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三塊錢國幣》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塊錢國幣》
《三塊錢國幣》1
點擊瀏覽該文件
《三塊錢國幣》2
丁西林的獨幕諷刺喜劇《三塊錢國幣》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必修)戲劇單元的獨幕喜劇。這幕喜劇,歷來都被視為“優秀”劇作。但筆者卻不敢茍同。筆者認為,這部作品反映的內容,以“階級斗爭”觀念,替代了人類的道德觀念。作品所頌揚的“情”,只是一種“階級偏見”,而其所講的“理”,實為“胡攪蠻纏”。它不適合作教材。
“情”的階級偏見“碎瓶事件”的受害人本為女主人吳太太,但作品卻始終讓人感覺不到這一點。人們看不到作者對真正的受害人吳太太的一點點同情。大概只是因為吳太太是“闊人”吧。從作品中,我們聞到的盡是“階級斗爭”的火藥味。吳太太是“闊人”,但“闊人”也是人啊,“闊人”也有“闊人”的.情感世界啊。作品怎不關注吳太太倒霉時煩躁的感受,而讓揚長雄去“火上加油”,一味地去與她作對呢?有些時候,矛盾的產生與激化,并不是為了很大的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斗氣”啊。作品似乎忽略了這個常識,更忽略了一般女性心胸狹窄的特點。
楊長雄幫助李嫂“解圍”,卻不肯承認吳太太的損失,不肯掏出一分錢替人補償損失,連做做樣子也不肯:“你是闊人,三塊錢不在乎,我是一個窮光蛋,我的三塊錢用處多得很。”作品將這種行為視為“見義勇為”。但筆者看不出這種“見義勇為”的“高尚”之處。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筆者請學生們討論楊長雄這一作法是否妥當。有學生說:“楊長雄的話,既失公正,又缺智慧,哪像個大學生呢!”學生認為,假使楊長雄不用“階級斗爭”的方法,而是用“調解”的手段,富有“人性化”地處理這場矛盾糾紛,那么吳太太“讓步”的可能性也還是存在的。比如楊長雄叫李嫂向吳太太認個錯兒,給吳太太戴戴“高帽子”,夸她幾句“菩薩心腸”,說幾句同情與體諒的話語,排解一下她心頭的煩惱,平靜一下她煩躁的心情,提醒她硬逼李嫂典當鋪蓋賠這么幾塊錢會有損她的形象與聲譽,然后再請求她放李嫂一馬。如果這些工作都做了,對吳太太還是一點效果沒有,那么楊長雄再對她進行“階級斗爭”,則吳太太受人仇視,無人同情,便是咎由自取的了。而在自己不講“人情”的情況下,要求別人講“人情”,則顯出了其階級之情的偏頗。
“理”的胡攪蠻纏楊長雄極力阻止吳太太向李嫂索賠。其主要理由有二:第一、“女傭是窮人”,女主人應“替窮人想想”;第二、“擦花瓶是娘姨的職務,娘姨是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機會,而沒有賠償花瓶的義務”。第一條理由能夠成立,第二條理由,則難以講通。按照楊長雄這個理論,傭人在主人家做錯事,給主人家無論造成多么大的損失,都可以不承擔任何經濟或刑事責任。我想這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在過去還是現在,于理于法都是說不通的事。但作者對楊長雄這種胡攪蠻纏的作法卻是大加褒揚的。與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相比,同樣是幫人說話,同樣是能言善辯,鮑西亞堪稱機敏、勇敢而又智慧,而楊長雄的表演則恐怕只能稱為拙劣了。
楊長雄的拙劣,還表現在他與吳太太的“口水戰”失敗后的粗野沖動上。一個大學生舌戰不贏一個婦人,便去砸那婦人的東西——花瓶。
《三塊錢國幣》這個獨幕諷刺喜劇,究竟“諷刺”的是誰,其作品的客觀表現效果,恐怕有悖于作者的主觀愿望吧。
筆者認為,無論是站在現實還是歷史的角度去審視,這部作品在“情”與“理”的處理上,都是有欠妥當的。它可以算是一部“階級斗爭”的好教材,卻不能被稱為一篇“人文主義”的好作品。人們之所以認為這部短劇“優秀”,那是因為作品中主人公楊長雄的這種“過激”的“階級斗爭”行為,在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始終是社會的一個精彩“看點”。歷史已經過去,我們渴望在生活或文學作品中見到的不再是那種“找靶豎敵”冷酷無情的“階級斗爭”場景,而是充滿人文主義道德關懷,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溫馨鏡頭。
《三塊錢國幣》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多幕劇和單幕劇的區別
2.學生分角色朗讀劇本
3.初步了解獨幕劇結構嚴謹、矛盾集中的特點
教學過程
1.了解劇情、劇中人物身份,語文教案-三塊錢國幣。
2.分角色朗讀劇本,了解該劇矛盾集中特點。
3.分析劇本的矛盾沖突,了解劇本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很完整過程。
分析情節結構:
開端:吳太太繼續開幕破前的口角,成眾來找楊長雄下棋。(虛寫女仆打碎花瓶、賠不起,以鋪蓋抵押,被辭退等情節)
發展:圍繞李嫂該不該賠花瓶和該不該典押李嫂的鋪蓋,楊與吳進行正面交鋒。
高潮:第三次交鋒,楊忍無可忍,打碎吳的另一只花瓶。
結局:楊長雄無可奈何,賠償吳三塊錢國幣。
4.指導學生分析矛盾沖突的焦點,本應是女仆與女主人的沖突,如何轉移到大學生與女主人的沖突并成為焦點。劇本著重描寫了這個焦點,即他們之間的三次交鋒,這些交鋒,層次清晰,由發展到高潮, 結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決沖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在矛盾沖突中,大學生楊長雄是替女仆說話,義正詞嚴,據理力爭,而女主人吳太太胡攪蠻纏,尖酸刻薄,顯示了鮮明的性格特征。
5. 總結擴展
本劇把看似平談無奇的事件,安排點染得波瀾起伏,表現了富有現實意義的主題。
6.布置作業
1.閱讀劇中反映楊長雄與吳太太沖突的部分,歸納他們之間三次交鋒的焦點。
2.找出丁西林的獨幕劇《一只馬蜂》或《壓迫》,閱讀欣賞其諷刺幽默的喜劇特點。
附:板書設計
結構 人物 劇情
開端 吳太太→自言自語 埋怨女仆
楊長雄→坐著看書 與友下棋
發展 吳太太 逼仆賠錢 典押鋪蓋
(兩次交鋒) 楊長雄 不應賠錢 不應典押
高潮 楊長雄 忍無可忍 打碎花瓶
吳太太 爭吵謾罵 不依不饒
結局 楊長雄 握緊拳頭 掏出紙幣
吳太太 一時語塞 搶過紙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劇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賞本劇諷刺和幽默的語言,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三塊錢國幣》。
教學過程
1.讓學生重溫上節課歸納的楊長雄與吳太太的三次交鋒,注意這兩個主要人物的語言。
2.分析劇中人物形象,找他們的語言、行動。
大學生楊長雄敢想敢說,能言善辯,鋒芒畢露。如“有花瓶的人,不會把花瓶打破,因為他沒有打破的機會。動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會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機會,有打破花瓶的權利,而沒有賠償花瓶的義務。”
如舞臺說明提到“楊面白手顫,忍無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幾上放著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搶在手中,走到吳的面前,雙手將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擲,花瓶粉碎。”
這些言行都充分表現了他仗義執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吳太太從出場時的嘮叨,自言自語,話語尖酸刻薄,狡辯謾罵,如“我已經看過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錢……這是她的鋪蓋。這條巷子的對面,就是一家當鋪。我請你帶著她把這個鋪蓋拿到那家當鋪去押三塊錢交給我。”“你沒得說了是不是?剛才你很會說話,怎么現在連屁也不放了?”
這些語言充分顯示了她自私、吝嗇、胡攪蠻纏的個性。
3.賞析語言的特征
楊長雄:發牢騷,泄不滿的語言,模仿吳太太上場時說話的語調:“我的三塊錢用處多得很這個年頭,自來水筆,賣到六十賣塊錢一支,鋼筆頭,兩塊錢一打,九毛錢一瓶墨水,一毛錢一只信封。從來沒聽說過!”這些話像是抱怨,實際上是對吳太太的嘲諷,充滿機智和詼諧,能使觀眾產生會心的微笑。
成眾:語言不多,面對楊長雄的氣憤則說道:“和一個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贊成給她一個教訓。當吳太太要他證實楊長雄罵人,他則說:“對不起,我在下棋,沒有留心到我四周圍的環境。”這些低緩、風趣的語言,則與他的沉著穩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開的。
4.總結、擴展
語言是構成劇本的'基礎,是人物心理、動作的外觀。我們在欣賞這幕劇時,首先要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等影響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個性特點。其次要品味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動作性有時表現為人物的動作沖突,如楊長雄站了起來,好像真想動手的樣子說:“這樣的女人,除了拳頭的教訓,沒有別的辦法。”有時表現為人物內心的活動,如吳太太聽說當鋪的人給李三塊錢,但不要李嫂的鋪蓋后,趕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課后朗讀人物對話。
附:板書設計
人物
語言特點
形象特征
女主人
吳太太
說話嘮叨、出言不遜“……花瓶,五年前……在九江買的”,“我為什么不能多講?”
“我已經看過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錢……這是她的鋪蓋……對面就是當鋪”
“你沒得說了是不是?剛才你很會說,怎么現在連屁也不放了”?
吝嗇、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潑婦罵街、胡攪蠻纏
大學生
楊長雄
“有花瓶的人,不會把花瓶打碎……動花瓶擦花瓶的人,才會把它打破”(語言激憤)
“這個年頭,水筆賣到六十塊錢一支,鋼筆頭,兩塊錢一打……”(表面抱怨,實則譏諷)
“豈有此理!你把她的鋪蓋押了,你叫她睡什么?”
《三塊錢國幣》4
教學目的:
1、理解獨幕劇結構嚴謹、矛盾集中的特點。
2、鑒賞作品幽默、詼諧、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
3、通過臺詞和舞臺說明了解兩個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設想:
學習本課,在前兩篇教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潛能,利用這個劇本給他們一次大膽嘗試和實踐的機會。在教師有機的指導下,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鑒賞戲劇沖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并能寫出有條理的鑒賞文章。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及相關資料簡介(5m)
1、丁西林(1893—1974)現代劇作家、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蘇泰興人。191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讀理科,其間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業余從事劇本創作。作品以喜劇為主,著有《一只馬蜂》《北京的空氣》《三塊錢國幣》等。他的劇作,構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橫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等職。
2、關于獨幕劇
獨幕劇是19世紀后期才開始流行起來的一種戲劇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短小精悍,全劇在一幕之內完成,故要求所寫事件的矛盾沖突的全過程,必須集中于同一時間、地點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體現。由于獨幕劇的演出受到較為嚴格的時間、劇場等條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劇情不能太繁雜,要求情節結構更加精練集中,矛盾沖突的展開也要較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二、熟悉情節矛盾沖突,為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準備(10m)
1、劇情概括——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吳太太的一只花瓶,吳太太強迫她按原價賠償三塊錢國幣。住在同院的大學生楊長雄極為憤慨,與吳太太發生口角。楊氣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無可奈何地送上三塊錢國幣,完成全劇。(劇情簡單)
開端:吳太太繼續開幕以前的口角,成眾來找楊長雄下棋。
發展:圍繞李嫂該不該賠花瓶和鋪蓋該不該押,楊與吳正面交鋒。
高潮:第三次交鋒,楊長雄忍無可忍,打碎吳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結局:楊長雄無可奈何,賠償吳太太三塊錢國幣。
2、矛盾分析——全劇圍繞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間(虛寫女仆打碎花瓶、賠不起、以鋪蓋抵押、被辭退等情節)、大學生與吳太太之間的矛盾沖突(焦點)。(矛盾集中,結構嚴謹)
著力描寫他們之間的三次交鋒:
第一次,爭論的焦點是李嫂該不該賠花瓶;
第二次,焦點是該不該典押李嫂的鋪蓋;
第三次,是由大學生罵女主人是“一個無恥的潑婦”引起。
三次交鋒,層次清晰,將劇情逐次推向高潮。結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決沖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另:順勢總結本文構思的藝術特色
三、通過舞臺提示和情節鑒賞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20m)
吳太太:自私吝嗇,尖酸刻薄,蠻橫潑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臺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詐是一條公例,她是一個例外”——按常理,吳太太作為一個外省人,本應受本省人的欺詐自己也有寄人籬下之感,可是吳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開場就指桑罵槐的不停的嘮叨——出言不遜,尖酸刻薄,得禮不讓人。
3>女仆李嫂無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吳太太就逼一個身上只有三毛錢的下人賠償三塊錢國幣——自以為有道理,富有但吝嗇小氣,缺乏同情心的闊太太。
4>和楊長雄的三次交鋒——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習氣;胡攪蠻纏(得禮不讓人,無禮攪三分),潑辣狡辯。
5>她聽到楊長雄說她是“一個無恥的潑婦”,便不依不饒,一逼再逼,甚至謾罵:“剛才你很會說話,怎么現在連屁也不放了?你罵了人你不承認。你罵了人你不敢承認。這才是無恥。是的,無恥!下流!混蛋!”——蠻橫粗俗的潑婦罵街;得禮不讓人,尖酸刻薄。
楊長雄:有正義感、同情心,機智幽默,能言善辯。
1>舞臺提示:“如果外省人袒護外省人是一條公例,他是一個例外”——作為抗戰期間上千流離顛沛的大學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吳太太本應同病相憐,共度患難(袒護包庇),可楊長雄堅持正義,見義勇為,好打抱不平。
2>為李嫂抱不平,義憤填膺地和吳太太論情,說理,講勢,爭辯說李嫂是個“低級窮人”,賠不起,再說“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機會”、“權利”,“而沒有賠償花瓶的義務”,仗義執言,這就反被動為主動,徹底駁倒了對方。義正詞嚴,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還施彼身——見義勇為,正直善良,能言善辯,機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義感。
3>理屈詞窮的吳太太露出潑婦罵街的本相后,楊長雄忍無可忍,把吳太太的另一只寶貝花瓶砸碎——凸現見義勇為的性格,但同時也說明他容易沖動,缺乏斗爭的經驗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氣罷了。卻也更反襯出吳太太的無禮蠻纏,令人厭惡。
成眾:低緩、短促、風趣的語言,則與他的沉著穩重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四、結合課后練習三,分析語言幽默詼諧的特點(5m)
1、《三塊錢國幣》——詼諧的幽默,蘊含著輕松和機智,能使觀眾產生會心的微笑。
以彼此之道還施彼身——模仿吳太太語調理論,好像是抱怨成眾,實際上是對吳太太的嘲諷,充滿機智和詼諧。
大詞小用——“進攻”、“被迫抗戰”、“巨大賠款”等;使沖突更加形象,凸顯人物形象。
辯論的口氣——使日常的小沖突顯得嚴肅莊嚴,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新穎的名詞——“高級的窮人”等,機智幽默。
2、《茶館》——含淚的幽默,蘊含著嚴肅和悲哀,引起讀者的深思。
唐鐵嘴—— “我已經不吃煙了”, “我改抽‘白面兒’啦”,“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過侍侯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涼!”。
龐太監娶妻,老林老陳要組建小三口兒家庭。
另:順勢總結語言幽默的特點
五、藝術特色
1、構思精巧,開頭和結尾尤具特色。戲是從一派爭吵聲中開場的,這使戲從一開始就聚焦在主要沖突“該不該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賠三塊錢”,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過事件的真正發端,把起點放在一個處于持續狀態的動勢中,勾起了觀眾對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寧容:《談丁西林獨幕喜劇的特色》)正是這場并未寫出的口角,給全劇定下了一個激越的基調。幕一拉開,舞臺上就已戰火彌漫,緊緊地抓住觀眾的心。本劇的結尾尤其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吳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楊長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此時楊長雄故意走到吳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劇就這樣在最后一個沒有完成的動作上戛然而止了。“這樣的結尾,象交響樂,在最強烈的高潮時突然‘以千鈞之力一下收住,剎時萬籟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夢初醒”’(吳啟文:《丁西林談獨幕劇及其他》),令觀眾聯想萬千。
《三塊錢國幣》的這種開頭結尾方式使全劇始終處于一種急風暴雨的動態進程之中,也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2、本劇的語言俏皮幽默,所有的語言純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會心的微笑。楊長雄模仿吳太太一上場時說話的腔調,表面上是抱怨成眾,實際上是嘲諷吳太太,充滿機智和詼諧。楊長雄滿口“如果”“也許”“因為”的學生腔式的演說詞令和吳太太的潑婦罵街的不和諧的交織,顯出吳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給楊長雄這番慷慨激昂的辯論涂上了一層喜劇色彩。成眾的臺詞不多,但短促、風趣的語言已充分表現了他“自然而不自覺的幽默”。
3、伏筆的使用也是本文構思的一大特色。劇中吳太太兩次拿起現在僅存的一只花瓶端詳,極言她對花瓶的喜愛和對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結果,楊長雄故意把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動送上三塊錢。楊長雄按吳太太的邏輯解決了問題,讓吳太太啞口無言。正是由于這些伏筆的使用,造成一種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劇效果。
六、課文難點參考
1劇中楊長雄和成眾的棋局未完,劇末成眾卻說“和棋”,為什么?
這句話表面上是說那盤棋局,實際上是十分風趣又一針見血地比喻這場兩敗俱傷的爭吵。吳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塊錢國幣的賠款,是打了勝仗;楊長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給了她第二筆賠款,她就等于吃了敗仗。楊長雄說不服吳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來出氣,可以說是打了勝仗;但是一個窮學生平白地賠三塊錢國幣,也可以說是吃了一個敗仗。雙方都有勝有敗,但誰也沒有真正徹底打敗對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眾從始到終都未參與沖突,也不能左右沖突的發展趨勢,可以把這個人物去掉嗎?
成眾這個人物不是可有可無的。他是作為一個與楊長雄對照的形象出現的,在其冷靜幽默的性格映襯下,楊長雄的見義勇為、富有正義感,卻容易沖動、不講策略的性格顯得格外鮮明、可愛。楊長雄的許多心理活動都是在和他的對話中交代的。雖然他未參與這場舌戰,但每當楊、吳之間的口角趨于白熱化的當口,是他“輕描淡寫”式的話語讓沖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劇有張有弛。
《三塊錢國幣》5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三塊錢國幣
時間:民國期間
地點:西南某省城
吳太太(回頭問楊)你說你是一個窮光蛋,請問現在哪一個不是窮光蛋。
楊長雄(被迫抗戰)吳太太,你還要多講嗎?
吳太太我為甚不能多講?難道我連在我自己家里說話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楊長雄(放棄了紙上談兵)好罷,你既要講,我就再和你講好了,你剛才要我講道理,我為省事起見,沒有理會。現在我把這個道理就來講給你聽聽。我們都是窮人,不錯,不過窮人也有窮人的等級。一個用得起娘姨服侍的太太,如果窮的話,是一個高級的窮人;一個服侍太太的娘姨,是一個低級的窮人;像我這樣一個掃地抹桌子要自己動手的窮學生,是一個中級的窮人。如果今天是我這樣一個中級窮人,打破了像你這樣高級窮人的一只花瓶,也許還可以勉強賠得起。現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傭的一個娘姨,她是一個低級窮人,她賠不起。三塊錢在你可以不在乎,在她……
吳太太你這話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
楊長雄好好好,就說是我說錯了,你說對了。……現在我要說的是一個理,事理之理。我們爭的是:一個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東西,應該不應該賠償的問題,我的意見是:一個娘姨打破了主人的東西,不應當賠,主人不應該要她賠。完了。
吳太太喔!不應該賠?
楊長雄不應該。
吳太太花瓶是不是我的東西?
楊長雄是的。
吳太太是不是李嫂打破的?
楊長雄是的。
吳太太一個人毀壞了別人的東西,應該不應該賠償?
楊長雄應該賠償。
吳太太好了,還要說什么?
楊長雄啊,別忙,別忙,你說的是毀壞了別人的東西,可是你不是別人啊!我問你,李嫂是不是你的傭人?
吳太太是的。
揚長雄傭人應該不應該替主人做事?
吳太太當然。
楊長雄你的花瓶臟了,你要不要她替你擦擦?
吳太太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沒有叫她打破啊。
楊長雄當然你沒有叫她打破。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變成主人的命傘,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有做得快不快,打得好本好的問題;而設有賠償的問題了。我現在再請問你:從古到今,瓷窯里燒出來的花瓶,少說,也有幾十萬幾百萬。這些花瓶,現在到哪里去了?一個花瓶是不是有打破的可能?
吳太太有的',誰可以把它打破?
吳太太是呀,誰可以把它打破,該有花瓶的人可以把它打破。
楊長雄你這就錯了,該有花瓶的人,不會把花瓶打破,因為她沒有打破的機會。動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會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娘姨的職務,娘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機會,有打破花瓶的權利,而沒有賠償花瓶的義務。好了,還要說什么?
吳太太胡說八道!
楊長雄胡說八道?我還有話要說,你要聽不要聽?
吳太太我不要聽!
[注]娘姨:女傭人。
1.請概括選文的內容。
2.根據選文內容概括吳太太是怎樣的人?
3.簡析楊長雄是一個怎樣的人?
4.選文沒有顯示最終的結果,請你給該劇設想一個結局,略作陳述。
參考答案:
1.楊長雄與吳太太因李嫂打破花瓶在賠償問題上發生爭執。
2.愛財,毫無同情心,得理不鐃人。
3.愛打抱不平,富有同情心,仗義執言;當李嫂打破花瓶,吳太太讓其賠償時,楊長雄主動替其辯論,用推理法最終讓吳太太無話可說。
4.如:吳太太雖無話可說,但仍不依不饒,堅持讓李嫂賠償,無奈之下,楊長雄和其同伴為了李嫂有活干,湊了三塊錢給吳太太。
【《三塊錢國幣》】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三塊錢國幣》教案04-27
兩塊錢作文08-24
兩塊錢作文3篇08-19
十塊錢作文08-26
一塊錢的啟示作文04-24
那一塊錢優秀作文08-17
一塊錢六年級作文08-18
三亮三比三評實施方案08-23
三問三查三思心得08-24
三解三促三進三幫活動情況匯報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