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掌握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大都的繁榮、頻繁的中外往來、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發展等基本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元朝民族融合的講述,啟發學生認識元朝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是在全國統一的條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由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強大的政權:元朝統一全國,疆域幅員遼闊;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實行有效的管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中外交往頻繁。元朝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蒙古族是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領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繼而,忽必烈又建立元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很有建樹,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
“行省制度”既是本課重點,又是難點。此概念對于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講述時應結合《元朝疆域》圖講明以下幾點:施行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內容,行省制度的作用,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民族融合”是本課又一重點。應使學生明確三點: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開始,中經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到元朝時,民族融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表現在四個方面:漢族人民開發邊疆;邊疆各族遷入內地,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契丹、女真等族與漢族的融合;回族開始形成。第三,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教法建議
1.導入新課時我可提問:兩宋時期我國北方先后出現了哪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學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我指出當時北方還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蒙古族,由此導入新課。
2.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應突出成吉思汗這個人物。通過講述鐵木真童年經歷,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鐵木真的堅強和機敏留下深刻印象。講述時可指導學生看《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以加強感性印象。強調蒙古政權的建立,是成吉思汗最大功績。講蒙古政權建立的作用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動腦筋”中所引用的《蒙古秘史》中的一首詩:“沒有逃避地方……”以突出蒙古政權建立的作用。
3.關于元朝的建立,過程應從簡。為使學生條理清晰,提高課堂效率,也可借助于地圖或多媒體課件講述元朝的建立及統一過程,并注意突出兩件大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6年元滅南宋。關于文天祥抗元,可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或講述文天祥抗元故事,學習他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根據學生的特點,可酌情介紹《過零丁洋》及《正氣歌》。
4.元朝的社會經濟和對外交往,應從農業、水陸交通運輸業、商業和大都、中外往來等幾方面講述。講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措施之前,可先簡述一下蒙古貴族對農業的破壞,以突出元世祖對農業的重視。講述交通運輸業,一定要結合地圖,并注意“會通河”與“通惠河”不要混淆。講明元朝商業的繁榮,可以元大都為例,并強調它是世界聞名的大都市,來自亞洲、東歐、非洲的商隊和使節絡繹不絕,以引出當時中外往來頻繁的景象。關于馬可·波羅及《馬可·波羅行紀》,我可適當補充些有關的故事和材料。
5.講述行省制度之前,應先掛出或打出課件《元朝疆域》圖,并將元朝的疆域與漢、唐版圖進行對比,強調元朝疆域空前遼闊,是當時亞洲一個強大的封建國家。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這即是行省制度施行的目的。行省制的內容介紹,應力求簡捷。因為它涉及元朝的整套統治機構,較為復雜,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介紹可分為:①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②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1個行省(可指嶺北、遼陽、云南等行省的范圍);③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④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關于行省制度的作用,應指出它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明清及后來政治制度影響深遠。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保留至今。
6.關于民族融合的講述,應先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還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所引用的元末詩歌,以加深印象。最后強調民族融合的作用。
7.全課講完小結時,可提問學生:“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貢獻?”我再總結強調元朝的歷史地位!
三、學法指導
1.本課在全冊教科書中屬于第二單元,這個單元的中心內容是講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本課則側重于講民族關系的發展。除文化外,元朝部分只占一課書,所以內容繁多,從蒙古興起一直講到元朝的政治、經濟及民族融合的發展情況。全課只設兩大子目,一是“一代天驕”統一蒙古,二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學習時可把重點放在第二子目。
2.理清基本線索,弄清各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幫助我們認識元朝的整體面貌。
3?學習時注意提取知識點,本課涉及三個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大事。
三個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
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
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 行省制度的建立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下面是蒙古史書記載的12世紀的一些情況,結合課文想想,反映了那時的什么局面?后來這種局面是怎樣改變的?
“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這段記載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蒙古諸部互相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這種戰爭給蒙古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他們渴望擺脫戰亂,結束分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鐵木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戰爭,實現了蒙古的統一。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
3.他們誰說的對?為什么?
對于這兩種情況,我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答案可不固定。
練一練
B
活動與探究
1.故事會:搜集有關文天祥的故事,在班級小組里交流。或組織歷史課外活動小組,一同去尋訪有關文天祥的歷史遺跡。
蒙古官員同漢族官員一樣,都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他們飲酒作樂時,都由許多仆人侍候,仆人為主人把盞敬酒,并擊鼓吹奏為之助興。
2.議一議:說說元朝運河與隋朝運河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當今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這件事嗎?課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調東線的走向。
隋朝運河通過都城洛陽,呈大彎曲狀。元朝都城在大都,運河不再通過洛陽而是截彎取直,抵達大都。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相關文章:
元朝的特性10-21
元朝馬致遠的詩詞名句08-24
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12-09
科學哲學的興起、發展與價值探討08-18
元朝歷史的特性--蒙元史若干問題的思考08-17
建立和實行黨政部門及干部幫扶企業制度的調查08-17
蒙古包作文05-15
內蒙古作文06-10
這次,我沒有高興起來中考作文08-21
建立家長培訓學校勢在必行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