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教案-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史
(一)知識結構復習目標:掌握各階級探索抗爭的主要事實、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能夠認識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探索抗爭活動之間的聯系,認識到各階級的抗爭探索是向前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總結各階級探索抗爭的經驗教訓。一、近代前期:
1840年~洋務運動:
基本史實: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特征:尚未產生新的階級,主要由農民、地主階級進行,向西方學習,但停留在"器物"階層。
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19年:
基本史實:早期維新派的主張、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特征: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學習西方制度,企圖通過變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資產階級政治體制。
二、近代后期:
1919~1927年:
基本史實:中共成立、工人運動高潮、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大革命的興起和失敗。
特征: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學習俄國 革命,堅持城市革命道路;中共領導工人運動失敗;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領導大革命。
1927~1937年:
基本史實:三次武裝起義、八七會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五次反圍剿、長征、遵義會議、八一宣言、西安事變。
特征:國共十年對峙。中國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中共走向成熟;隨著中日矛盾上升,中共開始走向聯蔣抗日
1937~1945年:
基本史實: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共開辟敵后戰場、人民戰爭路線、《論持久戰》、中共七大、根據地建設、抗戰勝利。
特征:全民族抗戰。國共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取得抗戰勝利。
1945~1949年:
基本史實:重慶談判、政協會議、粉碎國民黨進攻、戰略反攻、決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新政協會議。
特征: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三、新中國建國后
1949~1956年:
基本史實: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過渡時期總路線、三大改造、一五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特征: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
1956~1978年:
基本史實:《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整風運動、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傾斗爭、"八字方針"、七千人大會、"文革"、外交成就。
特征: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978年至今:
基本史實:關于真理問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特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二)重點講解
近代前期應注意問題:
1.正確理解近代統治集團內部、資產階級內部、洋務派同早期維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① 統治階級內部
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分歧在于對待學習西方態度不同。頑固派因循守舊,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反對一切外洋事物和改革;洋務派則主張中體西用,洋為中用的方式求取富強。一致性表現在:都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結果都因未能抵御外敵侵略而宣告失敗。
② 資產階級內部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成長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傾向上出現分歧,形成兩個派別,即維新派和革命派。分歧:維新派主張維新變法,實現君主立憲;革命派則主張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中國實行民主共和。
一致性更強,表現在:
a 都在甲午中日戰爭后幾乎同時登上政治舞臺;b 都要求挽救民族危機,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發展資本主義。C 革命實踐上相輔相成。革命派民主思想的傳播動員了人民,動搖了封建專制統治,與維新派有歷史淵源的立憲派乘機活躍起來;反過來,立憲派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后,從行動上配合并支持了辛亥革命在全國范圍的成功
③ 洋務派和早期維新派的分歧和一致性
早期維新派支持"師夷長技以制夷"和投入洋務運動,并主張維護君主制,這是同洋務派一致之處。不同的是,洋務派只注重軍事、外交和機器制造技藝以及與之相關的文教事業,而早期維新派則注意建立新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制度,以發展資本主義。
2.規律和認識
① 鴉片戰爭后20年,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開始形成的時期,這一階段及其后一段時期,不管是農民經濟還是地主階級的抗爭與探索均以失敗告終,究其根本原因,這兩大階級都不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仍以封建自然經濟為基礎。他們不可能沖破封建主義束縛和局限,更提不出順應時代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和改造社會的方案。
② 由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逐步登上歷史政治舞臺,并成為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主角。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由此向縱深發展,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的制度。
民族資產階級克服了農民和地主階級落后的局限,積極推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但其自身具有軟弱妥協的局限,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革命綱領缺乏徹底性,無法調動廣大人民。這些決定其政治目標不可能實現。民族資產階級不能勝任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但其革命性值得肯定,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團結的力量。
近代后期應注意問題:
1.國共兩黨關系:
A.從20世紀20-40年代,兩黨關系呈現了由合作到分裂,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的特征。
B.制約這些變化的因素有:兩黨的性質;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國際環境和各種政治勢力的態度。
C.從兩黨性質看是其矛盾斗爭的必然性;從關系變化過程看,合作局面主要是中共倡導推動的結果;分裂局面主要是國民黨對內獨裁,中外反動勢力結合的結果;從影響看,合則兩利,分則俱傷。
2.建國以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敗得失的規律和認識:
A.建設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制定出符合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根本原因是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得到發揮。而且,黨的領導干部和群眾能及時糾正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取得成就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B.經濟工作失誤的原因:對中國國情認識不清;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理論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關于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
C.經驗教訓:應該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來;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響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成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3.統一戰線的發展及中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
A.四次統一戰線:第一次是1924.1-1927.7的革命統一戰線;第二次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它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第三次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新中國成立后,統一戰線得到鞏固和發展。第四次是愛國統一戰線,形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是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它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意義。
B.統一戰線是中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法寶之一,中共在四次統一戰線中起突出的領導作用。首先,中共積極倡導和促成統一戰線,處于主動地位,起領導作用。其次,統一戰線各種力量雖有矛盾,但最主要活動是一致的,這些活動在中共領導下進行。再次,統一戰線的目的是為完成革命和建設任務。所以,職工在四次統一戰線中均起著重要的領導作用。
4.中共的主要會議:
體現了中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策略和方針,也體現一定的時代特點。是中國人民抗爭史的重要內容之一。把握每次會議的時間、內容、作用或影響,在此基礎上推延其他相關史實,就較容易掌握中共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歷程。
5.注意宏觀概括中共在各歷史時期的政策措施的基本線索。如:
政權建設方面:十年對峙時期工農民主專政;抗戰時期統一戰線性質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解放戰爭后人民民主專政。四次統一戰線(略)。
土地政策:1931年土地革命總路線;1941年"雙減雙交"政策;1947年解放區的土改政策;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和調整又經歷了土地政策、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個步驟。
同時,微觀分析這些變化的異同及出現變化的原因。另外,注意抓住各時期社會主次矛盾的演變,來分析中共工作方針和階級結構、社會結構調整變化的必然性;透過現象看本質,史論結合,深化歷史結論,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理論,深入分析中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利弊得失。
【歷史教案-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史】相關文章:
中國秘書史教學改革探索08-16
抗爭優秀作文(通用24篇)08-31
古代歷史教案12-15
初中歷史教案04-27
高中歷史教案11-19
初中歷史教案11-03
高二歷史教案11-03
初二歷史教案11-03
初一歷史教案11-08
古代歷史歷史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