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
七年級歷史下冊1
七年級歷史下冊2
在引領學生學習經濟重心的南移與民族關系的發展這一專題時,我通過知識回顧,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進一步夯實基礎。通過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材料的能力、分析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認識到維護安定團結的重要性;認識到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內各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繁榮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通過復習“燦爛的宋元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歷史是具體的,是動態的;對歷史的敘述也應該是具體而生動的。在講授歷史事件的過程或歷史人物的活動時,要講得真實鮮活,不僅要線索清晰,層次完整,而且離不開細節的支撐。在歷史講述中史事的細節是很重要的,講好細節,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細節往往是具體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細節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細節還往往具有啟發性,通過細節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細節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關鍵之處。例如講一個歷史事件,細節的運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處或轉折處,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講一個歷史人物,細節的運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跡中,而不是他的籍貫、出身、學歷等上面。
現在流行著“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決定質量”這樣的話,有其深刻的道理。當然,對于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忽略細節還不至于造成教學的失敗。然而,注重細節,肯定有利于教師教學的成功,所以值得我們的教師加以關注。
七年級歷史下冊3
本周在上《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作了充分的預習,然后通過課件把知識作了系統的整合與歸納,并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鏈接,同類問題的“串聯”。學生在展示基礎知識時我適時的添加追問,當學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我曾問道“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的`是誰?”學到元朝滅亡南宋時我曾問道“和南宋并立過的政權有哪幾個?”“在中國古代史上元朝是第幾次完成統一?”“到現在為止我們所學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哪幾個?”學到元朝運河時我把隋朝、元朝的運河圖同時投放出來,并追問道“兩朝運河有何異同?”當學到元朝的行省制度時我又問道“省級制度始于元朝,那縣制始于哪個朝代?”當這些問題適時拋出時,同學們有時面面相覷思考著什么,有時議論紛紛商議著什么,此時我看得出來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的互助有實效、學生的討論有意義。我深深感到在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適時的追問能讓學生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下課了,一位學生喊道“這節課怎么快呀?”我暗喜、我暗道“你投入了”。
七年級歷史下冊4
本節課由上冊所學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啟下,自然導入,效果較好。隋朝大運河是本課的重點,但知識點較為零散,在講課中要注意結合地圖及時總結,讓學生在學中速記并強化訓練。反思本課如下:
本課主要內容:第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第二、隋朝的繁榮;第三、隋朝的大運河。“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為“隋朝的繁榮”奠定基礎,探究“隋朝的繁榮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榮局面,啟發學生找出聯系,然后再聯系“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這一問題解決后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原因就簡單了。
列出史實——隋煬帝下江南看瓊花和書中“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評價大運河。
評價: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開通大運河征發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后被隋煬帝作為游樂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么?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經營漁業,往南可以通到揚州(古時揚州亦稱江都)經營運輸,他的利用價值是很廣的。
1.學生對歷史學科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初步掌握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既掌握了本課的主要知識點,課堂教學基本做到學生自主、交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課堂達標率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識,加強了熱點、邊緣學科知識、前后知識的聯系與滲透;注重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學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法;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落實。三點歌謠北捉南魚落中心記憶效果明顯。
不足之處:
1,教學基本功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需不斷錘煉、加強。
2,課堂結構還需改進,應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引導。
3,,學生的小組學習還需加強,尤其是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具體分工尚需加強.
4,由于前期記憶所占時間稍長使后期學生討論時間稍短,造成時間安排前松后緊還需以后上課合理安排好時間。
七年級歷史下冊5
上復習課,教師不能只就題講題,而應該縱觀全局,”俯視”各個知識”板塊”,找出各部分的聯系。歷史內容龐雜,因此,復習時尤其注意環環相扣,形成復習鏈。
歷史基礎知識復習是整個復習鏈的起點。復習這部分知識時,不應只局限于識記,而應引導學生尋找聯系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
歷史線索則是復習鏈中的.關鍵點。歷史線索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教師要引領學生掌握歷史線索。
復習時,應該注意各部分的前后聯系。復習前面的知識時,及時進行必要的鋪墊,為后面的復習埋下伏筆。而后面的復習,則要不斷照應,反復深化,使復習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七年級歷史下冊6
明清時期君權強化為什么為其統治埋下了危機?
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年級歷史下冊7
隋唐時期是中國的繁盛時代,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高度發展,本課內容主要講述了隋唐的科技和詩歌成就,由于學生在小學曾學過趙州橋這篇課文以及唐詩等內容,所以這對建筑藝術和詩歌部分有所了解,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基于此,本課在學案式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多途徑、多角度、多層次方面進行學習探究。
學習時,首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這樣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可以大大提高聽課的效率。在教學時,教師參照教案,按照學案授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學案進行學與練。具體來說,本課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學案上的問題找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做到用眼觀察、用腦思考,并且動手記錄,使學生切實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個環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檢查彼此的學習情況。在此環節進行時,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以制造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尤其是學到唐朝著名的三大詩人及他們的詩歌作品時,因學生都比較熟悉,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適時的引導學生進行唐詩背誦,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比較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有利于其對幾位詩人詩歌特點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通過師生對唐詩共同進行賞析,可以提高學生通過歷史資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課堂探究。本環節是在學生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之后,為了使其對歷史的綜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設。它主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完成。
通過本課的學案式教學展示,我覺得實行學案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提升課堂的利用率,還能減少學生走神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動手動腦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學習活動中,而且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學生能更加明確教師的授課意圖和教學方法,使其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變得“活學、會學”。
但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不足,比如說在進行第三個環節時,因時間把握的不是特別到位,所以學生的討論沒有深入進行下去,還有在分析比較各石拱橋的特點時,分析力度也不夠,以后需要注意改進。
七年級歷史下冊8
這一課是第一單元的重點,它主要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論證唐朝的繁盛。如果把此課的結構講清楚了,那么對于以后各個朝代的經濟史講述則提供了有利的范本。對于本課教學,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一、再現歷史情境,培養學生能力
我首先由導入篇杜甫的《憶昔》導入新課,渲染了文學環境。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進了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了解和熱愛,更激起了學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真可謂“一箭三雕”。接著又為解決本課難點問題,由曲轅犁的模型和構造圖,讓學生了解犁的構造。再讓他與西漢的二牛抬杠進行比較,思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創新精神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可以借助這一點發揮他們的`潛能。如:指導他們制作教具,不僅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本課學生從網上搜集到不少曲轅犁圖片資料,當時我沒注意。如果我能指導他們做出簡單的曲轅犁模型,并讓該同學上臺講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曲轅犁的構造,另一方面也會使同學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讀史以明理”這是歷史教學的最高目的。在上“開元盛世”這課時,我注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通過啟發學生思考“玄宗與太宗”有那幾點相同的地方,對現實有和借鑒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國家要繁榮,政治局面必須穩定,人才必須得到重視。官員必須廉潔自律,要廣開言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唐朝農業繁榮,啟示我們:要想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必須走科技興農之路。要注重興修水利,要普及科學技術。由唐朝長安城整齊的布局,聯想到現代城市也要注重整體的規劃和布局。
同時,本課有待改進之處,在上本課時,我的主導作用待以發揮,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沒有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女學生,今后要注意改進提問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努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小組活動時,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可再加強些。同學們在參與辯論時,要進一步學會傾聽,尊重他人意見并及時反駁對手觀點。在點評時,抓住主要問題有重點地進行點評,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總之,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從學生及其學習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學生需要學習什么,能夠學習什么和怎樣去學習。新課改的歷史教學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后思想感情的變化,發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七年級歷史下冊9
1.中國領土遼闊,與中國面積接近的大洲是()
A.非洲B.歐洲C.大洋洲D.南極洲
2.關于我國位置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位于南半球,亞洲大陸東部B.位于東半球,東臨達西洋
C.大部分領土在溫帶,兼有熱帶D.北回歸線穿過臺、浙、粵、桂
3.我國陸上疆界長達2萬余千米,陸上領國有()
A.11個B.18個C.14個D.6個
4.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分為()
A.省、市、縣三級B.省、自治區、直轄市三級
C.省、地、縣三級D.省、縣、鄉三級
5.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是()
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B.內蒙古自治區
C.青海省D.西藏自治區
6.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區是()
A.西藏自治區B.青海省
C.內蒙古自治區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我國人口分布的著名地理分界線是()
A.秦嶺—淮河連線B.漠河—騰沖連線
C.黑河—騰沖連線D.天山—陰山連線
8.下列省區中,分布民族最多的省區是()
A.新疆B.西藏C.云南D.貴州
9.關于我國地形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地形多種多樣B.山地面積廣大
C.地勢平坦,起伏和緩D.地勢西高東低
10.我國的四大盆地中,農業發達,物產富饒,有“天府之國”美稱的有()
A.塔里木盆地B.準噶爾盆地
C.柴達木盆地D.四川盆地
11.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
A.秦嶺—淮河B.大興安嶺—陰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C.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D.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云貴高原
12.我國下列地區中,約6—7月多陰雨天氣的是()
A.南方地區B.青藏地區
C.北方地區D.西北地區
13.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
A.加固黃河大堤B.在上游進行梯級開發
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D.多開挖幾條入海河道
14.航運價值大,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是()
A.長江B.珠江C.松花江D.京杭運河
15.我國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是()
A.秦嶺——淮河一線
B.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C.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
16.河流中的下游被稱為“地上河”的是()
A.長江B.珠江C.黃河D.淮河
17.河源眾多,水運便利,冬季普遍不結冰等是我國哪個地區的特點()
A.北方地區B.南方地區C.西北地區D.青藏地區
18.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
A.西北東北華北B.西南東南東北
C.華北東北西南D.西南西北東北
19.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山區一般是指()
A.山地和高原B.山地和丘陵C.丘陵和高原D.山地、丘陵和崎嶇的高原
20.下列省區輪廓與對應的簡稱完全正確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1.我國的東部和西部差異很大,下列現象屬于東部地區的是()
A.高原、山地面積廣大B.水資源短缺
C.氣候干旱D.土地肥沃
22.下列地形區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的有()
A.云貴高原和準噶爾盆地B.柴達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和東南丘陵
23.長江發源于()
A.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北麓B.青海省的各拉丹東雪峰
C.西藏自治區的巴顏喀拉山北麓D.西藏自治區的各拉丹東雪峰
24.素有“以歌代言”的風尚的民族是()
A.藏族B.壯族C.蒙古族D.維吾爾族
25.位于我國最東端的區域是()
A.漠河地區B.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相交處C.曾母暗沙D.帕米爾高原
七年級歷史下冊10
1.下列漢朝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順序是( )
①漢高祖②漢武帝③漢景帝④漢文帝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①④③②
2、西漢第一位皇帝和最有作為的皇帝是
A、漢高祖、漢武帝B、漢高祖、漢文帝
C、漢文帝、漢景帝D、漢文帝、漢武帝
3.史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出身低微的衛青后來官至大將軍,霍去病被封侯,主父偃被破格重用。這最能說明漢武帝( )
A.獨斷專行B.重用人才C.勤政愛民D.同情下層人民
4、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制定是劉邦對以下歷史經驗的總結
A.吸收秦亡教訓 B.實行“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權措施 D.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5、漢重視‘以德化民”在
A.高祖時期 B.文景時期 C.武帝時期 D.光武帝時期
6.漢武帝的“罷黜百家”是指( )
A.排斥諸子百家的學說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學說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學說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學說
7、歷史上有“秦皇漢武”稱。漢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諸侯國勢力時的確高明。漢武帝削弱諸侯國勢力的目的是
A.分封劉家子弟,鞏固統治B.平定叛亂,保持穩定
C.進一步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D.徹底鏟除諸侯,消除割據
8、今天的北大和清華是我國的最高學府,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
A.大學 B.儒學 C.郡國學 D.太學
9、“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提出者是
A、主父偃B、董仲舒C、蕭何D、張良
10.下列關于兩漢經濟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武帝和漢明帝都曾大規模治理黃河
B.西漢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農村幾乎家家種植桑樹
C.兩漢時北方普遍種植小麥,南方多種植水稻
D.西漢的都城長安人口有五十萬左右
【七年級歷史下冊】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04-26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01-10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05-15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教案11-02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08-18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篇04-26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12-06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計劃04-26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計劃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