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夏》
(蘇教版)《夏》1
點擊瀏覽該文件
(蘇教版)《夏》2
今天我上了一節學校的晨曦杯音樂課,對于沒接觸過合唱的三年級學生來說,也許會稍感吃力。我在執教《夏夜》后有了如下的感想:
一、學校晨曦杯教學比賽選了《夏夜》這首歌,小學階段的第一節合唱教學課,所以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有點難度。本冊教材共三首合唱歌曲,《八只小鵝》(低聲部一種節奏與旋律,相對簡單)、《夏夜》(低聲部兩種節奏與四種旋律)、《月亮鉤鉤》(輪唱)。輪唱相對復雜,一種旋律和節奏的低聲部又顯得單調,而把平時練聲時運用的跳音與連音唱法有機地運用到一首歌曲中這還是第一次。選擇《夏夜》確實有理由:首先學生有連音與跳音唱法的基礎,其次對學生把握演唱方法是個不小的提高,再次歌詞具有趣味性,也很容易被學生理解。
二、對于歌曲教學環節,不采用先聽合唱版本,在學生沒有聽賞出歌曲是合唱還是獨唱(或者齊唱)形式的前提下,先讓學生聽合唱版的歌曲,顯然沒有教學的遞進層次性,學生的學習基礎也被忽略。常規下,合唱教學肯定先教學高聲部,假象讓從來沒學唱過合唱的學生聽一首擁有兩個聲部的歌曲來學習高聲部,低聲部肯定干擾學生對于高聲部的學習。反過來想,先學習獨唱版本,再聽合唱,學生有了高聲部的基礎,很容易聽出低聲部歌詞的出現地方,甚至發現高低聲部旋律和節奏在兩聲部之間的聯系:低聲部好似高聲部的回聲。
三、把歌曲中連與斷的節奏和螢火蟲閃爍與飛舞聯系起來學生易于理解,這個方法比較有效。
四、把節奏形象化的同時,也把節奏律動化,讓學生邊唱邊跳,跳的部分不宜難,只用兩個動作,而節奏方面也僅有連與跳的節奏,這樣學生唱與跳的部分一致,載歌載舞,內心的感悟也會同步。
五、拓展歌曲《蟲兒飛》對學生的審美啟示。《蟲兒飛》似乎有一種藝術魔力,學生在聽第一遍時就深深被吸引,且歌曲相對簡單易上口,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曲。上課結束后一個平時調皮的男生再次問我歌曲叫什么名字,說是回家網上搜來聽。
對于這節課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導入可以在語言引導上更流暢些,比如:學生從畫面之中看出漫天的`繁星,被微風吹動的衣角后,可讓學生聯系生活想象自己印象中的夏夜還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以便,在接下來的帶有自然蟲鳴蛙叫的《舒伯特小夜曲》中給學生更多生活的聯想與想象。
2、螢火蟲的謎語,可以讓學生嘗試有感情地嘗試用音樂的節奏朗讀,既給學生熟悉歌詞的機會,又從感情的層面給學生感染,等于在學習一首旋律化的散文詩。
3、連與跳的節奏分別表現螢火蟲翩翩起舞和忽明忽暗的亮光的舞蹈律動可以分別先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動作,然后再統一動作,既讓學生提高,又讓學生的表演與音樂演唱方法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4、二聲部的演唱教學方法可以從節奏與音準兩方面入手,只有先節奏后音準學生才會學得輕松。可以先講解二聲部的第一拍前半拍休止,從后半拍唱“啊”,在拍子上搞懂后,再在節奏上下功夫。可以讓學生念節奏。跟著范唱唱二聲部,第一遍唱在心里,第二遍輕聲地唱出,第三四遍跟著鋼琴學唱歌譜、并填詞。既然是合唱教學,兩個聲部絕對不能有偏頗,一視同仁,這樣合唱才有真正的根基。
(蘇教版)《夏》3
一、 新課標下新教材的特點。
蘇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是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編寫的,準確反映了新標準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構建了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選入的課文更是注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既突出高雅的進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選入文質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為本,所有編輯設計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學習過程,探索學習方法,留足空間,增加彈性,為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創設必要的條件。
二、 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筆端的《夏》是他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贊的典型觀照物,就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義在。該文被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應出于以下考慮:
1、本單元的主題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寫出景物之美,關鍵是要善于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并用美的語言表現美。該單元前三課分別是朱自清的《春》,酈道元的《三峽》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通過前三課的學習,學生欣賞到了散文優美、精辟的語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以及景物描寫中的感情。第四課同樣是美文,但語言的風格同文章描述的'季節一樣更加個性和張揚,更加有熱烈的時代氣息。
2、結合初一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大部分的學生很少讀到寫夏季的文章,嶄新的內容、明快節奏、多彩的畫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領會。
3、是繼第一單元“親近文學”、第二單元“金色年華”、第三單元“民俗風情”之后的對學生閱讀和欣賞美文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 學生情況分析
我們所教班級的初中學生在對蘇教版新教材的學習中,已經逐步習慣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而且表現欲和競爭精神很強,尤其是在朗讀美文這一方面相當感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以如何有感情地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挖掘。
四、 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思路。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其語言魅力。3.注意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體會它的作用。4.體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強化朗讀,整體把握,深入體會,學以致用”是我在該課教學中的指導思想,在處理教材時,結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總體上感覺、感知作者語言的魅力,通過多媒體補充,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暢游、領悟、快樂。運用點評法正確引導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領會,最終領悟到作者贊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聲音加畫面導入,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清結構、朗讀競賽、品讀美點、鑒賞美點、討論、質疑、積累佳句、仿寫句子等方式使學生在郎讀中領會、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探討、在朗讀中積累。
六、 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1.聽一聽,這是屬于哪個季節的聲音。(播放音效文件)
(夏季)
2.看一看,這是屬于哪個季節的畫面。(播放相應圖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歡夏季呢?為什么?
4.當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歡夏。
(二).誦讀
1.范讀課文。
聽讀要求:作者梁衡喜歡夏天嗎?為什么?(從文中的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喜歡。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夏季。
2.讀準字音:請同學們放聲自由朗讀文章,劃出不會讀的字詞和不懂的、有疑問的語句,并進行認真的思考,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實在無法解決的與就近的同學討論解決。(老師巡視、指導)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發(bèng) 澹澹(dàn dàn)
3. 讀出節奏:誦讀文章時,讀出輕重緩急,尤其是個別長句要注意停頓適當、輕重適中。
范讀1、2節,要求學生認真聽范讀,注意老師在朗讀時對語調、語速的處理,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處理?
例句: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這里的“泛泡、冒氣”“終于沸騰”都應該重讀,但又不能是一樣的重讀,而應該是由輕到重,“沸騰”一詞應達到重讀的頂點,以充分體現夏天的熱烈。
小結:準確流暢、停頓恰當、輕重適中。
4.讀出感情:誦讀文章時,要在腦海中想象畫面,讀出感情。
指名讀3、4、5節,評點朗讀。(注意從儀態、情感、語音、語速等幾個方面評點。)評點學生要求示范朗讀。
品味情韻、咀嚼情感,抓住“贊美”。
小結: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應與作品的思想內容相適應。
5.讀清結構:作者為什么要大聲贊美夏季呢?夏季有什么特點呢?
在剛才朗讀的過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畫面?(景美、人勤)這些畫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點?(緊張、熱烈、急促)
6.朗讀競賽:請男女生各選一段進行齊讀,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讀美點
1.學法指導:
(1).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用得傳神,哪個句子最富有表現力?用筆圈劃出來,說說它好在哪里。
(2).你認為全文在結構和內容上有哪些美點?在品味的過程中,希望同學們能針對課文的內容、結構、語言等提出疑問。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更重要。
2.學生分組活動:第一、二組完成第一個問題,第三、四組完成第二個問題,每個人只要講出一點就行,可以相互交流。對美點的鑒賞最好寫成優美的文字。
3.教師巡回指導。適當點撥,組織學生討論。
4.學生自由發言,或鑒賞美點,或提出疑問。
(傳神的動詞、富有表現力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比的作用、含義深刻的句子等。只要等談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應予以肯定。)
(四).積累佳句:
背誦比賽:
(1).背出你最欣賞的一句話;
(2).男女生輪流接力比賽。
(3).不能重復背誦,背的時候也要背出感情,5秒內接不上的一組為輸家。
(五).拓展
仿寫句子:仿照你最欣賞的一句,寫出你最喜歡的季節和喜歡它的理由。
(六).小結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次品味夏季之美。
(蘇教版)《夏》4
知識目標:
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等生字詞。
2、了解夏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
情感目標:
1、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夏的美麗,培養學生熱愛夏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夏的特點,感受夏的美麗。
2、品味優美的語句。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幾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一篇優美的散文《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朱自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的圖畫。今天,當代作家梁衡又將為我們描繪一幅美麗的夏的`圖景,那么在作者眼中,夏到底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梁衡的《夏》(板書:夏)
二、初讀,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主宰(zǎ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澹澹(dàn? dàn)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⑴作者筆下的夏有何特點?
⑵這些特點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討論、發言
師明確:
⑴作者筆下的夏的特點:緊張、熱烈、急促。
⑵文中第2、3節,體現夏的熱烈。
第4節體現夏的緊張、急促
三、研讀課文
1、分角色朗讀
A:男生讀第2節,女生讀第3節,男女生齊讀第4節。
B:師適時點撥字音、語調、語氣。
2、從文中的哪 些畫面可以看出夏的熱烈、緊張、急促的氣氛?
學生討論發言
師明確:
?
3、從上面的這些畫面可以看出作者對夏有什么樣的感情?
生思考、發言
師明確:
喜愛、贊美之情
4、作者除了表現對夏的喜愛、贊美之情外還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⑴生齊讀第5節。
⑵師生共同品味并明確:
還表達了作者歌頒勞動、贊美勞動者的感情。
四、品味優美語言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討論、交流
師明確:
1、修辭手法
a. 擬人
如:“挑”“舉”“匍匐”“沖刺”,形象地表現它們旺盛的生命力。
b. 比喻
如:“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形象地寫出了從春到夏的過程。
c. 夸張
如:“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寫出了麥浪翻滾的氣勢。
2、寫作方法
⑴作比較
A.春:細草?? 淡綠 蝴蝶
夏:密厚 黛色 蟬兒
B.春:冷的綠????
秋:熱的赤???
夏:中性的黃色
C.植物生長
春:細滋慢長
夏:蓬蓬勃發? 沖刺
⑵對比
春:春日融融
秋:秋波澹澹
夏:苦澀的汗水
3、準確恰當的字詞
“凝成”“烘烤”“涌”等
五、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賞析王維的《苦行》
苦? 行
赤日滿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
輕紈覺衣重,密樹苦陰薄。
1、描寫哪個季節的景色:夏
2、描寫了夏的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炎熱;對夏的討厭、怨氣、沒有贊賞。
3、討厭夏,能不能沒有夏?說明理由。
六、請動手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夏
七、作業
探究練習三
附:板書設計:
【《夏》】相關文章:
夏09-03
夏之夜08-24
夏作文08-22
迷人的夏09-02
難忘的夏末08-24
夏優秀作文08-20
《夏》教學反思08-20
夏之神作文09-01
夏游的作文09-26
描寫夏的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