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九年級語文教案>《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

    時間:2024-12-16 11:45:13 玉華 九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五首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題壁詩作,曾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凈,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五首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五首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⑴

      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竹徑通幽處⑷,禪房花木深⑸。

      山光悅鳥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萬籟此都寂⑻,但余鐘磬音⑼。

      版本二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版本三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版本四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版本五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

      ⑻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用的法器。

      白話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創作背景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始建于南朝,到唐代已屬古寺。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覽名山勝景以自娛。此詩是詩人游覽破山寺后禪院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詣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名家點評

      宋代洪芻:丹陽殷璠撰《河岳英靈集》首列常建詩,愛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為警策。歐公又愛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作數語,竟不能得,以為恨。予謂建此詩,全篇皆工,不獨此兩聯而已。(《洪駒父詩話》)

      元代方回: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體、蓋亦古詩、律詩之間。全篇自然。(《瀛奎律髓》)

      明代凌宏憲:胡元瑞曰:中二聯,五言律之入禪者。(《唐詩廣選》)

      明代胡應麟:孟詩淡而不幽;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際露微月”,幽矣。(《詩藪》)

      明代陸時雍:三四清韻自然。(《唐詩鏡》)

      明代鐘惺:無象有影,無影有光,是何物參之?(《唐詩歸》)

      明代譚元春:妙極矣,注腳轉語,一切難著,所謂見詩人身而為說法也。又云:清境幻思,千古不磨。(《唐詩歸》)

      明末清初周珽:陸鈿曰:讀此詩,何必發禪家大藏,可當了心片偈,更妙在鏡花水月。(《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末清初邢昉:詩家幽境,常尉臻極,此猶是其古體也。(《唐風定》)

      明末清初黃生:全篇直敘。對一二,不對三四,名換柱對。有右丞《香積寺》之摹寫,而神情高古過之;有拾遺《奉先寺》之超悟,而意象渾融過之。“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方之此結,工力存馀,天然則遠矣。(《唐詩摘鈔》)

      明末清初馮班:字字入神。(《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顧安:(增)“曲徑”、“禪房”二句深為歐陽公所慕,免屢擬不慊。吾意未若劉君之“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為尤妙也。(《唐律消夏錄》)

      清代劉邦彥:吳敬夫云:自濟北集粗豪之語以為初盛,而竟陵以空幻矯之,引人入魔。如“山光悅島性,潭影空人心”,吟詠之家奉為金科玉律矣,不知詩貴深細,不貴粗豪,貴真實,不貴空幻。若悟二家無有是處,即已得是處矣。(《唐詩歸折衷》)

      清代范大士:解人為詩,不橫作詩之見于胸,隨所感觸寫來,自然超妙,讀此益信。(《歷代詩發》)

      清代屈復:但寫幽情,不著一贊羨語,而贊羨已到十分。次寫景真,句法又活。(《唐詩成法》)

      清代徐增:“山光”二句,其氣力全注射到合處也。此詩人皆稱其中二聯,而忽起合,何異拾卻仙人,而反為扇所障也?(《而庵說唐詩》)

      清代吳煊、胡棠:歐陽公極賞此作,自以生平未能為。此即“唐無文章,惟《盤谷序》”之意。(《唐賢三昧集箋注》)

      清代盧麰、王溥:幽人逸筆,自是一種。三四逸,第六峭,前四一氣轉旋,不為律縛,結更悠然。(《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清代紀昀:通體諧律,何得云古詩、律詩之間?然前八句不對之律詩,皆謂之古詩矣。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為神來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盡之。(《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沈德潛:鳥性之悅,悅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裝句法。通體幽絕。(《唐詩別裁》)

      作者簡介

      常建,唐代詩人。開元進士,與王昌齡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隱居于鄂州武昌(今屬湖北)。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理解詩意、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部詩歌。

      3.品味精妙的語言。

      4.學習詩詞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誦讀能力,欣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法引導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3.識記理解和評價自己最喜愛的名句。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作者簡介,前三首詩的欣賞

      第二課時 作者簡介,后兩首詞的欣賞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云間》。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郁;《明云間》作于作者在云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教學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后世也稱他為韓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任監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后,其父、師先后死難。夏完淳復入吳易軍中,參謀軍事。軍敗后,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為抗清奔走。后為人告發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為他開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美環境后,產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詩的后兩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這時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了什么?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禍被貶亦無怨無悔。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么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描寫什么的?作者借寫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境的。云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凄楚的激憤之情。

      (6)詩中運用了哪些對比手法?明確:“朝奏”和“夕貶”;“九重天”和“路八千”。

      (7)詩中有沒有對偶句,請找出來。

      “云橫秦嶺家何在”與“雪擁藍關馬不前”。

      (8)詩中“橫”和“擁”字用得較有意境,說說這樣用的好處。明確:“橫”狀廣度,“擁”狀高度,故全詩氣勢磅礴。

      (9)說說你最欣賞哪句詩,為什么?

      《別云間》

      創作背景:《別云間》一詩,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義當年寫的。當年夏季,作者在家鄉被捕,此詩寫于解往南京、告別家鄉之際。本詩除對故鄉表示依戀之外,著重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屈的頑強斗志。

      詩句分析。

      前二句點題,說明三年抗敵,今朝被捕,并將告別故鄉。三、四句言志,面對山河破碎,而自身已無用武之地。五、六兩句表示在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末尾兩句預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會綿延下去,死后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到祖國人民奮勇抗清的旗幟。最后兩句顯示出詩人至死不屈,希望復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的壯美風格。

      關于詩歌的一些知識。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中有絕句和律詩之分,絕句中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之分。本課三首詩都屬于律詩,律詩由八句組成,前兩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頷聯和尾聯是對偶句。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宋代文學中以詞的成就最高。宋詞被后人尊奉為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駢文、唐之詩、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學瑰寶。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宋詞,作者分別是蘇軾和李清照。他們都是重要的宋詞作家,前者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后者是婉約派代表。他們的詞雖風格迥異,但都是詞中上品。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收獲知識。

      (一)明確目標

      1.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宋詞。

      2.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造了許多潔凈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著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實終又回歸現實的歷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聞強識,詩文皆能。本詞寫在一個漫長的白天,適逢薄霧濃云,更加愁悶。盡管屋里燒著香料,在這重陽佳節,睡在考究的寢帳里,半夜醒來感到周圍的涼氣侵入肌骨,精神和肉體都痛苦得難以承受。她在黃昏之后,借酒消愁,雖然有滿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過度傷感的時候,身體也像菊花那樣消瘦。整首詞圍著“愁”字作文章,緣于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識,讓學生背誦1-3冊學過的詞。(以小組為單位,哪組背的多,哪組獲勝)

      2.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諫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為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圣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徽宗時,遇赦召還,卒于常州。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較擅長。有《東坡樂府》。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相關文章: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精選6篇)08-16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03-13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03-22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15篇03-21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15篇)10-22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精選15篇09-10

    夜宿山寺的教學反思 15篇03-22

    《過香積寺》詩詞鑒賞09-07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通用15篇)11-11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通用15篇07-11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 亚洲国产人午夜在线 | 制服中文字幕资源第十页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中日韩AV综合在线 | 久久艹国产原创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