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文課堂再現生命活力
---- 《老師領進門》和《三顧茅廬》案例分析
面對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享受著孩子們給我的驚喜,此時此刻,我真正體會到了人文課堂的生命力。
案例一 :《三顧茅廬》教學片斷
師:諸葛亮作為當今大賢,人人都渴望得到。也就是說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誠心誠意地邀請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直都沒有出山。面對這一狀況,劉備為了不重蹈前人覆轍,他該想些什么?作好哪些思想準備?
生:“別人都沒有請到諸葛亮,劉備一定要比他們更誠心。”
生:“劉備要作好失敗的思想準備,有可能會碰一鼻子灰。”
生:“如果我是劉備,我就先去調查,看看他們為什么會失敗,然后自己吸取教訓。”
師:“光調查那些曾經邀請過諸葛亮的人夠嗎?”
生:“還要調查諸葛亮。”
師:“調查他什么?”
生:“調查他為什么不愿出山。”
師順水推舟:“我們假設劉備真的作了調查,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劉備得出了什么結論?”
生:“別人都不誠心。”
師反問:“難道他們都不是誠心誠意去邀請諸葛亮的嗎?”
生:“誠心是誠心的,但還不夠。”(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學生立即改口)
師:“要怎樣才算夠?”
生:“要能打動諸葛亮。”
師強調了一遍學生的話:“是要能打動那么多人的誠心誠意都沒有被打動的諸葛亮。”
師:“那么就讓我們去看看劉備究竟是何等的誠心誠意。”
……
案例二 :《老師領進門》教學片斷
師:“從幼兒園到現在,我們已經在 許多 老師的門下接受過教育了,其中你最尊敬的、最難忘的老師是誰?”
生:我最難忘的是 李 老師,因為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她的茶杯,她非但沒有怪我,還關切地問我有沒有劃破手。
生:我最尊敬的是 徐 老師,因為我留長發,每次洗完澡,她都幫我吹頭發。她很像我的媽媽。
師:“是啊,關心教育我們的老師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可是有人說,時間如流水,能沖淡一切,誰也無法保證,幾年后,十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我們還能清晰地記著這些老師,記著他們的恩情。然而,讓我們感動的是,中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偉人、名人都對自己的啟 蒙 老師念念不忘,幾十年后,還要去尋找、拜訪,被傳為佳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 學生閱讀課外小資料《偉人尊師的故事》。)
師:“讀了這四個小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我讀了這四個小故事,覺得很感動。毛澤東是萬人崇拜的國家主席,可他還恭恭敬敬地給私塾老師敬酒。”
生:“這四個小故事講的都是一些偉人、名人。他們尊敬啟 蒙 老師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師:“他們這份濃濃的尊師愛師之情讓人欽佩。現在就讓我們去體會一下大作家劉紹棠對小學啟 蒙 老師的尊敬、熱愛之情吧。“
……
師: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我們已了 解了田 老師其人,理解了作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深入到作者的內心深處,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寫下這么一篇感人至深文章。
生:我覺得是因為作者對 田 老師難以忘懷的感情。
生:是作者對 田 老師的感激之情。
師:“記得有一句名言: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到處充滿著美好的事。同樣,如果我們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我們就會發現周圍原來有那么多值得一輩子記住的人。現在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偉人、名人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都不忘去感謝自己的啟 蒙 老師,那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師:“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那些曾經關心、幫助、教育過自己的熟悉的或陌生的人說幾句心里話。”
下面的話節選自學生的課堂小練筆。
“媽媽,你每年都給我過生日,我卻從來不知道你的生日,女兒一定要為你過一個生日。”
“徐老師(生活老師),你真像我們的媽媽。可我卻總是不把你放在眼里,老惹你生氣。請你相信我,我以后再不會這樣了。”
……
反思 :
一、走進文本,接受人文陶冶。
這兩篇課文都是寫人的文章,人文色彩濃厚。為使學生受到文章中人文情懷的感染,必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對話。
案例 ( 一 ) 以一個看似和課文內容沒有直接聯系的問題引出對課文的研讀,這一出乎意料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探究欲,并把他們迅速引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學生紛紛以劉備自居,一個個陷入了沉思中。之后,熱烈的討論引發了課堂的一個小高潮。學生不僅意識到了劉備此行的艱難,對他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所表現出來的誠心、耐心和決心會體會得更深刻,而且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社會生活能力。
案例 ( 二 ) 通過讓學生回憶老師關心教育自己的事,感受偉人的尊師故事,學生心中那根尊師愛師的心弦被撥動了,課堂的情感基調也被奠定。學生帶著親身感受再來學習課文,就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使他們真正走進了文本,對劉紹棠尊師愛師的深情油然而生敬意,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二、走近作者,感受人文情懷。
“文章不是無情物”,歷來的文章都是有感而發的。剖析作者的內心感受會使學生受到人文的觸動。案例 ( 二 ) 在課堂即將進入尾聲時,引導學生深入到作者的內心深處,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寫下這么一篇感人至深文章。因為有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作者情感的深層把握,學生就不難體會到這是作者心中那份濃濃的尊師愛師之情的再現。
但教學過程并未結束,教師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緊緊抓住學生那顆被感動的心靈,把他們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教學由淺顯向縱深推進,課堂小練筆中學生發自內心的話語,正是他們心中情感的釋放、生命的涌動,也是教師對學生潛在的人文意識的召喚。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變得深入、徹底而刻骨銘心。
有人說,課堂上的 40 分鐘,就是學生生命里的 40 分鐘。作為教師,每一堂課,都應該考慮是否能給學生的心靈留下點什么,讓他們生命里的這 40 分鐘過得更充實,更精彩。
注重人文滲透的課堂教學關注的是人的教育。而這種關注,不僅僅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更在于學生通過學習,是否能夠理解生命的價值,是否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經驗和能力,以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實踐證明,閃耀著人文精神的課堂充滿了活力。
人文課堂再現生命活力由范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人文課堂再現生命活力】相關文章:
生活讓生物課堂煥發生命活力08-18
電子白板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與活力08-19
讓數學課堂充滿靈動性真正煥發其生命活力08-20
品質課堂中的“活力”隨想08-20
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08-20
巧用課堂引入——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08-24
如何讓學生的習作充滿生命的活力08-23
增效減負,讓數學課堂煥發活力08-15
游戲——英語課堂的“活力劑”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