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政治教案>高二政治教案>高二教案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復習教案

    高二教案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復習教案

    時間:2023-02-27 07:19:59 高二政治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教案(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復習教案)


     

    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復習教案

    高二教案(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復習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而且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引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學會運用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具體要求
        知識教學點
        1.通過復習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聯系的含義。
        2.通過復習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1)運用事例說明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2)舉例說明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3)針對若干基本事實,判斷何為原因?何為結果?并列舉若干互為因果的事例。
      (4)用實例表述整體與局部、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5)運用五種基本運動形式的具體實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
      (6)在分析物質和運動密不可分、靜止是相對的基礎上,明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7)結合實例,比較新舊事物,揭示事物發展的實質。
      (8)分析幾個學過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說明規律的概念。
      (9)比較說明規律與規律的表現、規律與規則的聯系與區別。
      (10)列舉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事例,說明規律是客觀的,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人們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
        3.通過復習使學生運用有關知識說明的問題
      (1)根據事物前后相繼的歷史聯系,說明幾個歷史事實的因果關系。分析一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系,對幾個世紀矚目的當代人類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判斷。
      (2)按照整體優化的原理,為辦某件比較復雜的事情設計一個方案。
      (3)根據辨別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分析一兩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
      (4)用發展的觀點,比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和歷史地位。
      (5)交流個人遵循學習規律搞好學習的體會,并提出今后改進的措施。
      (6)根據堅持 “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相統一的原理,分析改革開放中的典型事例。
        能力訓練點
      ⑴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⑵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⑶培養學生判斷正誤、是非的能力。
      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滲透點
      ⑴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
      ⑵進行唯物辯證法世界觀的教育,進行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教育,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l)聯系的普遍性。
      (2)發展的實質。
      (3)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教學難點
      (1)事物聯系的客觀性與人的關系。
      (2)原因和結果的互相轉化特別是互為因果的關系。
      (3)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選擇最優方案,以求實現最優目標。
      (4)規律的概念。
    教學課型:

        復習課。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和邏輯結構

       (這個問題由老師講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綱,也可以說是唯物辯證法的濃縮、結晶,是從總體上體現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內在的高度的有機統一的重要內容;又是指導人生觀、價值觀研究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在本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課也是第一課內容的深化和引申。第一課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質、本原、是物質,而本課側重說明物質世界的辯證性,世界的物質性和辯證性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所以,第一課講了唯物論后,第二課接著就講辯證法,并將辯證法立足于唯物論的基礎上,就是唯物辯證法。

    2.本課的邏輯結構
      
     ①全課圍繞一個中心——世界的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規律,分為三節。第一節是說明本課主題的邏輯起點,也是以后內容的理論前提,即正是由于事物的聯系才構成了運動、變化和發展。第二節是第一節內容的邏輯發展,也是引出第三節的“中介”。第三節既是第二節內容的發展,也是本課內容的邏輯歸宿。

    ②在本課的八個框題內容中,可以說第一、二、三、四、五、六框都是講主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第七、八框是講主觀對客觀的符合。所以說,三節在內容上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這條全書的主線。

    ③在本課的八個框題中,第一、二、三、四、五、七框的內容是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第六、八框就是講方法論,因而,也可以說全書體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二、本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歸納后教師小結)

    1. 本課的基本概念

    ①聯系P47        ②因果聯系P51          ③運動P60         ④靜止P63    

    ⑤發展P65        ⑥新事物P65        ⑦舊事物P65         ⑧理論創新P70      ⑨規律P76        ⑩實事求是P79—80

    2. 基本原理

    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堅持聯系的觀點,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P47—58;

    ②物質和運動的關系P60—62;

    ③運動和靜止的關系P63;

    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發展的觀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63—72;

    ⑤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要按客觀規律辦事73—80;

    ⑥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關系。

    3.基本常識

    ①事物聯系普遍性的表現P47;

    ②因果聯系的特征P51;

    ③原因和結果的關系P51­—52;

    ④因果聯系的方法論意義P51—54;

    ⑤整體和部分的關系P55—56;

    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P57—58;

    ⑦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主體P59—61;

    ⑧區分新舊事物的標準以及判斷新舊事物不科學的態度P65—67;

    ⑨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必須做到的三點P67—72;

    ⑩規律客觀性的表現及其人與規律的關系P7779。

    三.教師講解復習本課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教材一方面說,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另一方面又說,人們可以改變事物聯系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這兩種說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我們理解任何哲學觀點,都應當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把二者結合起來。分析這一難點也應當如此。我們必須承認人們可以改變事物聯系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同時我們又必須肯定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為,第一,所謂人們可以改變事物聯系的狀態,只是改變事物聯系的具體形式。第二,當人們試圖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時,只有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內容(包括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才能辦得到。否則,任何建立新的具體聯系的嘗試,都會失敗。
        2. 弄清楚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和聯系。

    原因和結果不僅有嚴格的區別,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表現在原因離不開結果,結果也離不開原因,無因之果或無果之因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見下面圖表。

         .

    名    稱

    原因

    結果

    含義不同

    引起

    被引起

    時間順序不同

    地位不同

    主動

    被動

    作用不同

    動因

    結果

    聯    系

    先行后續,引起與被引起

     

    3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是事物聯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養和樹立全局觀點、整體觀念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的重點。只有抓住這個重點,并突出這個重點,才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最優目標。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既區別又聯系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這一問題,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整體與部分互相區別。含義不同,二者有嚴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二者不能混淆;地位和功能不同。
      (2)整體與部分互相聯系。二者互相依賴,各以對立的存在為前提。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的變化也影響整體。
      (3)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區別:首先,含義不同。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和部分有嚴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請同學們想一想:“坐井觀天”為什么被當作貶語來使用?用本課所學觀點來解釋,它主要在于混淆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把部分當作了整體。
      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來講整體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其功能不同具有三種情形。

    聯系:整體和部分互相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整  體  與  部  分 

    區別

    ⑴含義不同,二者有嚴格的區別。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就是整體,部分就是部分。
    ⑵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①整體具有部分沒有的功能;
      ②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聯系

    ⑴二者互相依賴,各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
    ⑵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的優劣變化影響整體。

    ⑶整體和部分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懂得物質和運動的關系,是理解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的關鍵,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運動觀。
      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這個關系包括三點內容:

    (1)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運動離不開物質,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3)離開物質談運動或者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5. 比較運動、變化、發展三個哲學概念的聯系與區別
      三個概念的聯系或者說三個概念的共同點是:都表明事物不是絕對靜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三個概念的區別是:運動作為物質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變化;變化則側重于運動中所發生的狀態乃至性質的改變,但是,運動和變化又都沒有表達、規定事物運動、變化的總的趨勢,也沒有直接表達和規定事物的總體性質;而發展這種運動和變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變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6. 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這是方法論。它對指導學生運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意義重大。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必須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點是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論述的。當我們運用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特別是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往往需要把各個方面綜合起來,具體地、靈活地加以運用。
        7.關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背景材料?

         1.新世紀的第一個清晨,北京等地出現了浮塵天氣,這再次提醒我們:新世紀別忘了環保。據悉,我國政府已將環保納入新世紀戰略發展規劃,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了“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目標。?

         2.根據“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目標,《綱要》明確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生態保護總體戰略。規定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要重點抓好三種不同類型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一是對主要生態功能區包括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等實施搶救性保護;二是對重點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實施強制性保護;三是對生態良好地區的生態環境實施積極性保護。?

        3.當前,我國環保工作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問題依然十分嚴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像阿拉善干旱、北京近年的沙塵暴,使這些地區的百姓生活受到了嚴重干擾,甚至影響了國家形象,任其發展下去,勢必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威脅到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乃至國家安全。因此,加強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必須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分布舉例 考點知識?

         哲學常識:一切從實際出發,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一分為二。

    三、角度分析提示?

         1.從政治角度看。?

          用哲學常識分析: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這樣,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才能“雙贏”。②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規律。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違背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結果使生態環境面臨突出的問題和矛盾,嚴重影響了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把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以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③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因此,我們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在局部和全局的關系上要顧全大局,局部利益要服從全局利益。當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嚴重存在,這種做法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是錯誤的。④唯物辯證法還認為,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所以,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全面地看問題,反對一點論。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上,要將二者協調起來,某些地方政府重開發、輕環保的行為是只顧當代人的眼前利益,忽視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的短期行為,是片面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觀點。⑤物質世界是永恒地變化發展的,要把事物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必須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現實發展的需要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促進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2.從地理角度看。可利用關于環境問題諸如沙塵暴、荒漠化等知識以及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

     7. 規律與規則的關系
       

    名   稱

          規       律     

         規    則

    區別

    含義不同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規則是人們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質不同

    規律不能被制定、修改、廢除,是客觀的

    規則是人們制定的,可以修改、補充或廢除,是主觀的

    聯  系

    一個正確的,合理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8. “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的區別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們都是唯物主義根本觀點在實際工作中的正確運用;但二者也有區別,這可以從以下五方面來進行分析。
      ① 二者的基本含義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決定我們的方針政策、計劃方案等主觀東西。實事求是是指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②二者依據的原理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物質和意識關系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實事求是是規律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關系原理的要求。
      ③二者在實際運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搞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堅持實事求是,才能使我們的思想、行動根據變化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斷解決新問題,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④二者對學生的具體要求不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對于青年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青年學生來講主要是逐步培養實事求是的作風,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⑤二者的側重點和各自的對立面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強調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它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實事求是則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它的對立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否定規律的客觀性,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觀點;二是只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的形而上學觀點。
        9.關于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

    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創新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些觀點在教材第二課、第五課都有較大的反映。尤其是在第二課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思想路線”、“要堅持發展的觀點,就必須通過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科學地預見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站在事物前進的立場上,與時俱進,積極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一切靜止的觀點、思想僵化、安于現狀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理論創新,就是面對國際國內的新情況新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繼承一切科學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和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創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迫切需要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就是要不斷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面(經濟、政治、管理)。科技創新,就是在科技方面要有新的發明和創造,就要使科學技術成為我國發展的強大動力。”從理論上說理解創新這個問題并不難,難是難在:第一,學生缺乏歷史對比,很難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新的創新事業,對我們各方面的創新難以有真切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多列舉實例,引導學生加深認識。第二,學生能不能把“與時俱進、進行創新”落實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上,難度是極大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有所創新。

    10.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十六大向我們發出的偉大號召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因而,教材的許多課節都聯系到這個實際問題,在第二課中尤其突出。第二課在“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框題中指出,“在舊知識時代,科技進步和知識更新的速度相對比較緩慢,人們習慣于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現成的各種問題。在知識經濟時代,原有的一些知識會很快地“過時”,吸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就顯得異常重要。因此,學習將成為21世紀人們的終身需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與本課知識點相關的熱點點擊

    1.與人和客觀規律的相互關系相關的熱點問題

    (12003年10月16日,我國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夢想實現了。“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和安全著陸,標志著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邁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又一非凡壯舉,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榮耀。

    [點擊]第一,規律是客觀的,并不等于說人們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們能夠認識規律并能利用規律。人們認識了引力規律和其他規律,就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使神州飛船成功發射和安全著陸。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千年夢圓今朝,一箭飛沖九霄。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多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解放軍指戰員的不懈奮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參與這項事業的干部職工,勵精圖治,奮發進取,僅用11年時間就突破了載人航天技術,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2)從三峽工程蓄水、行船、發電成功看人與客觀規律的關系

    [熱點] 2003年6月1日9時,隨著一聲令下,三峽4個開啟的泄水底孔其中的一個被關閉,標志著三峽蓄水下閘成功。幾代人魂牽夢縈的“高峽出平湖”的景象,終于初現姿容。

    2003年6月13日上午,三峽船閘首次試閘試航成功。7月9日、15日三峽大壩左岸2號和

    5號電站相繼發電成功。

    [點擊] 第一,早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既然人類在實踐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說明原有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第二,適當作一些理論補充:一是客觀事物有相對穩定的一面,這給人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從認識主體看,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逐漸完善的大腦是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三是從認識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維能力,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三峽工程蓄水、行船、發電成功就證明了規律是客觀的,是可以被認識和利用的。

    (3)從抗擊非典的勝利看人與客觀規律的關系

    [熱點] 2003年6月24日下午我國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游禁令和北京從疫區名單中除名。這意味著北京防治非典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標志著我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全部被解除了旅行限制,并從疫區的名單中刪除;標志著我國將恢復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到我國任何地方旅行,開展正常的經濟貿易往來都將是安全的;標志著我國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

    [點擊]①規律不是主觀想象的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不是偶然的聯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是本質的聯系,是必然的聯系。所以說,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違背了客觀規律,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非典的發生,給人們的衛生習慣帶來了較大的改變,提醒人們特別要克服陋習。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發展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因此我們還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國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與發展觀點相聯系的熱點問題
       
    [熱點] 胡錦濤2003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講話時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們推動實踐創新的根本指針,又是我們深化理論探索的嶄新起點。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點擊] 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過程。胡錦濤的上述講話就說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有害的;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錯誤的、有害的。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五、單元復習效果考評(另附)。

    六、本課知識結構簡圖(略)。



    【高二教案第二課《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復習教案】相關文章:

    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08-17

    高二地理教案01-02

    高二教案(2.6 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08-17

    高二地理選修教案07-01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4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11-08

    高二地理中國的農業教案01-07

    高一地理必修1《地域聯系》教案08-12

    淺淡高二地理復習課備課與教學08-2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 新国产九九视频精品 | 色综合天天综合精品网国产在线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久爱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