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項鏈》
《項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 以項鏈為線索,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2. 分析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對她的態度。
3. 分析瑪蒂爾德悲劇產生的原因(個人、社會)。
4. 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設想:
通過對小說情節結構及人物心理描寫的點撥研討,引導學生領略《項鏈》精巧的藝術構思,把握作品主題,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外國文學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其中兩位作家的作品:俄國契訶夫的《變色龍》,法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還有一位是美國的歐。亨利,代表作《警察與贊美詩》。引出莫泊桑的《項鏈》。(或者:因學生在英語教材中學過莫泊桑的兩篇小說,包括《項鏈》,由此引出課文)
(二)分析課文
1、品析情節,體會情節的作用
1) 小說以“項鏈”為標題,與作品內容有何聯系?(小說原題是“首飾”。)
“項鏈”是小說情節結構的線索。
2) 小說在“項鏈”這條線索牽動下,都寫了哪些情節?(用三個字概括每一個情節)
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還債務――識項鏈
3) 品讀小說的重要情節
“失項鏈”是命運變化的轉折點。作者對此有一段感嘆,請找出。作者說: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段話很明顯是針對“失項鏈”這件事而發出的感嘆。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失項鏈”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結合文中的有關片斷來談)
明確:性格決定命運,情節的發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內在力量所推動的。
孤立地看“失項鏈”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聯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決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會丟,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這次不丟項鏈,也會有其它甚至是更慘的事等著她;另一方面,在晚會上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及后來的“趕快逃走”,在這種慌亂陶醉中丟失東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實,這篇小說中只有“失項鏈”這一個“偶然”嗎?小說的結尾作者才說出這掛項鏈是假的,這個結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嗎?前面作者有沒有暗示?為什么不在瑪蒂爾德去賠項鏈的時候設置一個情節,讓瑪蒂爾德知道項鏈是假的,不用經受十年的磨難?
明確:一方面欣賞結尾的藝術,體會前面三處鋪墊的效果;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情節的發展對于表現人物和主題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讓她知道項鏈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現虛榮的代價,也無法表現作者對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諷刺。情節的發展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丟項鏈 識項鏈
2、當然造成瑪蒂爾德悲劇并非僅僅是個人的原因,還有其社會原因:
開頭“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是她們唯一的資格。女性只有憑著美貌與風姿才可得到社會的認可,女性的意識與價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觀照下才得到承認。婦女毫無社會地位可言,她們只是作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當時的社會之中,遺憾的是瑪蒂爾德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錢萬能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及上流社會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劇的客觀原因,是制約瑪蒂爾德們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鎖。
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題。
3、作者對瑪蒂爾德到底是一種什么態度?(用三個詞語概括)
諷刺(主要是諷刺) 同情 贊賞
作者在諷刺她的同時,又傾注了同情與贊賞。
4、瑪蒂爾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觀點應該是多種多樣,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誠實守信”觀。有借必有還,當尋覓無果時,她和丈夫決定賠償。即使自己只有一萬八千法郎.買項鏈就需要三萬六千法郎,她也沒動過用假項鏈偷梁換柱、蒙混過關的邪念,更沒耍起“項鏈已丟,無力賠償”“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無賴。她和丈夫的道德觀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用十年的心血償清債務,使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因禍得福,無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勞堅強”觀。馬蒂爾德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不幸,“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主意,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她辭退了女仆,租了小閣樓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兒: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膩的盆沿上和鍋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雜貨店,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艱難的錢。盡管十年艱辛使她變成了一個美麗不再、粗壯耐勞的婦女,但她用行動證明了她的勤勞堅強。
【語文 -《項鏈》】相關文章:
語文《項鏈》教案01-30
小學語文《項鏈》教案02-05
語文《項鏈》教案15篇01-30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07-19
語文《項鏈》教案(15篇)02-27
語文《項鏈》教案精選15篇02-27
高二語文《項鏈》教案3篇07-20
《項鏈》心得04-11
《項鏈》教學反思08-25
項鏈教學反思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