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時間:2022-08-16 13:06:07 初中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點擊瀏覽該文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因為是誦讀篇目,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我設計采用以誦讀為主線,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設計中,我認為值得肯定的:

      一、在學習這課之前,我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二、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這些都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過程中比較合理的,但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想面面俱到確實很難。通過上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失”:

      一、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地讓學生接觸文本,朗讀不到位。

      三、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的關系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

      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會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我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討論為主。我計算了一下,教師講話和活動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其余時間都給了學生。所以說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始終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寬松、民主、安全、愉悅的學習氛圍,較好等地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二、以讀為本,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這篇散文語句優美,適于朗讀,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鄭教師,因此注重朗讀的指導,讓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靈活的`運用錄音范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生疑,讀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讀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聽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把握語調感情,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指名讀,要求同學進行朗讀方面的點評;第三次自由朗讀,要求劃出喜歡的句子并說明喜歡的原因,同時齊讀這些優美句子;第四次默讀,要求同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讀讓學生從中自我感悟,自我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糾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欣賞能力。

      三、以問題意識為主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課堂上,教師注意以“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的打破了過去那種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弊端,那種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時都是由教師事先設制好一系列問題,然后引誘學生陷入老師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師設制好的思路,進行機械的學習和解答,限制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這節課老師很好的打破了這個格局,注以“問題本位”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遷移運用,不斷升華。

      學完課文后,老師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老師展出了一幅圖片,要求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片的句子,然后選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著豐富的內容,不只是詞義、句義的理解,不只是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和課文內容的把握,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感受。

      一、感悟偉人

      為了讓學生感受孟子的偉大人格,增強民族自豪感,這節課導入部分我特意從孟子的《離婁》、《梁惠王》中選取了相關語句,用意有三方面:一是想引入當時的時代背景,二是想讓學生了解孟子思想的根源,三是讓學生感受孟子心系天下的情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介紹孟子時,因為布置了預習,學生可以自己查到,所以簡單帶過,同時聯系學生實際,指出學生身邊存在的不良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孟子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及時的滲透思想教育。

      課堂最后我還特意設計了兩個“感謝”,感謝孟子的經歷,感謝孟子的思想,讓我們懂得珍惜今天,讓我們走向和諧。

      二、展示朗讀

      朗讀在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吸引學生的興趣。因而課堂上沒有忽略朗讀的地位,學生自讀,個人朗讀,小組朗讀一一呈現,同時強調了團隊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但考慮到課堂內容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走入朗讀,朗讀不到位。

      三、突破重難點

      一篇文章只要思路清新了,文章也就清楚了一大半,還有助于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就是理清文章思路,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設置了環環相扣的`問題加以引導,運用學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列提綱的形式呈現思路,把握主旨。這一環節學生表現不錯,因擔心課堂節奏,臨時取消了小組內部合作列提綱的環節,課后檢測有個別學生存在思路不清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參與不夠。

      四、探討“人和”

      一節沒有德育教育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本文中“人和”的思想,是孟子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因而我預留十幾分鐘的時間探討“人和”的意義,就學生日常實際生活引入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1、你認為自己所在的小組是一個團結協作、和諧的團隊嗎?

      2、初三的你與父母關系融洽嗎?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自我剖析創設氛圍,生生對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正確的學習生活。學生對話和分析感人,獲得其他人不約而同的掌聲。

      一節課我想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須有所取舍,短短四十五分鐘想要的太多,往往顧此失彼,打亂課堂的節奏,如何有效取舍,如何突破重難點,還是一個需努力探索的過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 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 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表轉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四、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而攻之。

      表轉折卻、但是環而攻之而不勝。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固定震懾B.區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限制鞏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量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心優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總結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

      要譯成“使……”

      2一詞多義:

      用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國恒亡。

      拂

      不順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于畎畝之中

      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

      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附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 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設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構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認讀)

      一、 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 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 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 粟(sù) 親戚(qīng 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教師評點)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了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

      第二板塊(譯讀)

      四、整體把握文意,譯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能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對抗賽。

      規則:本次比賽分兩輪進行,兩人(同桌)為一組,低分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直到扣完為止。

      (1)第一輪:翻譯全文(看誰又對又快)

      兩人分別翻譯課文,相互質疑、解疑、扣分。

      (2)第二輪:文言知識大比拼。(多媒體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

      以天下之所順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兵革非不堅利也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天時不如地利 然而不勝者

      ④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譯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教師點撥(多媒體展示)

      第一輪略

      第二輪: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內城;郭:外城

      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護城河。今指水塘。

      ③憑;用。 的;代詞;到。 精良;有利

      順接連詞可不譯;轉折連詞,譯為卻。

      ④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⑤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眾人的.幫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幫助的人就不多。

      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原因,可是這樣卻不能夠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呀!

      憑著天下歸順這一點,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7、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老師對自己的要求。

      8、學生留心聽規則。

      9、學生參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再加上平時知識的積累,翻譯全文。

      10、兩人獨自完成文言知識練習。并相互對照看,進行討論分析。找出錯誤之處,評分。

      11、學生根據教師所點撥的內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數,并把錯誤的地方訂正。

      第三板塊(思讀)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多媒體展示相關題目)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3)本文反應了作者什么樣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談戰爭還是政治?為什么?

      教師最后明確:

      (1)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3)“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借戰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2、學生邊讀邊思考,共同合作討論、交流。并作出發言。

      3、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四板塊(悟讀)

      五、自主評價,擴展思維

      (1)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屬論說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說明“人和”在戰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或現實中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作結:同學們,你們能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且又貼近生活,切合實際,拓展自己的思維,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審美情趣。希望繼續發揚。

      四人一組,學生實行分組討論,相互補充,然后在班上發表各組意見。

      第五板塊(作業)

      六、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在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短的演講。(下節課進行)

      學生課下獨立完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

      〔教學目標〕

      1、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二)學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三)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者的心理,闡明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一)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二)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 這場戰爭結果怎樣?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② 戰爭結果如何?

      ③ 為什么?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書)

      ② 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而攻之”。

      ③ 結果攻城失敗。“環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④ 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 ①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② 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③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偉,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援引戰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 委而去之 ② 環而攻之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⑤ 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爭來闡明什么?

      2、在“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著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于 曹劌認為是 。

      3、20xx年5月,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律,即 。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 論據 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

      【甲】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龔自珍)

      小題1:下列加線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齊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D.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小題2:下面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

      例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隱逸者也。

      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D.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小題4:【甲】【乙】兩文在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類比,運用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小題5:解釋【丙】文中加線詞的意思。

      ①吟鞭東指即天涯 ② 落紅不是無情物

      ②賞析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2:.B

      小題3:①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②使人民安定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關鍵詞“域”“國”各1分)

      小題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設喻把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相似處進行類比,巧妙地諷喻齊王,收到很好的說服效果;【乙】文以戰爭為例,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小題5:①吟鞭-馬鞭落紅-落花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形象的比喻, 表明作者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試題分析:

      小題1:A-憑借、依靠,B-早晨/朝見,C-護城河/池塘,D-偏愛/私情。

      小題2:例句是判斷句,A句是倒裝句,賓語前置,C句是倒裝句,定語后置,D句是被動句。

      小題3: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孰”“以”“界”,都是課本注解中的重點字,分別譯為“誰”“憑借”“界限”。了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4:【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由己及王,使齊王認識到積弊之深,從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這種類比,收到很好的諷諫效果;【乙】文把戰爭與治國類比,由戰爭推論到治國,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認識到治理國家中人和的`重要性。這種類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小題5:“吟鞭”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根據語境可譯為“馬鞭”。賞析句子可以選擇比喻的角度,當然也可從象征的角度出發。表明作者雖然辭官還鄉但仍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愛國情懷和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獻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

      文言文閱讀(共10分)

      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8—10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三里之城 之: (2)委而去之 去:

      (3)親戚畔之 畔: (4)多助之至 至: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

      (2)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翻譯:

      小題3:文章中哪個語句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參考答案:

      小題1:(1)之:的` (2)去:離開 (3)畔:通“叛” (4)至:到了極點

      小題2:(1)這(是)天時不如地利。 (2)鞏固國防,不依靠山河的險要。

      小題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去”字在這里是“離開”的意思。“畔”的通假,一定要記住。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1句“是”和判斷句式。2句“以”的意思。

      小題3:

      試題分析:能夠大致翻譯本文,然后根據要求寫出相關語句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不以兵革之利( ) (2)環而攻之而不勝 ( )

      (3)委而去之 ( ) (4)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小題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2分)

      A.正確的道理 B.統治的方法C.“地利”與“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國之道【小題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分)

      【小題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2分)

      答案

      【小題1】(1)憑借(2)卻、可是 (3)放棄(4)這

      【小題2】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親屬朋友都背叛他。(把“親戚”譯成“內親外戚”亦可)

      【小題3】D

      【小題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題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斷金。(2) 家和萬事興。(3) 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4)眾人拾柴火焰高 。(5) 團結就是力量 。 (6) 人心齊,泰山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關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反思03-2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第一区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伊人网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日韩乱码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