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四課 第七框 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第四課 第七框題 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思想道德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知道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培養學生理論思維的能力,使他們嘗試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及開放的思維方式分析有關的文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向學生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它們是永不褪色的旗幟。
2)讓學生結合初二第四課的內容,回憶中國在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的各項措施,認識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課程標準
教學內容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2、發展和教育和科學,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基本要求
識記:
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2、思想道德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
理解: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
活動:根據切身經歷,結合有關資料,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教學重點
1、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
2、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教學難點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
教法設計
1、講解“永不褪色的旗幟”時,教師可以精選毛澤東思想或鄧小平理論的部分內容讓學生先學習、了解再分析、討論,認識其先進性。
2、講解“中心環節和基礎工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初二第四課所學內容,了解我國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措施和成就,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討論為什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為什么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那么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呢?
講解新課
第三節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板書)
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板書)
1、永不褪色的旗幟(板書)
1)只有政治、文化、經濟協調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文化和文明是兩個相互聯系但又不同的兩個概念。
《現代漢語詞典》文化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文明的定義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和具有較高文化的”形式和實體。
在實踐中,人們理解“文化”主要是精神財富,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也包括人們的風俗習慣;而“文明”則既包括精神財富,也包括物質財富。
所謂文化在廣義的意義來說是指:“人類歷史事件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狹義的的文化是指:“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種社會讀于他相適應的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時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應,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辭海》
文明: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
2)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基本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領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物質文明所體現的是與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制度相依存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精神文明所體現的是科學、文化、宗教、藝術、道德、倫理、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政治文明所體現的是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的標志。人類文明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的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政治文明對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起著政治保障作用。而精神文明則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方向指導和智力支持。
3)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決定著我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方向。
2、中心環節和基礎工程(板書)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在道德建設上仍然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問題。
提問:你認為社會生活中存在哪些道德問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政治領域的腐敗、經濟領域的制假販假,人際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強烈地預示著社會誠信意識的弱化和喪失。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某些人見利忘義、自私自利、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愚昧落后、封建迷信、歪理邪說危害嚴重;黃、毒、賭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
我們力求通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來克服這些消極的影響,使我們的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地有發展。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設,二是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1)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板書)
“守法”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層面的要求。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守法”強調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對法律的畏懼,更主要的是出于對法律的自覺認同。因此,一個有道德的公民,不應當將法律簡單地認為是消極的行為規范,而應當積極自覺地學法、懂法和守法。
“明禮”作為公民道德規范,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從狹義上講,“明禮”就是講究起碼的禮節、禮儀和禮貌,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職業場所和個人家庭生活中,行為舉止都得體、適宜;從廣義上講,“明禮”就是“講文明”,特別是注重公共場合中言談舉止的文明,如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等等。
“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誠實、誠懇、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誠老實,誠懇待人,取信于人,對他人給予信任。“誠信”道德規范既是市場經濟領域中基礎性的行為規范,也是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
“團結”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強調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標的基礎上,公民通過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形成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各個人群的凝聚力,最終匯集為全民族、全社會的凝聚力。
“友善”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友好、友誼、友情、善良、善意、與人為善等等。
“勤儉”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勤勞、勤奮、勤快、儉樸、節儉等等。
“自強”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自尊、自勉、自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敬業”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忠于職守、精益求精、德藝雙馨、遵守職業道德。
“奉獻”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基本內容是克己為公、服務社會、助人為樂、造福于人。
“愛國”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
“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規范的也主要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即把“守法”作為公民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
“明禮”主要是規范公共場所的公共道德行為,文明禮貌是公民在公共場所應當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準則;
“誠信”主要也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即古人所說的“禮于外,誠于內”;
“團結”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
“友善”與“團結”是同一層次的道德規范,功能也是相類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個人之間的親善關系;
“勤儉”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勤儉的道德素質更多地在公民個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
“自強”主要也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要求,與“勤儉”是同一層次的道德準則;
“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
“奉獻”主要是規范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系,并引申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
2)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板書)
鞏固總結
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基本現狀
2001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備基本公眾科學素養),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個百分點。在過去的5年間,平均每年增長0.24個百分點。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在性別、職業、學歷、年齡、城鄉、經濟發展區域的分布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不同性別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男性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7%,女性為0.98%。
不同職業群體基本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最高,達11.42%;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達6.29%;排列第三的是商業工作人員(5.81%)、辦事人員(4.70%)、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4.55%);排列第四的是服務性工作人員(1.03%)離退休人員(0.87%)、個體勞動者(0.55%)、工交企業工人(0.52%)和城鎮待業人員(0.10%);排在最后的是農林牧漁勞動者(0.04%)、家務勞動者和喪失勞動能力者。
不同學歷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差異顯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齡段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年齡越大,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越低。
城鄉差異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1%,農村居民為0.4%。
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水平在不同經濟發展地區差異也非常明顯。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由東向西逐步下降:東部地區為2.30%,中部地區為0.85%,西部地區為0.65%。
提問: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有什么差別?結合材料說明發展教育與科學的重要意義。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永不褪色的旗幟
2、中心環節和基礎工程
1)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2)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布置作業
結合現實社會中在道德建設上存在原比較嚴重的問題(如誠信問題,歪理邪說,黃、毒、賭等問題),選擇某一方面,收集有磁資料,談談你的認識,并提出解決方案。
教學后記
【第四課 第七框 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相關文章:
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科技精神與新人文精神的融合08-17
第四課 第二框題 感悟青春08-17
第四課第一框 文明交往禮為先08-17
第四課第二框題 少年能自強08-17
第七課 第二框 犯罪與刑罰08-17
第四課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08-17
第四課 第一框 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08-17
第四課 第四框 人民當家做主的法治國家08-17
第四課 第五框 和睦團結的祖國大家庭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