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專題復習一 勞動價值論
專題復習一 勞動價值論
一、知識歸納
1、 商品
(1)商品的基本含義及其正確理解。
①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②要準確地理解商品的含義首先必須把握兩個條件:一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肯定也不是商品。二是勞動產品必須用于交換才是商品如果不是用于交換即便是勞動產品那也不是商品。
③關于商品和其他勞動產品的關系可以通過下表比較:
比較
商品
其他勞動產品
區別
1.商品用于交換
2.商品有價值
3.商品是個歷史范疇
1.不用于交換
2.沒有價值
3.勞動產品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范疇
聯系
1.二者都是勞動產品
2.二者都有使用價值
3.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
區別:
①使用價值是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②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③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特有的而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屬性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④使用價值不同決定了不同商品生產者需要交換商品價值則是商品交換的基礎決定了商品交換的比例。
聯系:
①兩者統一在商品中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
②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作為商品它的價值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在使用價值上如果物品沒有使用價值無人購買就不能交換就不會有價值。
排斥: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對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能同時兼得。
①商品生產者為得到價值就必須讓渡使用價值給消費者。
②而消費者為得到使用價值就必須讓渡價值給生產者雙方不可能同時享有二者。因此商品作為二者的統一是對立的統一。
(3)商品的價值量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三者的關系。
①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分。個別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是某單位某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某一部分某一行業生產某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
②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決定商品價值量但可以改變個別勞動時間改變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商品個別勞動時間的降低意味著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商品數量增加這樣商品的價值總量就增加了。在生產中誰的個別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越少在交換中獲利就越多; 反之 獲利就小甚至虧本。 因此 個別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會影響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③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商品的價值量成正比例關系。因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這就會引起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反之社會勞動生產率愈低單位商品中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
④社會勞動生產率不管怎樣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這是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在引起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變化的同時也帶來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反向變化從而導致同一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不變。
2、貨幣與紙幣的關系
(1)區別:①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而紙幣只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②貨幣是商品有價值而紙幣只是一種價值符號本身沒有價值。
③貨幣具有五種職能而紙幣是代替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2)聯系:①紙幣是貨幣形態的演變是國家強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②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所需的貨幣量為限度否則會引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3、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
①價值規律的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②表現形式:即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2)價值規律與等價交換原則。
①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交換的客觀要求。商品的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只有等價交換才能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競爭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促使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②等價交換是在動態中實現的是借助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等價交換并不在每次具體交換中體現而是在無數的交換中在社會的總體交換中體現出來的。
③等價交換原則要求商品的價格既要反映商品的價值又要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等價交換原則在貨幣條件下應表現為價格與價值相符但由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引起價格偏離價值因此實際在市場上商品價格是由價值決定又要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等價交換原則正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得到貫徹的這就形成了市場價格。
(3)價值規律的作用與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①價值規律的作用:現代商品經濟中就是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配置實質上是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刺激作用優勝劣汰作用的結果。
②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配置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傳遞給生產者和經營者的信息通過市場競爭使資源(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向優勢部門或生產者集中最后合理地實現在社會生產的各部門配置。也就是價值規律通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形式發揮作用。
二、例題解析
【例1】2002年7月1日《市場報》報道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廬山居住的別墅向游人開放。毛澤東別墅標準間公開報價680元/夜對旅行社報價為旺季400元/夜淡季260元/夜。其他別墅的價格均與之相同。同一別墅在旺淡季的報價卻不同這反映了( )
A.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B.價格與價值相等是等價交換的要求
C.價格因供求關系影響而波動
D.競爭促使商品價格不斷波動
【解析】本題的情景是毛澤東別墅標準間在不同季節報價不同考查學生如何從經濟學角度認識這一現象。主要考查學生對商品價格波動原因的理解根據題意同一別墅在旺淡季的報價不同是由旺季淡季的供求關系不同引起的。故C正確。
【例2】2002年6月24日《瞭望》周刊載文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逐步成熟汽車行業的競爭將由現在的價格大戰轉向整車性能價格比的較量。
以下兩個問題任選其一回答:
(1)為什么競爭要由價格戰轉向性能價格比的較量?
(2)你認為汽車企業怎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解析】本題是“開放型”材料式問答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本題靈活開放可以選答。根據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調遣相關知識回答自己選中的一題。答題思路:①運用商品基本屬性的知識認識競爭由價格大戰轉向性能價格比的較量②從價值規律市場調節和品牌意識等角度說明企業應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參考答案】(1)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都希望“物美價廉”所以人們選購商品時總是力圖找到這兩個標準的最佳結合點而性能價格比正是使用價值和價值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因此價格的高低不是企業能夠決勝市場的惟一因素。汽車行業的競爭由現在的價格大戰轉向整車性能價格比的較量能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購物要求從而順利實現商品的價值。
(2)汽車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第一自覺遵循價值規律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從而取得價格優勢。第二注重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科技含量高品質好的產品。第三注重樹立品牌意識和企業形象。
【專題復習一 勞動價值論】相關文章:
循環經濟專題復習08-17
“句式的變換與選擇”專題復習08-16
初中寫作專題復習教學設計08-18
地理:海洋專題復習教學案04-06
關于勞動價值論08-07
關于勞動價值論08-07
高三語文專題復習(詞類活用)08-16
期末復習校園專題廣播稿01-18
校園期末復習專題廣播稿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