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三首(網友來稿)
許曉梅
第二單元
教學指要
本單元鑒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詩經》《離騷》至漢魏晉詩歌的語言形式各不一樣,本單元以語言的節奏作為教學重點,旨在讓學生了解諸種語言節奏的劃分方法,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了解古代詩歌從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發展進程;了解這一變化過程也是詩歌容量逐漸加大、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逐漸復雜的過程。《詩經》《楚辭》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現實生活。《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最有思想藝術價值的國風,它們大多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詩,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教讀《〈詩經〉三首》,應引導學生了解《詩經》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其寫實精神;理解《詩經》的“六義”、重章迭句等特點。《離騷》是文學史上的名篇,由于時隔久遠,會給鑒賞造成一定困難。理解字詞固然重要,但還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賞詩作的藝術手法藝術價值上。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及學習《無衣》《靜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2、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3、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無衣》《靜女》中的重要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2、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磁帶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詩經》的相關內容。
2、誦讀課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詩的內容提要。
教學教程
一、解題
先請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談談對《詩經》的了解,然
后教師補充.總結。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可分為衛、鄭、秦、陳、檜、齊、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國風,共160篇,是各諸侯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區的正聲雅樂,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諸侯朝會,31篇,“小雅”用于貴族宴享,74篇。“頌”是統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又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二、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4、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如 豈日/無衣? 反問語氣,升調。
與子/同袍。 肯定語氣,降調。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表現軍情緊急,快連) (感嘆,降調)
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借助課下的注解,疏通詩歌內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將(qiang ):愿,請。 咎(jiu ):災禍。
賄(hui ):財物。 極度:標準。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詞,無實義
2靜言思之 音節助詞,無實義
“于”通“吁”,于嗟,嘆息。 “泮”通“畔”,邊岸。
“說”通“脫”,解脫。
《無衣》衣:上衣。 袍:長袍,相當現在的斗蓬或披風。
裳:下衣。
《靜女》 俟:(si )等待。 孌(luan ):美好。
有:形容詞詞頭,無實義。 “說”通“悅”。
懌(yi ):喜愛。 “歸”通“饋”,贈送。
荑(ti ):茅草芽。 洵(xun ):誠然,實在。
2、概括三首詩的內容大意。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后,明確:
《氓》是一首敘事詩,經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女主人公與“氓”從初戀,結婚到被遺棄的痛苦經歷。表達了她怨恨的感情和決絕的態度,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女性形象。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是一首愛國歌曲。表現了士兵們同甘共苦,互相關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戰斗意志和樂觀精神。
《靜女》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約會,表現了男青年對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詩經》中的三篇“風”,掌握了四言詩的誦讀節
奏,粗通了課文的內容,那么課文的具體內容該怎樣理解呢?我們下節課共同探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氓》的情節。
2、《氓》的藝術表達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運用的對比方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二、指名學生概括課文的內容提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后,明確:《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戀愛——婚變——決絕”這樣的思路敘述的。
板書:戀愛(一、二章)
婚變(三、四、五章)
決絕(六章)
2、作者運用第一人稱順著婚戀三部曲的順序來寫,采用的是什么樣的.寫作方
法?
明確:回憶和對比。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約期相別
(3)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么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乘彼 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4)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于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5)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確:·(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
2、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
【《詩經》(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經典詩經語錄12-08
語文詩經教案05-31
詩經愛情名句08-22
詩經伐檀08-22
詩經國風08-22
詩經月亮之上09-24
月亮之上詩經08-23
詩經名句成語06-02
詩經中經典句子10-01
詩經愛情句子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