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下冊 二十八 羅密歐與朱麗葉
高中語文教案 二十八 羅密歐與朱麗葉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歐洲戲劇的代表作品,通過莎士比亞這個劇本領會其人文主義理想。
(二)欣賞戲劇沖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是世界公認的世界文學史上杰出的劇作家!读_密歐與朱麗葉》則是他早期的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這一劇作,與著名的《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威尼斯商人》等,都集中地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一對相互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愛情悲劇,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斗爭。
莎士比亞通過這一悲劇,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主義?梢哉f,“反封建”,是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其思想價值所在。
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戀人,死于封建倫理觀念,死于陳舊的腐朽的封建意識,死于封建家長制,死于封建世仇。
所以,這部作品鮮明的反封建傾向,就具有了極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值得強調的是,作者描寫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人文主義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是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的,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對封建壓迫的反抗和對愛情理想的追求,其基調,是在于鼓舞人們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來。主人公雙雙殉情,卻換取了兩家的和解。作者對戲劇沖突的如此處理,昭示著腐朽封建家族的沒落和年輕一代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的勝利,象征著人文主義理想的勝利。
戲劇語言的欣賞,是預習本課的一個重點。莎士比亞是一代語言大師,他的駕馭語言刻畫人物的才能,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精彩的表現。教學過程中,要著重體會其人物對話的簡練傳神,音韻和諧,其詩一般的語言,極為精彩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此,應該注意欣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人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那么,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為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聯系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同一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為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二)詩化的語言。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十分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①具有強烈的激情。
②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文為自讀課,教學安排一課時。有關知識,可由教師課前打印出來交給同學作為預習參考。課堂上主要以分角色朗誦為主。有條件的,可以排演片斷。
【小資料】
中西戲劇的比較:
1.關于愛情劇。中西都有大量的愛情劇。“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作家同情、歌頌為追求自由戀愛而獻身的男女,憎恨、譴責、控訴破壞愛情的惡勢力,是中西愛情劇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從悲劇的角度去表現“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觀念。中國戲曲更多的是從喜劇的角度去表現同樣的觀念。所以,大多表現為“悲——歡——離——合(大團圓)”的公式。西方的則為“悲——歡——離——亡”。
s("content_relate");
【下冊 二十八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關文章:
即墨二十八中學習心得08-21
公司改進工作作風的二十八條規定08-20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08-24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08-24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讀后感08-22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05-17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06-18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讀后感04-17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1000字08-16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后感高中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