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教案(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去來兮辭》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歸去來兮辭》教案 1
一、開場白: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
二、說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的是詩人辭官歸隱的喜悅心情和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新《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量的名篇”!稓w去來兮辭》所在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誦讀和背誦!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點語句,幫助理解課文。
2、誦讀課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賞析本文的寫作特點:情景交融,情感真摯。了解“賦”的文體特點。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點、難點
1、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a.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b.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點。
2、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這篇文章的內容,學生不難理解,難點在于理解作者“一心兩端”,“心為形役”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程序:
本篇課文篇幅很短,內容理解簡單,因此,可以用一節課時完成(45分鐘),主要教具是歌曲CD、圖片、課件。
。ㄒ唬⿲胄抡n:
1、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欣賞一段音樂。
2、提問:請一位同學給我說說聽到這段音樂的感受。預想答案:輕松、自然、安適、和平、恬靜、質樸。
3、引出課文: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看來大家對田園生活都非常喜歡,下面我們要學習一篇與田園生活有關的文章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二)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簡介(為理解文章作鋪墊)
以前,我們學習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文章,對他已經很熟悉了,我想請一為同學來為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陶淵明,以及他的.作品中主要包含的思想。
對沒有介紹的內容做補充。
教法說明:由于對文言文講述過多,在前面的階段,應多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來說。
。ㄈ┚x課文并總結文言知識
1.讀悟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要讀出作者的自責、自悔、自醒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厭惡官場的原因——“心為形役”。這里的“心”和“形”,我認為不是書上注釋的“意愿”和“形體、身體”;“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行為。陶淵明出仕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濟蒼生”,二是養家糊口!稓w去來兮辭》的序文這樣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庇终f:“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這是養家。又說:“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边@是說違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餓受凍的痛苦更痛苦。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認為入仕是“心為形役”!凹吧偃眨烊挥袣w歟之情!弊髡咭暼胧藶槊酝镜男那樵凇稓w園田居》中表現也很明顯。他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此段字里行間充分表達了作者保潔守志的倔強精神,厭惡官場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
2.讀悟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讀出作者歸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時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的心境。感悟歸家途中的心情,重點品味“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的情狀和心理。抵家時欣喜可以從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中感悟出來,特別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見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誰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懷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祿的精神內核。作者《飲酒》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詩句,這一詩一賦都表達了陶淵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
3.讀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讀悟出作者鄙棄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聯系第一段內容,重點理解“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等句子。此種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記》中有“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故事表述;《讀〈山海經〉》中有“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的委婉表達;《飲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直白陳述。此段還要悟出作者隱居鄉村的生活情趣。文中有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有酒酣而歸彈琴消憂的隱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雅致;更有躬耕田畝的苦、憂、樂。
4.讀悟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樂命的隱士情懷。
5.在通讀全文以后,討論完成內容結構圖,并劃分段落。
第一段(1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第二段(2、3段)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三段(2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6.總結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點語句,幫助理解課文。
。ㄋ模┵p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點。
1.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
胸臆,不假涂飾,自然真純可親。
2.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渾然無用典之跡。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引用《論語·微子》楚狂接輿的歌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稍加點化,形神俱
3.情景交融,情感真摯。
4.具有“賦”的文體特點。
。ㄎ澹┙Y束
自由討論:有人說“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兩句話中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鳂I
完成課后練習。
。ㄆ撸┌鍟O計
《歸去來兮辭》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辭的基本知識、誦讀要點;學習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
2、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3、領會詩人反對獨裁統治,維護自身尊嚴,進行獨立思考,保持獨立人格的人生追求與人生境界。
4、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培養學生保持獨立人格的品質;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加強朗誦,教師點撥,理解文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教師示范朗誦,點撥朗誦方法,學生練習朗誦,在朗誦中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2、難點:
通過深入的討論,領會詩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加強朗誦,教師點撥,理解文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教師示范朗誦,點撥朗誦方法,學生練習朗誦,在朗誦中提出問題、互動解決;
2、自讀法。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3、討論法。結合淘淵明其人其文,引導學生討論辭官歸隱的價值意義。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4分鐘)
學生集體背誦《飲酒·結廬在人境》,導入新課。
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問:這首詩表達了淘淵明怎樣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講授:結廬在人鏡又怎么會無車馬之喧鬧呢?“心遠地自偏”,心遠離塵囂、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鬧的人鏡,這地方也就是“偏遠”的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副什么樣的生活圖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的圖景!坝迫弧倍謱懗隽颂詼Y明對歸隱生活的喜愛、自得、自足、自滿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庇惺裁凑嬉?山間夕陽西下,景色更“佳”,飛鳥結伴還家,隱居之所如此寧靜詩人心境如此自得,表達了對歸隱生活的自滿之情。
詩歌表達了淘淵明淡薄名利、歸隱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獨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淵明的歸隱傾向,歷來被文人所稱道。對于這一點,人們為什么津津樂道呢?辭官歸隱的'價值究竟何在呢?這節課,我們就通過他直述歸隱原委的一首辭《歸去來兮辭》,來討論一下淘淵明歸隱的原因和歸隱留給我們的價值。(板書課題和作者)
2、教師示范朗讀,進行誦讀指導。(10分鐘)
教師在背景音樂下示范朗誦,然后進行誦讀指導。
辭:一看到辭,我們就想起了上學期學過的《離騷》。辭,也叫楚辭。是戰國后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
這里我們講一下辭的節拍問題。
和詩比較起來,辭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韻文,與詩比較接近。
辭,大體上四句為一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內,往往置于句末。虛詞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后四句,構成一個小節,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前后兩句分別是一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規律,應該朗讀為: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讀成兩拍。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
還應注意句子的語氣問題,疑問句一般要讀成升調,感嘆句一般讀成降調。
3、根據四句一節的規律,劃分段落和層次,概括每段每層的內容。教師和學生互動完成。(6分鐘)
活動的具體方法:學生先瀏覽全文,概括段落。然后一段一段朗誦,再按四句一節的規律劃分層次、概括內容。逐層逐段背誦。(18分鐘)
返家之樂愉悅恬靜的生活日常生活出游經歷
《歸去來兮辭》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辭賦的特點,了解文中陶淵明所述之志。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鑒賞本文感情真摯、用語樸素、用典自然等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德育目標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屬于辭賦,宜抓住辭賦押韻的特點,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在指導誦讀中引導學生鑒賞課文。
2.點撥教學法。以文中表現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為重點進行點撥教學。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探究未知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朗讀磁帶、投影儀、陶淵明畫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歸去來兮辭》教案 4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掌握重點實詞、詞類活用等現象,積累文言字詞。
2.讓學生體會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正原因。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了解“辭”的特點。2.朗讀課文。3.學習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導入新課
1.人說:“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時讀書人的人生理想,但卻也有人選擇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這么一位放著縣官不做,辭官歸田,過起了躬身自耕,飲酒賞菊的隱居生活,大家說,他是誰
生:陶淵明
2.對他我們應該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談談對陶淵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討論并回答師:(引導并總結)
、贉Y明號“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傳》里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碧諟Y明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為號,而不以牡丹或百合為號
(老師提示)他的《歸園田居》中有沒有寫柳樹的詩句
(讓學生回顧):“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由此可見陶淵明很喜愛柳樹。大家想想柳樹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學生回答后老師明確)我們經常說“柳絮飄飄”,可見柳樹是很飄逸、很灑脫的。詩人寫柳樹,其實是以柳樹來托物言志。詩人以五柳自稱,借此來說明自己追求那種自由、灑脫、飄逸的境界。在文壇中有很多文人都是這樣的,例如被稱為‘梅妻鶴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借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清高峻潔。
、跍Y明又號“靖節先生”,在古代“靖”有“顯”的意思,如靖志就是顯志的意思,靖節就是保守節操,顯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顯示出他怎樣的節操(生回答,師引導并明確)——崇尚自然。
3.稱淵明為靖節先生,難道他是浪得虛名嗎那么我們今天就從文中來看看陶淵明是否為名副其實的靖節先生。
二、課文解析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題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并序》。標題為我們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辭:是一種文體,它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是戰國時期屈原創造的,楚辭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到了漢代時常把辭和賦并稱。它們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
賦偏重說理詠物,辭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韻,并多用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對偶句。
、谫馐钦Z氣詞。
③歸去來:文學界有兩種看法:
A、“歸去來”是“歸去”和“歸來”的并列形式,相對官場而言,作者是歸去,相對田園而言,他是歸來。
B、“去來”實際上是偏義復詞,意思重在“去”。
④歸去來----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種召喚。
三、相關知識簡介:
1.寫作背景
東晉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做彭澤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為此,寫出了這首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2.主要內容介紹
在文學史上,《歸去來兮辭》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边@樣的推祟未必恰當,這只是說明這篇文章之所以這樣受人推崇,是因為作者在當時不愿與混濁的社會同流合污,蔑視和厭惡官場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摯,寫得富于詩情畫意,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都有獨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體是有韻的“辭”。主體之前有個“序”,說明寫這篇文章的原由,這可以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體的“辭”從厭惡仕宦生活,決心棄官回家寫起,說明了“歸去”的當然;有了這層意思,對比之下,下文歸去之后的生活就顯得更加歡樂。接著用三段文字寫歸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寫到家之后,庭園之內的歡樂和安閑,另一段寫田間耕作和縱情山水的樂趣,最后一段寫樂天知命、乘化任運思想下的無憂無慮。三段寫了三層意思,一層比一層深遠。
四、朗讀
1.先請學生輪流朗讀,每人朗讀一個自然段。
2.放錄音范讀或教師范讀。
提示:
、俦疚囊运淖、六字為主,四字句以二/二頓讀,例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頓讀,例如,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
②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讀音
惆悵--chóuchàng飏—yáng眄—miǎn
岫—xiù翳—yì皋---gāo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疇”“舟”“丘”“流”“休”。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之”“期”“耔”“詩”“疑”。
3.學生集體齊讀。
五、學習序
1.學生默讀一遍,利用注釋幫助閱讀,強調重點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生生”(維持生活,第一個生是動詞,第二個生是名詞)
(2)重點虛詞:“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異義
風波,指戰亂。今常用來比喻亂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
尋,不久,今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幼稚,古義:小孩。今義:年紀小或缺乏經驗。
慷慨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4)特殊句式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狀語后置
遂見用于小邑(見,被)被動句
2.找出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
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二是“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三是“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小結: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寫作時間和背景,敘述了作者就職的經過和辭官的原因。
六、學習第一段
1.學生結合注釋閱讀第一段,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教師釋疑,強調重點文言知識。
(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句中“為”表被動
(2)古今異義
問征夫以前路征夫:古義,行人;今義,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義,遺憾;今義,指一種情感,多為“仇恨”之意。
3.內容分析
(1)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4.小結:“辭”的開端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喟嘆喚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筆勢表達了自己歸田之志的堅決;仡櫘敵鯙榱酥\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雖已“迷途”,但“迷途其未遠”,回頭還不遲。寥寥數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憤怒的抗議;既是覺醒的宣言,又是對官場污濁的揭露,矛頭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憤怒之余,又不乏因決意歸隱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這種感情的抒發中,“歸去來兮”的原因也就蘊涵其中了!爸圻b遙”四句,將作者擺脫“樊籠”、復返自然的舒暢心情和歸心似箭的感覺含蓄地表達出來了。
5.學生集體朗讀第一段,結合解析以及對文意的理解嘗試背誦。
七、課堂小結并布置作業
1.思考課后習題一第1小題。
2.熟讀文章第二——四段,標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文章第二——四段。
2.分析文體特點。
一、檢查第一段背誦情況導入新課
二、學習第二段
1.指定學生朗讀第二段。
2.教師強調重點文言知識。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2)古今異義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義,拐杖;今義,扶持老人。
(3)詞類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詞用作動詞,拄著。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用作狀語,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載……載……,一邊……一邊……。
3.指定幾名學生翻譯第二段。
4.內容分析:
(1)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蘊涵著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有對久違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歸來的感嘆,“松菊猶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潔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順序寫作的
初進家門——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
(5)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從“室中之樂”到“園中之樂”,創造了一個安樂閑適、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發了作者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情懷。
小結:本段描寫初回到家時的情景。
5.學生集體齊讀此段。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
2.指定幾名學生翻譯第三段。
3.學生質疑,教師釋疑,強調重點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
悅親戚之情話親戚:古義,內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的成員。情話:古指知心話,今指男女間談情說愛的話。
將有事于西疇有事:古義,指耕種之事。今義,指發生某事。
既窈窕以尋壑窈窕:古義,幽深、曲折的樣子,今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2)詞類活用
或棹孤舟棹,名詞用作動詞,用槳劃。
(3)特殊句式
復駕言兮焉求(疑問句賓語前置!把汕蟆奔础扒笱伞保非笫裁)
將有事于西疇(狀語后置,“于西疇有事“)
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以春及告余”)
4.內容分析:
(1)本段開頭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意
以“歸去來兮”引出描寫和感嘆。此番作者重回久違的田園,更堅定了躬耕的決心,并流露出要與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
(2)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①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趶椙傧麘n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叟c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芙碥嚬轮鄢鲇沃畼贰厚粚ほ郑閸缃浨稹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
小結:此段在描寫和敘述中飽含感情。雖然有低沉的感嘆,也有及時行樂之意,但基調仍是樂觀、曠達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兩句觸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議論。
四、學習第四段
1.指定學生朗讀第四段。
2.指定幾名學生翻譯第四段。
3.學生質疑,教師釋疑,強調重點文言知識。
特殊句式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胡為”即“為胡”)
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疑奚”)
4.內容分析
(1)開頭兩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這是作者抒發感慨,也是以另一種形式對丑惡現實的譴責和抗議。
(2)“富貴”六句寫出了什么樣的內容
“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態度;“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則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為結語,點出全篇主旨。他的處世態度和人生哲學在此段得以充分的體現。
(聯系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五、綜合探究
1.本文的文體特點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辭賦。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四言六言為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于變化。在漢代,人們習慣將辭和賦統稱為辭賦,不加區別。但實際上二者仍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其相似之處在于: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但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聯詞語增多。在內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為主,而辭則重在抒情。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這種文體的特點,利用這種特點為內容的表達服務。如他對歸耕后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就極盡鋪陳之能事,而這種鋪陳是分清主次、有所選擇的。在句式上,整飭對仗之中又包含參差錯落。作者將滿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寫之中,詞采華美、音韻和諧卻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李格非《箋注陶淵明集》卷五),鮮明地突出了辭賦在詞采和音韻上的特點,這種特點增強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辭藻、華而不實的弊病。同時,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徑”“容膝”分別用了蔣詡歸隱不仕和北郭先生辭聘的典故,似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毫無用典之痕。
2.陶淵明詩文的藝術特點是“平淡自然”。前人說此賦“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請從情感表達和語言運用兩方面談談你的理解。
本文無論是抒情、敘事、議論,還是結構、語言,都充分體現出了陶淵明詩文平淡自然、清遠瀟灑的風格特征。
從情感表達上來說,作者寫作此文確實是發乎真情的,是為情造文,而非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說:“公罷彭澤令,歸賦此辭,高風逸調,晉宋罕有其比。蓋心無一累,萬象俱空,田園足樂,真有實地受用處,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正因為陶淵明內心深處真正熱愛田園生活、熱愛自然,才可能將這種感情表達得如此準確含蓄,如此打動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詠懷之作,并帶有相當多的敘事成分,但作者能將議論、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起來,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悅等種.種感情不是直接生發,而是在描景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畫的景物展現中,作者那灑落的胸懷、高潔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現。作者的內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為田園的.種.種美好景物,自然創造出絕妙的意境。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樂趣,看起來都是一些平常的細節,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遠的描述中,包含著濃濃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從語言運用上說,本文語言淺切樸素,音節和諧,辭意暢達,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韻,呈現出天然純凈之美!皻W陽公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此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辭后語》)可見前人對此文的語言風格評價甚高。作者雖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語句,但都自然地化為己意,語如己出,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因此說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是比較貼切的。
六、全文總結:
1.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2.拓展練習
大家仿寫句子,談談對陶淵明的評價。看例子:陶淵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塵世之外。這個“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請大家仿寫句子。
參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鳥,翱翔在異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綻放于紅塵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鷹,盤旋在蒼穹之中。
你是一輪明凈的月,高掛在凡間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長流于高山之巔。
總結:陶淵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塵世之外;你是一株隱逸的菊,開在寧靜的東籬;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飄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飛的鳥,飛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個性的理想主義者,守護著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園。
七、布置作業
《歸去來兮辭》教案 5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恥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樸歸真獨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2.品讀作品:情感真切、語言質樸、想像豐富。
3.朗讀并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劢虒W步驟]
1.簡介
陶潛(367-427)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大詩人,田園詩鼻祖。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等。詩作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田園生活,寄寓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棄。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風格,兼取平淡與爽朗,語言質樸自然。陶潛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為謀生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等一類小官,在彭澤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職歸隱。陶淵明少年時,受儒學熏陶,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東晉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難有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加之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又厭倦官場世俗,常常是“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他29歲開始入仕,歷13個年頭,時官時隱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4余年。或說,本篇寫在作者辭官歸隱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寫實。
2.詞語積累
詞語①(實)
惆悵chóuchàng:失意狀。諫:勸止使改正。
飏yáng:舟慢行狀。熹xī微:天微明。
衡宇:簡陋的房子。樽zūn:盛酒器。
觴shāng:盛酒器。眄miǎn:斜視,本文指隨意看看。
庭柯kē:院中樹木。容膝:指簡陋的`居室。
策扶老:拄手杖。矯jiǎo首:抬頭。
岫xiù:山洞。景yǐng:日光。
翳翳yì:陰暗的樣子。盤桓huán:徘徊不去。
違:乖悖不合。西疇:泛指田疇。
巾車:有帷布的小車。棹zhào:船槳,本文指劃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狀。善:羨慕。
寓形:寄身。委心:順從心意。
遑遑huáng:不安狀。帝鄉:指仙境。
皋gāo:水邊高地。耘耔:耘,除草;耔,培苗。
乘化:順應自然變化。
詞語②(虛)
載:且,語助詞。就:將要,副詞。
言:語助詞,不譯。行:將要,副詞。
已矣乎:算了吧,副/語助詞。聊:暫且,副詞。
3.導入
南朝梁代蕭統《陶淵明傳》(節錄):
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后為鎮軍建威參軍,……以為彭澤令。歲終令遣郡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睖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歷代名家評說陶淵明(選錄):
李白:“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謝手。”
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
蘇軾: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東坡詩話錄》)
朱熹: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文集》)
4.補入《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也。
我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里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于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朝廷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于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家的念頭就產生了。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饑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當時
《歸去來兮辭》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抒情小賦這種文體的特點,總結文體規律和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3.感受本文感情真摯、發語真誠的特點,領會作家的感情和志向,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細讀課文,梳理重點字詞,學習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難點:通過具體細節,感受作家在文中表達的對于官場丑陋的厭惡,以及對于自然美景的熱愛,培養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的審美志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PPT展示);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四、教學準備
PPT及作家的背景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作者導入,運用多媒體展示,介紹陶淵明的生平和主要事跡。其中要重點介紹陶淵明在文學上的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二)整體感知
1.根據課前預習,再次默讀課文。
(注意:在讀的過程中將書中標注的注釋寫在課文中,記誦重點生字詞的含義)。
2.梳理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
(1)詞類活用:生生
(2)重點虛詞:如——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以”和“之”
(3)古今異義:風波、人事、幼稚等
(三)深入研讀
1.閱讀課文自述,說一說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明確:第一,家境貧寒,耕種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孩子很多,家無余糧。接受叔父的恩惠,出任彭澤縣吏。
第二,在出任彭澤縣后,本性追求自然,厭惡矯揉造作,不喜歡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勉強自己,于是想要歸家。
2.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有哪些,請在文章中找出具體的語句分析一下
明確:
①田園將蕪胡不歸:歸隱收拾田園;
、诩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歸隱田園是因為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所以辭官歸家;③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3.結合具體的語句說一說,作者是如何描寫歸隱后的生活樂趣的`
明確:作者借家里的童仆,花園中的植物等描繪了自己回家的欣喜。作者安頓好后,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倚著南窗,觀賞庭樹;每天在園中散步也成為樂趣,可見詩人在歸家之后內心無比寧靜安詳,處處都透露出歲月靜好的安寧。
4.閱讀文章最后一個段落,說一說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發。
明確:順應自然,安樂天命。
(四)小結拓展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文;
2.教師根據板書進行總結;
3.作業:重讀二、三段,體會詩人陶淵明的形象,并為其做一個500字的小傳。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抒情小賦,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文言文基礎知識梳理和文章內容的分析,帶學生體會作家通過文章表達的對自然的熱愛。本堂課的教學,抓住了詩歌教學的特點,帶領學生在梳理文本的同時,積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也感受了作家表達在其中的人生志趣。
《歸去來兮辭》教案 7
一、課文悟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喟,耐人尋味,生命智慧,亦盡在其中。
但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歸去來兮!”一個“歸去”,富含著對故鄉、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有四方之事”和“風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異鄉”,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是故土田園!疤飯@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乎荒蕪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著:詩人吧?否則,如何會與詩人一樣在思念中日漸憔悴?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緣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緣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悅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閑云,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連忘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虻歉呤鎳[,或臨流賦詩。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樂夫天命復奚疑”。對于詩人來說,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時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獨游,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當然,辭中各段也時隱時現地存有些疑問:“復駕言兮焉求?”“寓形宇內復幾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陶淵明即使在歸去之時內心亦有波瀾,情緒并不平靜,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語句,以及對歸去之時家園美好生活的種種憧憬,其實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種自我調節。但是,無論如何,他已經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該拋棄,因為“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陶氏的歸隱是對官場主動放棄之歸,是執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劉熙載說:“陶淵明為文不多,且未嘗經意,然其文不可以學而能;非文己難,有其胸次為難也。”(《藝概》卷一)也許陶淵明之“胸次”對我們當代人有著更多的引導價值吧。
二、亮點探究
1.站在船頭的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怎樣的呢?
探究學習:飄蕩前行的一葉扁舟上,站著從彭澤棄官歸家的詩人陶淵明。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飄拂,儼然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終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的美好與難以企及處,便在于心靈的自由與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間,也常常緣起于那片刻的安閑:只不過是輕輕飄過一縷云煙,便有了難言的滿足;只不過是閑敘幾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溫暖——“歸去處”才是陶淵明心靈的歸宿。在那個并不富足的田園里,他欣然開懷,灑脫自在,一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云。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覓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
2.溫馨的家庭是陶淵明歸隱的保證,而一個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撐,你能從陶淵明的`描寫中隱見他妻子的身影么?
探究學習:“童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見,家里為了迎接陶淵明的歸來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歡迎儀式,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我們便可以隱然看見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個理家撫幼、能干賢淑的人,又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多情的人。不論陶淵明的辭官歸家會給她帶來什么,她都沒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給丈夫準備好了一壺酒,并且斟好了滿滿的一杯,只為給丈夫接風洗塵。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時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帶喜悅的微笑看著他們。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見他的眉頭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辭中的“松”“菊”有沒有什么象征意義?
探究學習:“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保ā逗凸鞑径住菲涠扒锞沼屑焉,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保ā讹嬀啤菲淦撸┨諟Y明的詩中離不開這些意象,因為這是他飄逸、醇厚詩歌風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陶淵明歸來時,見庭院仍有傲霜獨立的青松,歷寒而愈秀的秋菊,頓時感到無限欣慰——任世事變遷,世態炎涼,惟我不變,所求不變,那就是順應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
4.對“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一句話中包含的思想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課文提出了問題,但是沒有給以詳盡解答,可以請同學們自由討論。
探究學習: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斷不能說其意志消沉,是消極處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書卷中追求安謐,在田園里追求自己的平靜心境。你看:“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有意義,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豈不快哉!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梢哉f,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
5.文中出現了18個“以”字,各是什么用法?還有若干疑問詞,可以順勢加以拓展總結。
探究學習:這18個“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為形役”(“以”是介詞,“讓”的意思)、“問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詞,“用”的意思)和“農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詞,“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連詞,相當于“而”。
這篇文章中出現的疑問詞有“胡”(“胡不歸”,相當于“為什么”)、“奚”(“奚惆悵而獨悲”,相當于“為什么”)、“焉”(“復駕言兮焉求”,相當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當于“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見的疑問詞還有“何”(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盍”(或“閹”“蓋”,如:“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安”(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寧”(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惡”(或者“烏”,如:“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等。
6.請從“淡遠”與“閑適”,“疏放”與“曠達”,“拙樸”與“清新”這幾組詞語中選擇最適合于《歸去來兮辭》風格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應該是“淡遠”“疏放”“拙樸”最為貼切。
“淡遠”同“閑適”相近,都表現為一種閑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遠”比“閑適”純凈,其根源在于詩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靜無為,樂天從命,不汲汲于利祿,不營求于榮華,以無牽無掛、與世無爭的眼光去靜觀默察世相人生;而“閑適”則偏重于表現在朝官紳志得意滿時的閑情,常籠上一層華麗堂皇的富貴氣,或帶有故作驕矜、雍容華貴的氣派。
“疏放”同“曠達”相近,都包含豁達開脫的人生哲學和追求閑逸、安寧的自娛意識。然而,“曠達”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時行樂的方式來擺脫當時的苦悶,往往帶有某種悲慨無奈的色彩;“疏放”則采取超塵脫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寧靜淡泊中,忘卻人世的煩惱,一心想在幽靜的大自然里尋找心靈的避風港,“守拙歸園田”。
“拙樸”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華媚俗的外衣剝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體現在一種語言文字的追求與雕琢中;“拙樸”大多如口語不經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詩人心胸的真實展示,讀起來無限親切熨帖。
陶公的語言看似簡易,其實正是藝術造詣高超的表現。“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蘇軾)這種語言,是超越了華麗雕飾之后,達到返璞歸真、爐火純青的標志。
三、選題設計
1.對于本文的寫作時間,有人說是在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對于序與辭是否一時之作,也有不同見解。請你推敲一下,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證前人對此問題的爭論,理解不同見解。
。2)可以想像作者當時所處情境,推知創作的深層心理和過程。同時可以進一步尋求佐證,如張衡的《歸田賦》。
。3)指向:陶淵明此文應該是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時其想像歸程及歸后的種種情狀。浪漫主義的想像,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參讀書目:
。1)錢鐘書《管錐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龔斌《陶淵明傳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在《晉書》《宋書》《南史》中,陶淵明都被列在《隱逸傳》中,而南宋諸學者則多為他冠以“忠義”的冠冕,那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拂衣歸田里”之舉,究竟是為了虛浮的隱居高名,還是為了世俗道德的忠義呢?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淵明斷斷續續為官的13年間,他徘徊不定,幾度進出的歷史事實。
。2)了解“真”是陶淵明生而具有的一種可貴的秉賦,正如蘇東坡所云:“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边@種“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絕非隱逸或忠義的名號可拘囿的。
(3)當然,尋求現象背后的原因,還可以采用新的視角,從深層心理上揭示陶淵明的人格結構。
參讀書目:
。1)《陳寅恪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陳洪《詩化人生·魏晉風度的魅力》,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聰《論陶淵明的二重人格》。
《歸去來兮辭》教案 8
教學目的
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了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的情感
3、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鍖дZ:“兼濟天下”規范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并體悟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先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骖A習檢查:
1、齊讀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斷句讀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文中有三句話”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已矣乎”,你覺得該怎樣讀?大家自由讀一讀。點讀,讀得怎樣,待會兒見分曉。
4、字詞句式
(1)引壺觴以自酌引:取過來
。2)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3)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使……愉快
。4)”復駕言兮焉”是什么句式賓語前置
。5)文中還有哪些賓語前置句“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
、缯n文內容:
1、標題自由瀏覽注解①
2、“辭”是一種文體,它有“鋪采螭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所謂“鋪采螭文”,即鋪敘、講求駢偶。齊讀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鋪敘的。
歸途—→歸家—→歸園
↓↓↓↓
前四句抵家室內生活室外生活
3、誦讀全文,朗朗上口。這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①請大家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韻腳來第一層押i/ui韻,韻腳有“衣”“微”;第二層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第三層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
②本文還有許多雙聲詞、疊韻詞、疊字,找出來雙聲如“惆悵”“崎嶇”等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這樣一來,文句就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了)
4、請大家選句讀,進一步體會文句的駢偶特點老師說上句,大家讀下句(師)!爸圻b遙以輕飏”(生)“風飄飄而吹衣!保◣煟耙心洗耙约陌痢保ㄉ皩徣菹ブ装病保◣煟霸茻o心以出岫”(生)“鳥倦飛而知還”(師)“善萬物之得時”(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謂“體物寫志”即表達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達了怎樣的志向?自由誦讀第四自然段,哪個是最主要的“樂夫天命”什么意思?“樂于順從天命或自然”
6、為什么作者只能“樂夫天命”,做官可以兼濟天下呀,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女生找一句話作答“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7、跳讀第三四自然段,作者憑什么覺得“昨非”?“世與我而相違”“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
8、“今是”在這兩段中有著怎樣的體現?(可概括回答)“悅情話”“聽琴書”“春及事農!薄百x詩舒嘯”“乘化樂天”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無法忍受官場對人本性的扭曲,他有回歸田園、崇尚自然的本性,這正可謂“窮則獨善其身”。
9、剛開始時那三句話究竟怎樣讀?
。ㄉ鞔穑皻w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
。◣煟耙岩雍!”能不能換成“歸去來兮,”(生)不能,因為作者雖有些輕松但又有些無奈。(師)分析很正確。請大家讀出這些語氣來。
、枳x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園的原因,我們都懂了嗎。請你談談對作者“樂夫天命”的看法
陶淵明畢竟是一位剛剛歸隱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歡暢和憂思交替涌現,在文中,陶淵明沒有把情感單一化,閑居心情愉快中夾雜著沉郁。這種復雜心情也時隱時現:“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他哀嘆自己的不幸人生:“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消極情緒和盤托出,同時也透出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也歸田而“行休”的'傷感。我們雖然不敢武斷地說他像我國古代一些隱士(如姜尚等)一樣走“終南捷徑”或“亦宦亦隱,以待明主”之路以實現宏偉大志,但他那顆不忘世情之心是可以觸摸到的。是客觀條件限制了陶淵明(“世與我而相違”),不可能使他有什么大的作為,因而他憤恨起與他高尚節操不合的社會環境,選擇了老莊的“以自隱無名”道家思想來勸慰和強迫自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說明他處在極端不合理的現實中,想用這種態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于現實之外。其實,這有違于他的初衷,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當然,至于以后他“連辟公府不就”又另當別論了,那是他徹底淡忘世情的堅決態度。而作此文時的詩人則受挫官場,其徘徊哀傷之情是真實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個真正的隱逸文人形象才鮮活地矗立在我們眼前。而《歸去來兮辭》逼真地再現了一代隱士生活的心路歷程,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不可視而不見。
㈤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今天我們進一步體會了陶淵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歸去來兮辭》教案 9
教學目的
、 感受并體會本文瀟灑脫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點。
②反復吟詠,自然成誦,感悟到本文言語之妙。
、壑攸c弄清下邊詞語的意思并加以積累:役、奚、諫、觴、策、憩、岫、景、盤桓、疇、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學設想
古評家曰:《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又曰:“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復吟詠,翩然欲仙。”自讀此文,要反復體味,多朗讀、吟詠,在讀中體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語的質地、芳香,深入言語肌里。不為背而背,進入情境,自然成誦,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語本身,感受言語的精妙,而不僅僅停留在字句意義的解釋,方為佳境。內化言語,實現言語積淀,通過積淀言語,領悟作者心靈的搏動。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自由朗讀兩遍。一些不能讀準的字音,對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詞義,對照注釋,弄清意思,重點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詞;但不拘泥詞句的翻譯,不必讀一句譯一句,把它當作現代文朗讀一樣,只在不能通暢處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點,并注意文句所構筑的形象,為再讀作鋪墊。
點撥。(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但到淵明時,家境衰落。29歲那年,開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后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每次任職時間都很短。十幾年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39歲那年,不得不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但“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后來,在親友的勸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澤令便辭官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本文作于決意歸隱而尚未成行之際,為想象田園生活而得。(非課文注解所言作于辭官之初)陶淵明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則是因為他不愿受官場役使。他任彭澤令時,郡里派了一個督郵來縣,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掛印離職。二則是因為“質性自然”。“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ǘ┪木涮攸c。大體為四句一節,兩句一組,相對而出;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整齊而變化自由;句中多用虛詞,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讀一遍。本文四句一節,共十五節,分十五組同學接力朗讀,每組為三位同學。輪到讀的同學,注意讀的表情、節奏、輕重、緩急,聽的同學注意體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層次。
點撥。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正文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喟嘆開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勢。然后順勢而展,層層流轉。
第一層寫決意歸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節后半組句和第二節承達此意。心為形體所役使,何等可悲!擺脫可悲還來得及,怎么擺脫?歸隱。作者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歸隱為是;過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棄官場,向往田園之情可見,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見。
第二層寫途中歸心之切。第二段第一節表達了這一層的意思。舟之慢行實為作者歸去心切,“風飄飄而吹衣”,表現想象中歸去的輕松欣喜之情,是歸去心切的進一步強化;正因為歸心切才問前路,恨晨光。田園生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
第三層寫歸家后家室之樂。含三節:第一節寫望見家門,欣喜若狂,這與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僮仆歡迎,稚子候門”,雖沒有隆重儀節,卻是那般地充滿人情味。二、三兩節進一步抒寫家室之樂。環境,有小徑,有松菊,有小屋;人倫,可與幼兒嬉樂;行為,可“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雖僅“容膝”,其樂卻伸至無限。生活習見事物,一經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輝。
第四層寫歸家后田園之樂。含兩節:拄著拐杖,涉園觀景,隨看隨歇;撫著孤松,抬眼望去,云氣出岫,鳥倦飛還,太陽將落,斜暉脈脈。對自然的真誠眷戀,帶給作者心靈的寧靜和曠遠。
第五層由息交絕游而寫與親戚、農夫的交往之樂,含兩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游張本。前一節息交的.對象是當權者;后一節交往的對象是“親戚”與“農夫”,與“親戚”、“農夫”有說不完的知心話,琴書之樂,足以消憂,哪怕是農人告訴春天來了,要到西邊的田里去耕種了,也是那般的親切怡情。息交與交往形成鮮明對比,寫息交強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層寫出游之樂。含兩節:駕著小車,經崎嶇之路盡閱山丘;劃著小船,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山丘之上,樹木欣欣向榮;溝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對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羨慕萬物,感嘆自身。
第七層寫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節:“已矣乎”的感嘆與“歸去來兮”相呼應,文氣一振。作者感嘆活在人世沒多久了,何不隨心所欲?何不伸張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祿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無法找到的,還是除草培苗、登高長嘯、臨流賦詩吧!人應當委心順應、樂天知命。
文章層層推進,每一層都承上而來,既順暢而又回折生姿,決意歸去點明文旨,緊接著自然寫歸去之切,歸去之樂,并順著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開,最后以“已矣乎”回應前文,總結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隨意讀來,其味無窮。
三、根據提示,學生齊讀。(第四遍)進一步細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脈絡,找出名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并說明在語境轉移的情況下該怎么運用。
提示:決意歸去……,歸心之切……,家室之樂……,田園之樂……,交往之樂……,出游之樂……,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尋不求統一,只要學生能找出來說明作用并能運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資參考。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痹谖闹凶髡咭源藢捨孔约骸W髡哂X悟到過去出仕之事做錯了,已經不能改正,但知道未來之事(指歸隱)還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確所指,然獨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傷,凡事應當往前看,拋卻過去,把握未來之語境。
2、“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庇谩盁o心”、“知”兩詞,將云、鳥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與人融合一體。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率直、樸真的情感。從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對象,自然著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氣。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贝司錇樽髡叱鲇螘r所見的初春生機勃勃之景象,是實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見歸來之可樂,萬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暫之感慨。披跡尋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钡巧蠔|邊的高岡而放聲長嘯,面對清澈的流水而把詩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達自己隱居田園,快然自足,讀之“素懷灑落,逸氣流行”。用之面對自然,豪情滿懷,心生壯闊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讀。(第五遍)讀為默讀,并思作者言語之創造。可用對對子這一活動載體,達此目標。
。ń庹f:陶淵明為后人創造了精美的言語,后人讀之,明白言語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文章的價值更在于言語本身。應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言語的存在,讓言語連同意義,連同作者的心靈,依附于學生的心理結構,不僅為學生所知,更為學生所有。下一步活動的設計也基于此)
。ㄒ唬┙處煶錾下摚下撘笤谖闹刑崛≡~句組合而成;學生對下聯,對句亦應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對則成,不求工整。
上聯例:小徑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對句例:流云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又例:稚子親鄰,幾言情話憂能消。此對句用“稚子候門”、“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兩句,雖對稚子恐難曰情話,但亦差可對矣。又例:清流皋疇,幾首小詩氣能清。此對句用“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將有事于西疇”兩句,庶見能對。
(二)自組對聯。由學生聯綴文中詞句而成聯。
例:
1、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2、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悅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3、僮仆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松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ㄈ⿷仪髮。不僅由教師向學生懸求對句,也可由學生提出上聯,懸求同學對句。
例:
1、不求富貴,不期帝鄉,只求乘化以歸盡。
2、 向榮之木,始流之泉,萬物皆得時令。
五、比讀。(第六遍)印發教參中譯文,兩組學生讀原文,兩組學生讀譯文。比較原文與譯文,在表達上有何不同,并對優劣作出判斷。目的是領略本文言語之妙,但也不必強求。
點撥:譯文不能說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幾方面改變了原文的狀貌:
1、在字數上。原文以六言句為主(約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如“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弊g文為了把意思翻譯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話的字數,同時也失去了原文的節奏,雖也盡量保留音韻之美,但原文中的飄逸生動之致喪失殆盡。
2、在用詞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襯以虛詞(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虛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古漢語的特點,在表達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強化。譯文勢必會喪失這個特點,削弱了文章的韻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譯中也相對剝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節,每節兩組,每組大多相對而出,反映漢語組合的自由。譯文也保留四句一節,每節兩組,但每組之中相對之趣大大減弱。如原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譯文為“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開顏”,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譯文為“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讀中,更要著眼于陶淵明為我們創造的言語,在讀中感受本文言語之妙。
六、課后思考
。ㄒ唬┍疚闹饕獙懽髡邭w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后掩藏著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
。ù鸢福郝撓堤諟Y明自身的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可以這樣理解的。陶淵明年輕時,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學而優則仕,有“大濟于蒼生”之志。但東晉士族門閥觀念相當嚴重,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客觀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過做官來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實現。另一方面,東晉末期,政治混亂,正直之士做官也難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當時許多士大夫一樣,厭棄仕途,隱遁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內心的悲哀自然是難以避免的。同時,就文章看,陶淵明的歸去之樂始終伴隨著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時,也不斷進行自我安慰,這從文中的問句可以看出!笆琅c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見作者內心的悲哀。“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樂表達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說他的確有“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一面。)
。ǘ┪恼陆Y尾,作者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想和處世哲學,是否顯得消極?
。ù鸢福翰荒苷f不消極,但理解這種消極的思想要聯系作者的經歷來看,不能只作簡單的判斷。作者幾次為官,品嘗了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場,作者體驗到生命的扭曲,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郵例為證。相比而言,田園生活樸實、自在、真誠、舒展。因此,這種消極的思想有一定的復雜性,消極的背后有對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對官場黑暗的鄙棄。雖可打上消極二字,但沒有頹唐、痛苦之味。)
板書設計
1、歸心之切
2、家室之樂
“田園將蕪,胡不歸”
3、田園之樂抒發人生感想決意歸去
4、交往之樂(總結意旨)
。c明主旨)
5、出游之樂
資料集萃
資料卡片①
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辭》,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后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談,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資料卡片②
凡為文有遙想而言之者,有追憶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亂也!稓w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當想象而言之。今自問途而下,皆追錄之語。其于畦徑,無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總結而為斷也,不宜更及耘耔嘯詠之事。([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資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長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閣過。古人長文,皆積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辭本不長,然皆是四句一段。試只逐段讀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來無長文能妙者,長文之妙,正妙于中間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
資料卡片④
開首以田園句挈全篇要領,而下面盡本此抒寫,是順提文法。結處以樂天句作全篇結穴,而上面盡照此發揮,是倒裝文法。然其筆力高超,故無痕跡可尋。([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
資料卡片⑤
誠以天下之理,有顯必有晦,有伸必有屈;當晦而不晦,當屈而不屈,此亢龍之所以有悔也。靖節生當晉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潛龍勿用,此其時也。故一旦翻然改圖,不俟終日。([清]李鐵九《古文筆法百篇》)
《歸去來兮辭》教案 10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說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于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布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群策群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R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ò鍟n題、作者)
二、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
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
【《歸去來兮辭》教案】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的教案08-16
歸去來兮辭08-16
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案12-10
《歸去來兮辭》 (一)08-16
語文 -歸去來兮辭08-16
語文 -《歸去來兮辭》08-16
《歸去來兮辭》學案08-16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08-16
《歸去來兮辭》 教學(二)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