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 1 )談活: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生 1 :我最喜歡擺房子。
生 2 :我最喜歡擺汽車。
生 3 :我最喜歡擺三角形 。
2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 1 )動手操作
①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
②說一說,你擺的是什么?給你擺得圖形取一個名字。
A 、指名說(我擺的叫房子圖,我擺的叫電視機,我擺的叫“×”圖……)
B 、同桌互說
③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那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幾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樣列出算式?
學生 1 : 7+7+7+7+7
學生 2 : 4+4+4+4+4+4
學生 3 : 3+3+3+3+3+3+3+3+3+3+3+3+3+3+3 (師寫時說:我都聽糊涂了。生答:有 15 個 3 。師及時說:這樣說我就清楚了。老師寫并請下面的同學幫著數,有些學生就嘰里咕嚕地說:太長了,真麻煩!)
⑤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后都爭著回答)
生 1 :加數都一樣。(分別請學生說出這條算式的加數)
生 2 :都是加法。
生 3 :都有好幾個加號。
⑥談話:這么長,還有比這條 3+3 ……算式更長的算式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 30 個 2 相加,這時,老師用很驚訝的神態望著他,使他感到很滿足、很自豪)如果有 100 個 3 相加,你感覺怎么樣?(太長了,太麻煩了,一個黑板都寫不下)誰有好辦法,使這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
3 、自主探究
( 1 )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頓時學生摩拳擦掌,踴躍參與,有的沉思,有的討論,經過多次探索,熱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學生開始匯報)
( 2 )匯報:
小組 1 :用合并加數 3+3=6 、 6+6+6+6+6+6+6+3 (下面學生說:還是太長了)
小組 2 : 3+3+3=9 , 9+9+9+9+9
小組 3 : 15 個 3 相加
小組 4 :用乘法 15 × 3
師說: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覺合并加數的方法還是太麻煩,而且我們以前學過加法,你們想知道數學家想出了個更簡便的表示法?(學生齊聲說:想)
( 3 )師出示: 15 × 3 并說:看到這算式,你想說什么?
學生 1 :真的很簡便!
學生 2 :這個“×”是什么?
學生 3 : 15 哪里來, 3 哪里來?
學生 4 :這個算式怎么讀?
(根據學生的提問,請學生幫忙,逐一回答)
( 4 )從學生的提問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讀法、表示意思、乘號和乘法。
( 5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種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寫法——乘法。
4 、體驗運用
( 1 )找:師: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園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看誰找得多?
( 2 )寫:針對問題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 3 )說:什么樣的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5 、談收獲:……
6 、生活拓展: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大家課后去找找,看誰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擺小棒”的活動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最后把課前插圖當作給學生體驗用知識的資源,學生會覺得輕松又興趣盎然。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于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借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學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我帶學生到公園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才能用乘法,并從中獲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之感……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體悟,自主產生求知欲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后,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大完美時,就有了知道數學家的辦法的強烈欲望。而且會不知不覺產生對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強烈求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征,并帶他們到生活中去用乘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體悟學習乘法的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基于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活動的預設生成中,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等方面持續地、動態地生成于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節課接近尾聲時,讓孩子們說一說公園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計算?孩子們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又得到了發展。整個過程,學生親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他們自己體驗、探討出來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6-08
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2-10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6-23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30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1-24
數學教案:乘法的初步認識02-04
小學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2-27
《乘法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4-16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12
[實用]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