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點”帶“篇”剖《促織》(第二課時)..
陜西省勉縣一中 楊曉華
在對《促織》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安排了三課時:
1.學生自讀,解決疑難;2.剖析課文,文學鑒賞;3、在教師指導下解決并鞏固有關疑難字詞和文言句式知識。
設計第二課時.教案的指導思想是:化繁為簡,變難為易。具體措施是:避輕就重,選點爆破。教學目的是:以“點”帶“篇”,歸納擴展。依據信息論原理在.教案設計中形成交叉錯綜、相互聯系的網絡認知結構,爆破的重點是小說的結構特點,難點是其生動傳神的描寫,即我所謂的“人民用鮮血與悲淚催開的無比璀璨艷麗的花朵。”這張網的總繩是使用歸納法,在文學鑒賞中對作品主旨進行深入剖析與擴展,借以走進蒲松齡,了解他筆下的封建社會。刪繁就簡,點擊要害,設置的這三個點,是這個網絡認知結構中的杼紐,牽動每“一點”都會引動全篇,現分述如下。
一.用比較法凸顯小說一波三折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快速掌握小說情節。
1.根據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學生課堂活動中的心理特點有三個階段:松散、集中、疲勞。在起始階段的導語之后,為提高信息輸入的強度,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心理刺激,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激活思維,我將學生在解讀小說時高度期待的熱點問題,即頗具吸引力的小說情節,用結構示意圖在字幕上打出,又火上澆油般在字幕上打出一段關于明代蟋蟀野史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在在比較中判斷情節結構的異同,其課堂教學密度和強度自然要比單一的思考判斷記憶大得多,而由于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正是興趣盎然的熱點所在,所以當然可以放大瞳孔,樂此不疲了。
異同比較結構示意圖:
《 促 織 》 蒲松齡
↗⑦斗→⑧獻→⑨議
②捕 ④再捕 ⑥三捕
↗ ↘ ↗ ↘ ↗
①征 ③卜 ⑤喪
《 野 史 》 (呂毖《明朝小史》)
①好促織―――→②換促織-―――→③妻縊-―――→④夫自盡
附原文:(字幕顯示)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
2. 用比較法導學,尤其對閱讀理解和文學鑒賞中牽移能力的培養湊效。其間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要有明確方向,教學要有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的具體方法,有可操作性。我設計的課堂討論習題是:
☆《促織》與《野史》比較,有那些異同?討論并填空:
①《促織》與《野史》的主題同是 刺虐 ,《野史》以 悲 劇結局,《促織》則由 悲 轉 喜 。
②《野史》僅記述了事情的梗概: 起因 (皇上好促織之戲), 經過 (楓橋糧長受郡長官派遣,用所乘駿馬換蟋蟀), 發展 (妻竊視,蟋蟀被雞啄食), 結果 (夫歸,亦自經)。《促織》的高超之處在于 想象豐富,構思巧妙,能把流傳民間原始粗放的同類素材加工演化成 復雜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的小說情節,很值得我們借鑒模仿。
③請課后展開豐富想象,在情節結構上進行巧妙構思,并借鑒模仿《促織》的細節描寫技巧,將《野史》擴展成一篇血肉豐滿的小說,標題自擬。(此小題除讀寫結合之外,其用意也為下面的教學作鋪墊,環環相扣,以引起學生高度重視緊接下來的教學內容。)
二.攔腰爆破,選擇課文第6自然段進行精讀,用攻堅戰術解決難點(課文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以此輻射全篇,以“點”帶“篇”,貫通全文。
學生一般不善于或還沒掌握小說細節描寫的.寫作,閱讀時也比較粗放浮躁,所以我引導學生體察此段以心理描寫為主的神情動態,交給學生“你認為在主人公成名心中,更看重兒子還是更看重蟋蟀?”這樣的兩難論題。
成名“怒索兒,”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 當兒子“半夜復蘇”, “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呑,亦不復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
重錘之下,“人不如蟲”的社會現實怎能不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撼,引起共憤。“失蟲”,則會家破人亡,成名先前捉蟲不得之時(第二段),“憂悶欲死”,“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惟思自盡”。這些己十分清楚地表明,一只蟋蟀重于成名的身家性命。這就是成名心理矛盾產生的社會根源,也是《野史》中楓橋糧長夫妻自殺的社會根源。
(第二個要點的分析討論已為第三個教學環節鋪路搭橋,使對于小說主題的揭示成為水到渠成之事。課堂教學結構呈層遞狀態。)
三. 文學鑒賞,歸納擴展。
1.在語文教學的“五級分類法”中,“文學鑒賞”處于頂尖級別,也是最難掌握的。針對學生手中資料有限,鑒賞理論有限,深入挖掘小說主題的能力有限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主要由教師歸納分析的方法揭示小說主題。
2. 文學鑒賞必須伴隨學生的情感投入才能使之感動、感悟,既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心靈震顫的文學鑒賞,只會流于說教。所以營造悲劇氣氛,在授課伊始的導語中,我就刻意為之了。
在音響方面,我設置了蛐蛐的叫聲,間或穿插于授課的開始、高潮和尾聲;在色彩方面:深藍色的字幕上,是一盞搖曳的桐油孤燈;在知人論世、簡介蒲松齡生平著述時,漸現字幕:“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一燈如豆,暗影搖曳,寫盡人間鬼界悲歡情。” 把靜態的書本,變成由聲音、文本、圖像、動畫構成的動態教材,喚起學生對悲劇主人公的情感體驗,把文學欣賞的過程變成聯想想象、審美的過程和形象再創造的過程。
3. 深入剖析小說主旨:
①小說的“喜劇結局”,具有現實生活的不可能性,帶有《聊齋志異》特有的強烈的浪漫主義理想色彩,類似于歐亨利小說結尾“掛淚的微笑”。所以只能理解為作者刻意設計的對封建統治者虐民的“毒罵”,使“刺虐”主題入木三分,更具諷刺色彩。
②古今中外小說的變形題材,如《搜神記》中的狗變男人,《齊諧記》中的人變猛虎,還有宙斯變形,和卡夫卡的《變形記》;民間故事則有《田螺姑娘》等。成名的兒子“魂化促織”,因“輕捷善斗”,而使“上大嘉悅”,是以假求真,把幻境與人世聯成一片,擴大人物活動的空間,賦予人超常的功能,把主觀情緒自然地注入人物的思想和行為中。作品形式上進入幻境,實質上始終把矛頭指向現實,便于完成其“刺虐”主題的表達,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在經濟、肉體、精神方面的摧殘虐殺。
③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促織》的“刺虐”主題思想,認識封建社會的本質特點,我又精心設計了擴展性的思考題,如:
☆“虐民”的社會與“扶貧”的社會,其本質區別何在?
綜上所述,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和生活經驗,也有一定的文學鑒賞體驗乃至文學理論常識,因此,講授課文,特別是長文,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依據課文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避輕就重,選點爆破,集中力量抓重點,破難點,解疑點。
魚漁兼授,教會學生可資借鑒的方式方法,比如本課.教案設計其碼交給了學生三把解讀鑒賞小說的鑰匙:從分析結構線索入手,從分析典型細節入手,從分析變形題材的特點入手深入剖析小說主旨。所謂“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高中生的理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將會在對于一個個交叉錯綜、相互聯系的 “點”的掌握中,得到長足提高。
選準切入點,既是學生之需,又可節約教學時間,這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效率,促進研究性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5年6月25日
作者郵箱: yangxh_9@hotmail.com
[1]
以“點”帶“篇”剖《促織》(第二課時)..由范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以“點”帶“篇”剖《促織》第二課時..】相關文章:
《促織》教案(精選5篇)05-15
語文促織教案(通用5篇)05-26
織憶08-18
織夢的作文05-11
翠鳥第二課時說課稿09-19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反思08-24
《掌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07
《白鵝》第二課時教學反思04-07
《語文天地》第二課時教案02-05
寒號鳥第二課時教學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