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高二語文教案>上冊《論語》兩章· 示例之二

    上冊《論語》兩章· 示例之二

    時間:2022-08-16 14:33:35 高二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上冊《論語》兩章· 示例之二

    上冊《論語》兩章· 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論語》兩章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主張禮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觀點和加強教化的方法。認識孔子雖遭挫折,仍不逃避現實,爭取參政,“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體會《論語》的語言特點:運用譬喻、引用等修辭手段,富于變化,敘事與議論結合,語言簡潔,且多警策,很有說服力。

      三、背記一些千古傳誦的語句,如“既來之,則安之”,等等。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及文章的語言特點。

      二、教學難點:(1)對孔子政治主張的出發點的理解;(2)對兩篇對話體議論文談話的層次的理解。

      三、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解譯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講讀《季氏將伐顓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初中階段我們學過《論語》六則語錄,誰能為大家背誦幾條(或幾句)?(學生背誦后轉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二則中的一則。

      板書課題:《季氏將伐顓臾》

      引導學生看〔預習提示〕和注釋①。教師補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倡導仁者“愛人”,提倡“忠恕”之道;強調“復禮”與“正名”,以維護貴族等級秩序。反對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張實行禮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觀點。為宣傳其主張,曾率領門人弟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績,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有學問有才干的學生。

      二、指導預習

      1.學生默讀課文,查字典、看注解,讀準加黑字并解釋幾個固定句式。

    顓臾(zhuān yú) 虎(sì) (xiá) (dú)

      “無乃……與” “何以……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幾個問題?孔子抱著怎樣的觀點?

      (2)從本文看,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三、研習新課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全文)

      2.講讀第1段

      (1)指名學生口譯第1自然段

      (2)講解重點字句:①“無乃爾是過與”這不是你的過錯嗎?反問句。“無乃……與”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語氣,相當于“豈不是……嗎”“恐怕(是)……吧”。“無”、“乃”,即“不”、“是”,“與”是疑問語氣助詞。爾,你,指冉有,賓語前置。過,動詞,歸罪之意。與,通“歟”。是,賓語提前的標志。②“何以伐為”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為”疑問句式。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作答。

      ①第1段寫什么內容?

      第1段寫孔子反對他的弟子討伐顓臾。

      分析:第一句,介紹了談話的政治背景:季氏將伐顓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們的老師。孔子的談話提出兩點看法:一是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有的過錯;一是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

      ②孔子為什么說季氏討伐顓臾是冉求的過錯?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問: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義不容辭地應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做法。

      第二問: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顓臾乃先王封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一是顓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顓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當伐。

      3.講讀第2段

      (1)指名學生試譯第2段,教師訂正。

      (2)講解字詞難點:“夫子欲之”的“之”,代詞,指討伐顓臾。“持”,扶持;“顛”,倒下。

      (3)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談話中引周任的話和以虎兕、龜玉等為喻表明什么觀點?

      孔子認為冉有、季路對季氏的行為應負有責任。

      分析:孔子對冉有的自我辯解給予反駁,認為他不是稱職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對顓臾動干戈,龜玉是比喻顓臾將要遭災。

      4.講讀第3段

      (1)講解重點字詞句:①“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蓋”表語氣的情態副詞,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語氣。無,沒有(無所謂)。傾,傾覆。②“既來之,則安之”遠方的人已經來歸附了,就應當加以安撫,使其能安定居住下來。來、安,都是使動詞。③“蕭墻”見注。現有成語“禍起蕭墻”。

      (2)指名學生翻譯第3段。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作答。

      ①本段寫什么內容?

      寫孔子進一步駁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張,從課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③請找出表現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的一個語句。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5.小結

      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寫孔子與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而主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對話中,冉有的觀點表達得比較委婉,孔子的觀點卻頗為鮮明,顯得慷慨激昂。孔子認為財富不均、社會不安是國家之患,主張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對謀動干戈,進行武力征伐。不過,孔子的政治主張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奴隸制的社會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為季氏辯解,孔子逐層反駁,談話極有層次,并引用成語,運用比較,增強了說服力。

      四、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將有事顓臾 ②虎兕出

      ③龜玉毀櫝中 ④冉有季路見孔子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②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③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參考答案:1.①對;②從;③在;④介詞,引出對象,不譯。2.略)

      五、板書

      季氏將伐顓臾

      一、孔子反對討伐顓臾

      三、孔子駁斥冉有,提出觀點

      政治主張:實行禮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

      講讀《荷蓧丈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季氏將伐顓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今天我們來學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的文章。

      板書課題:《荷蓧丈人》

      二、指導預習

      1.默讀課文,細看注解,基本讀懂課文。

      2.在課本上補寫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課文共兩段,分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

      三、研習新課

      1.指名學生試譯第1段

      (1)解難:①“子路從而后”子路跟著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從,跟隨,“從”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詞,用;荷(hè),肩負;蓧(diào),除草的農具。③“四體”,四肢。④“食(sì)之”,請他吃飯。食,“請……吃”。

      (2)教師提問,引導學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樣一個人?

      荷蓧丈人是一個隱者。隱者,一般屬于道家學派。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主張避世,主張“小國寡民”。在他們看來,孔子到處奔波,試圖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②子路對荷蓧丈人的態度如何?

      子路見此人出語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開始對子路很氣憤,很驕傲,見子路對他恭恭敬敬,又熱情地接待他。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園生活的寧靜、安閑、團聚。實際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清靜無為,隱居避安。

      ④孔子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見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學者們的主張。命令子路“反見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義。

      2.講讀第2段

      (1)指名學生翻譯第2段

      (2)講解重點字詞:①“潔”,形容詞用作使動詞。②“大倫”,指君臣之義。

      (3)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

      請同學們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張的語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張的語句是: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4)歧義辨釋:

      第2段就課文看,是寫子路回來所發的一通君臣大義的議論。另一說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這一段議論似乎應該是孔子的話。此說是有道理的。

      3.歸結全

    【上冊《論語》兩章· 示例之二】相關文章: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示例之二教案03-25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08-22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04-22

    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04-21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反思02-08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08-24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8-25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4-11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1-01

    《孟子》兩章教案(精選5篇)06-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五月丁香视频国产精 | 午夜福利精品短视频在线 |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一区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 日本精品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