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江蘇省無錫外國語學校 陳德軍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研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培養科學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歸納、動手、創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養了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凸透鏡所成像的虛實、倒正、大小與發光體位置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師和學生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幻燈)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疑問,請把你的疑問寫下來,然后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②為什么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么時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時候成縮小的像?……)
當然,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問題,今天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幻燈)課題: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
提出猜想
同學們想一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么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是什么?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為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我們必須干什么?(做實驗)
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照相機的使用。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一下老師。
現在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對著大家)我這樣拍,能拍到他的臉嗎?怎么辦?
②(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景物、鏡頭和膠片必須誰在中間?
③(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么辦?
④(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好,現在老師學會拍照了。(拍下一張照片)同時,老師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設計好本次的探究活動。
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上的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先把物體放在u>2f處,然后放在2f>u>f處,最后放在u<f處。這樣,由遠到近,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紹:大部分同學也許不了解光具座,它是專門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儀器。另外,本次實驗我為大家準備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③實驗具體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30cm、15cm和5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
插入:在這里,老師有一個疑問,當物距為5cm時,會不會像我們剛才使用照相機一樣,在光屏上看不見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c、實驗完成后熄滅蠟燭并整理儀器。)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及時記錄數據……)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設計好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
(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回指導)
好!實驗結束,請同學們把蠟燭熄滅。我們請一個小組匯報一下實驗結果。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質(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虛實
u>2f
30
2f>u>f
15
U<f
5
(介紹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是否相似?
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從這張數據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1] [2] 下一頁
>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根據上表的數據,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小結:大家實驗做得很好,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科學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當然,相信同學們還有其他許多的問題,同學們課后可以相互討論,也歡迎同學們與老師來共同探討。
附件:學案
一、引入新課:你透過凸透鏡看物體后,有哪些疑問?請把它們寫下來:
1.
2.
……
二、猜想:凸透鏡成像情況不同與哪些因素有關?你猜想的根據是什么?
三、制定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③實驗具體步驟: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四、進行實驗。
五、探究實驗記錄表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質(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虛實
u>2f
30
2f>u>f
15
U<f
5
可不填
六、結論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或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或倒立的虛像?
思考: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呢?
上一頁 [1] [2]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04-22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03-26
找規律教學反思08-24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08-25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03-18
《找規律》教學反思07-30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04-01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04-13
《圖形規律》教學反思04-22
找規律教學反思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