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與地壇》 8
電子郵箱: rdgjzx@163.com教學目的(1)了解體會作者審視了自己以往15年尤其是病殘以后的心路歷程,重新獲得的對人生、命運的智慧認識;
(2)理清本文的線索;
(3)體會、借鑒本文的.寫作藝術。
教學設想:分析課文應是本課學習的主要環節。本篇課文的內容涉及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處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筆優美而坦誠,提供了品讀分析的多種資源。
課文分析可以考慮以作者感情為中心,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同地壇的關系里有的是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物心靈中一種情緒與另一種情緒的對話。在第二部分,貫穿始終的是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交織著對往事的追憶、對遲到的悔恨、對母親的理解、對親情的感悟。抓住對上述各種感情的分析,可能找到解讀全文的鑰匙,從而完成評價、借鑒、吸收等任務。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方面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生命和生活的態度,也應是分析和評價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初中畢業,1969年赴陜西延安插隊,三年后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轉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廠當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職回家。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創作比較突出地表現出對于殘疾人命運的關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于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我與地壇》寫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萬3千余字,共分七個部分,從方方面面寫了作者自己跟地壇的關系,其中主要內容是對于人生的思考。
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坐落在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是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臺。“皇祗室”中設地神牌位,拜臺為二層方臺,四周開溝貯水。此外還有神庫、神廚、齋宮、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動廢止。1925年辟為“京兆公園”,1928年改稱“平民公園”,但是在戰亂年代,此處曾被駐軍占用,園內建筑屢遭毀壞。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修葺開放,稱“地壇公園”,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因遭毀棄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園址荒蕪。現在皇祗室、拜臺、齋宮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說,“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近些年來,這座古園又獲得新生,經過整飭,成為現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鬧中取靜的公園,是人們晨昏鍛煉身體和休閑的好去處,每年春節還在園中舉行大型的“廟會”活動。
二、解讀第一部分
1.帶著問題閱讀第一部分(課后“練習一”)
2.對這一部分的解讀應從整體感知文章開始,抓住課文的感情脈絡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壇,在精神上仰賴地壇,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戀地壇,至少曾以如此。為什么地壇對作者有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為在作者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是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并給予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作者的生死觀,可以不夸張地說,是地壇不動聲色地拯救了作者,這便構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礎。
3.接著分析作者怎樣抒寫他與地壇的關系。
課文沒有淺薄地寫地壇如何美麗壯觀,如何生機盎然,讓人不由得恢復對生的留戀和熱愛。事實是課文倒寫了不少園子里的荒蕪冷落、敗堵殘陽,地壇對作者的影響不是在簡單比照中完成的,地壇給予作者慰藉和啟示有其獨特的方式。(文中第四段寫道“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圖”。什么意圖呢?“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這就是了,一邊是大都市的喧囂,一邊是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一下就打動作者的,就是地壇的寧靜。)
4.作者從地壇公園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諦,那么地壇公園的景象如何?試用一句話概括。(“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作者感悟到的真諦又是什么?
進入史鐵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繁華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無暇也無意關注它們,可是它們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在生存嗎?它們并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有了它們的存在,倒使這里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者在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語言告訴我們他經過幾的思考:像我們的出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一樣,死亡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我們的任務僅僅是在法則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進程就可帶給個體和周圍世界以和諧安寧。當年,他在21歲時,“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擊有多么巨大,他內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別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時候,他自然想到了死。但他通過思考,終于在生死問題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擇。十五年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抉擇是正確的,他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成功,連連獲獎,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為一名作家。這是他冷靜思考的收獲,這是他明智抉擇的結果,這是他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頑強拼搏的成功。
作者對于生死問題的正確抉擇,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馬遷說過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作者在述說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并沒有談論這樣嚴肅的內涵,而是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并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顯然不是。不難理解,當一個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三、解讀第二部分
1.閱讀第二部分,思考“練習二”
2.終于,地壇從我們眼前退后了,在第二部分課文,地壇淡化為背景,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更清晰地浮現出來的是一個憂心忡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母親形象。
解讀作者對母親的感情,我們可來尋根溯源。
課文最后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征意義的。
從對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作者經過在地壇公園的長時期靜思,參悟了人生的意義,那么“車轍”就可以看作他心靈求索的軌跡,這條軌跡肯定是十分復雜的,有直有曲,有進有退,有交叉有重疊,密密麻麻,錯雜縱橫,直到最后,作者才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然而,這結果可不是史鐵生個獨立完成的,也許他曾經這么認為過,但后來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繞行都沒有把母親甩下,每一次掙扎都帶給過母親憂慮的哀傷,是母親目送他走過這條長路的。
現在,史鐵生終于明白了母親在那個階段的作用,這是他的第二次涅槃。
3.作者對母親理解的過程,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抒情層次:
首先,課文寫母親“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順從兒子的任性,寬恕兒子的煩躁,這不是溺愛而是尊重,她試圖從尊重入手接近兒子的心靈,從而了解兒子幫助兒子。
然后,作者寫母親內心的斗爭。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去地壇,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憂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做對了選擇,使史鐵生得以在地壇治愈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再就是寫兒子對母親的回報。同朋友一樣,史鐵生也想讓母親為兒子驕傲;同朋友不一樣,史鐵生的母親死在49歲。這樣情況就倒了過來:曾經叫母親操碎了心的兒子,現在該為母親心碎了。
于是史鐵生開始反省自己,在可能有過的許多追悔莫及的事中,他寫了一件,聽任母親找不到自己而不開口叫她,他沉痛地說“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這是永遠無法補贖的錯誤,誰都不會懷疑史鐵生的真誠。
最后,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可以想象,作者將永遠帶著對母親的懷念,背負著母親的期望,繼續探索他的人生之路。
四、合二為一,整體駕馭
首先以作者要解決是否生存下去的思想沖突為起點,這是課文的“原始沖突”。
其次,作者的特殊問題需要一個特殊環境來解決,這個特殊環境就是得天獨厚的地壇。
再其次,作者對生死問題的感悟得益于地壇公園和諧、平靜的自然關系,得益于他獨處其間受到的心靈啟迪。
又次,是母親保障了他去地壇的權利,從這一意義上說,是母親協助他走過了參悟生死的路程。
又次,母親在幫助兒子解脫精神重負的同時,自己背上了一點不比兒子輕松的精神負擔,因為她深知自己如果下錯決心就將送兒子入死地,這是她平凡生活中所可能犯的最嚴重錯誤,但她為了兒子愿意冒險。
最后,是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懷念。地壇是史鐵生獲得生存信心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
因為地壇是上述
【《我與地壇》 8】相關文章:
我的地壇作文05-05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02-04
閱讀我與地壇心得05-14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得04-21
《我與地壇》教案(精選7篇)07-29
《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2篇)06-24
語文教案《我與地壇》02-27
我與地壇的語文教案02-20
我與地壇語文教案03-20
我與地壇語文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