、羊2900萬頭,其損失由政府負責補償。
③工業復興法(板):這是新政的中心措施。(P76大四及小字三)
④興建公共工程(板):什么是公共工程?美國在當時約有1500——1700萬失業工人,還不算半失業工人。政府雖然撥款供各州免費向失業者發放生活必需品,這種直接救濟的辦法暫時幫助了失業者,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羅斯福知道,必須為失業者找到工作,具體辦法就是政府雇用失業者興建公共工程,利用這種辦法,既為失業者提供了工作機會,也使一些工程浩大、地方或私人無力或不愿干的公用事業設施得以建成。在這些公共工程中,最著名的是田納西河流域工程。(P77圖,小字)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4.新政的效果(板)
羅新政,是在從根本上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資階的一種改良。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但新政的實施,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恢復了生產力,部分地改變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困境,使美國走出了1929年以后的經濟蕭條的胡同。而且在政治上,使美國的法西斯勢力未能發展起來,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鞏固小結]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的美國似乎是從天而降,實際上它早已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背后潛伏著。危機的特點,正說明了對資本主義世界造成的危害深重而廣泛,迅速而持久。羅斯福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一天,經濟危機的威脅就存在一天。
(六)板書設計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七)作業:
1.1929~1933經濟危機特點是什么?
2.怎樣看待羅斯福新政?
【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相關文章:
世界經濟危機對玉溪商務發展的影響分析08-19
關于經濟危機下的工作體會08-24
論投資品對經濟危機的誘發與加劇作用08-19
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幾個問題06-03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反思08-17
為何資本主義在中世紀的西歐而非中國得到較為順利的發展08-17
《資本主義》讀后感03-18
世界的中國模式與中國的世界08-17
《資本主義》讀后感(精選10篇)05-11
讀《資本主義簡史》有感:逃不開的時代枷鎖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