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八年級語文教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時間:2024-03-26 21:44:59 志華 八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教學目的要求:

      1、反復誦讀,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聯系學過的送別詩,進行比較鑒賞。

      3、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3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 導入課文

      背誦《贈汪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入

      二、學生自由讀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三、說說讀這首詩的初步感受。

      四、講解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從詩的標題看,這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之作。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在揚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贈詩相贈,劉乃作此酬答。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的心情。

      詩的開頭一、二句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三、 四句用兩個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樹”自比,感到憂傷,卻又相當達觀。

      末兩句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

      五、小結

      在這首詩里,詩人抒寫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不平。但詩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積極

      進取的人生態度,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

      六、學生背誦學過的送別詩。

      簡要說說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異同。

      七、當堂背誦、默寫這首詩。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劉禹錫是唐朝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盡管是初一年級的閱讀課文,卻是初三年級的中考默寫篇目,也是鑒賞篇目。也就是說從應試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結合本單元剛剛學習過白居易的《詩二首》,和下一單元即將學習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再結合劉禹錫、白居易以及柳宗元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們不禁會思考:為什么有才華,為民請命的古代文人常常會遭到貶謫的命運,他們是如何面對這種人生打擊的。

      本首詩歌的教學,既要符合本單元的要求,即讀讀背背,賞析詩歌的意思,還想通過介紹劉禹錫個人的際遇、與兩位好友的關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經歷,來引發學生思考,并感受像劉禹錫這類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曠達開朗,奮發自勵的情懷。

      教學目的: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陳代謝的自然哲理,以及現在對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曠達開朗,奮發自勵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背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詩人的別號:

      李白:詩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杜甫:詩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居易:詩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寫詩刻苦成魔一般,當時的人們稱他“詩魔”。詩人間也有互送別稱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詩豪”的別稱。)

      提問:詩豪是誰呢?(劉禹錫)

      2、劉禹錫的簡介:(先讓學生說說所知道的情況)

      陋室主人劉禹錫:

      中唐詩人,洛陽人,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政治家,字夢得,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被白居易稱為“詩豪”。于詩與白居易合稱為“劉白”,二人唱和詩結集為《劉白唱和集》。于文與柳宗元合稱為“劉柳”。作品有《劉賓客集》《劉夢得文集》。

      二、釋題。

      白居易和劉禹錫同朝為官,相互認識么?關系如何?(學生根據詩歌題目回答)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板書):

      酬:答謝,這里指以詩回贈。樂天:白居易的字。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樣。如:見諒,見教。見贈:白居易贈送給劉禹錫的詩作。即:酬謝白居易在揚州初逢時的席上贈送給我的詩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贈詩)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這四句詩,對劉禹錫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無限感慨和不平——你遠在邊遠之地,過著寂寞的生活,滿朝那么多官員,唯獨你多次被貶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卻偏偏遭逢不公的對待,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憤與對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見其直率與坦誠,亦見其與劉禹錫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寶歷二年(827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回洛陽,途中在揚州遇見了從蘇州刺史任上回洛陽的白居易。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賦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因此白居易稱劉為“劉二十八使君”。劉禹錫也寫下了一首詩作為酬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回贈之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三、指導朗讀詩歌。

      1、學生聽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誦讀節奏。

      2、自由誦讀詩歌,根據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詩人的經歷。

      四、指導理解賞析。

      首聯,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帶,這里指詩人的貶居之地。棄置身:棄置,拋棄,這里指被貶官離京。棄置身,被拋棄的人。三字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滿。詩一開頭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板書:首聯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永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敗被殺,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屬楚國,多水)司馬。815年曾被招回長安,因游玄都觀看桃花作《戲贈看花諸君子》詩譏刺權貴,又被貶為連州(在今廣東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轉任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古代屬巴國,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從805年被朝廷貶職,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職,其間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來兩度遭貶,一直在遠離京城的荒僻之地為官,心中感慨萬端。

      在遭貶謫的日子里,詩人的心態如何,生活狀態怎樣?

      (PPT出示)

      戲贈看花諸君子

      唐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頷聯:第三、四句:懷舊:懷念老朋友。聞笛賦:指晉人向秀所作《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詩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板書:頷聯運用典故,世事變遷)

      了解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三人的經歷:

      白居易:(772~846),800年29歲時與元稹同中進士,815年被貶謫為被貶為江州司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太子太傅。

      劉禹錫:(772-842),與柳宗元同年中進士,805被貶朗州司馬,晚年(827)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

      柳宗元:(773—819),793年20歲中進士,805年貶邵州刺史,又出為柳州刺史。

      頸聯:第五、六句:表達的思想感情頗為曲折復雜。針對白居易的同情和嘆惋,詩人吟出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嘆息,說自己已如“沉舟”、“病樹”,只好看著別人紛紛在仕途上奔忙,不必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懷,以此來寬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樹’作為反襯,描繪出千帆競發、萬木爭春的富于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

      “千帆”和“萬木”則比喻在他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這一聯本是劉禹錫感嘆身世的憤激之語。

      原意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運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涵哲理。現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板書:頸聯千古名句,表達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柳宗元:“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尾聯:第七、八句: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板書:尾聯點睛之筆,表達意志)

      四、為民請命的古代文人常常會遭到貶謫的命運,他們是如何面對這種人生打擊的?

      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有著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曠達開朗,奮發自勵的情懷。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遍,背誦出來,當堂默寫。

      六、小結。

      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自敘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基調,頷聯悼念戰友,自己回故鄉的情景,使憤激之情更進一步深化,頸聯把自己的沉淪和新貴們的得勢進行對比,使自己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急轉直下,以自勉、自勵來結束全詩。全詩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

      七、作業。

      (1)抄寫并默寫這首詩。

      (2)完成校編配套練習。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詩歌,感受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偉大品格。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理解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偉大人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簡介詩歌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要學習劉禹錫的一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借此來認識一下這位不服輸不言敗執著而又樂觀的一代詩豪。

      劉禹錫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永貞革新。失敗后,一再遭貶。寶歷二年(826年)冬,劉禹錫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對州最高長官的稱呼,相當于太守)任期滿,被召回京。返回洛陽途中,經過揚州,與蘇州刺史任滿罷職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

      兩人才華橫溢,經歷相似(被貶),他鄉相逢,格外興奮。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兩人詩詞唱和(席間唱和、相互酬答,是當時文人慣例的雅興和禮節)。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贈給劉禹錫,對他長期被貶表示同情。劉禹錫讀后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白居易。

      二、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學生自讀這首詩,然后指名讀。

      三、結合誦讀,體會詩人感情。

      1、請從前四句詩中各找出一個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詞語,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

      凄涼:詩人參與改革,本是為國為民,誰料卻被貶到這荒涼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涼。凄涼的不是“巴山楚水”這個地方,而是詩人的內心。

      棄置:詩人這一被貶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幾個這樣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為的一段大好時光就這樣虛度了,詩人感覺自己就像被朝廷拋棄了一樣,內心中的酸楚與痛苦簡直無法言傳。

      空:詩人“懷舊”應該是懷念當初一同參與改革的舊友,可自己身處“巴山楚水”,又怎能與舊友相見,再三吟誦《思舊賦》又有何用?更何況這些舊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個“空”,隱含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對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

      翻:回到家鄉,本應該倍感親切,家鄉的人與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戀啊。可二十三年的別離,家鄉變化太大了,已經無人相識。“翻”在這應該是“卻”的意思,寫出了自己回到家鄉恍如隔世的感覺,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這其中同樣滿含著的是酸楚與痛苦啊。

      2、再讀前四句詩,讀出詩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涼”“棄置”“空”“翻”)

      3、指導學生誦讀后四句詩,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引導學生發現:由沉郁到昂揚)通過誦讀表現出來。

      4、深入體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感受詩人豁達樂觀的胸懷。

      導思:①詩句中“沉舟”“病樹”比喻什么?“千帆”“萬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句詩的?

      提供劉禹錫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詩,進一步理解他的豁達樂觀胸懷。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劉禹錫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

      提供今人對劉禹錫這兩句詩的解讀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擁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寫了奮斗和收獲,必須要“榮歸故里,衣錦還鄉”。新的必然要替代陳舊,誕生與死亡都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是生命永遠延續的催化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面對老去,應該釋放大度、無私、寬容和坦然;

      面對青春,應當獲取拼搏,謙遜,珍惜和自律。

      這才是健康,發展,文明和生機勃勃的人類生命鏈。

      這是我讀懂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后人賦予的哲理: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敗,新的'事物總是要勝利的,我們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為它們的死亡而感嘆,相反,應該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師講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間,你我只不過是一蚍蜉而已,我劉夢得今日雖已是“沉舟病樹”,可我之后,依舊千帆競發,萬物爭春啊!一個為國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貶長達二十幾年的人,還能淡定的說出這般理智的話,可見其內心是多么的強大多么頑強!多么的積極和樂觀。后人對這一千古名句推崇備至,一是詩句中包含著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豁達樂觀和不屈不撓不怕打擊的倔強意志。

      5、“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怎樣理解詩句中的“長精神”?

      引入劉禹錫的另兩首詩,進一步體會劉禹錫的頑強豁達精神。

      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詩人被貶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于是詩人再度遭貶,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詩人再游玄都觀,寫下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不怕打擊、堅持斗爭的倔強意志。“前度劉郎今又來”的不懈斗爭精神,一直為后人敬佩。“前度劉郎”也成為流傳之今的成語。

      6、帶有感情的再讀后四句詩。

      7、再讀完整的詩。引導學生注意詩中詩人情感的變化;前四句要讀的沉郁艱澀,后四句要讀的昂揚樂觀。

      8、完成下面的填空,對名句說出自己的味道與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回音裊裊……我明白

      四、總結歸納。

      劉禹錫通過這首詩感慨世事滄桑,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又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表現出劉禹錫對未來充滿信心,奮發昂揚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熱情,體現了劉禹錫歷經磨難而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這就是劉禹錫。

      五、試背整首詩,結束本課學習。

      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誦讀,了解詩歌內容——賞讀,體會詩人情感——回讀,共鳴詩人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一、學習古人豐富的情感;

      二、欣賞詩詞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義。

      三、欣賞詩歌的藝術魅力。

      教學過程:

      一、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

      (1)節奏;

      (2)重音;

      (3)韻腳

      二、作者與背景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后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有《劉賓客集》,又稱《劉中山集》《劉夢得集》。

      劉禹錫那樣講究書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時又對口頭文學的民間歌謠發生了新鮮事物感。他不但學會了唱民歌,還受了民歌的'啟發,寫出了《竹枝詞》《楊柳枝詞》等耐人吟詠的好詩,創造一種新體載。終為一代大師。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于敬宗寶歷二年(826)冬,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后也回歸洛陽的白居易相會時所作。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尚無定論。

      當時淮南節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揚州設宴招待劉禹錫、白居易兩位詩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擊盤,吟詩一首,題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為劉禹錫長期被貶的不幸遭遇鳴不平。劉禹錫從憲宗永貞元年(805)被貶,到寶歷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詩時已是歲末,預計次年春初才能到達洛陽,而且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稱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協調,符合格律。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端,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答謝白居易。

      詩的首聯,便表現出作者不同凡響的抒情才能。劉禹錫因積極參加順宗朝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鎮的聯合反撲下,順宗讓位給憲宗,王叔文被殺,劉禹錫等被貶。他先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貶連州(今廣東連縣),調夔州(今重慶奉節)、和州(今安徽和縣),未離謫籍。朗州在戰國時是楚地,夔州在秦、漢時屬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貶地。劉禹錫沒有直率傾訴自己無罪而長期遭貶的強烈不平,而是通過“凄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讓讀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歷中,感覺到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心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讀詩思考:

      1、本詩各聯分別寫了什么?

      首聯:表現辛酸,憤懣不平 頷聯:悲悼舊友,感嘆變遷

      頸聯:新貴得意,悲嘆身世 尾聯:意志不衰,堅忍不拔

      2、對過去詩人是怎么看的?對現實詩人是怎么表現的?對未來詩人是怎么展望的?從中你覺得詩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3、拓展延伸:

      模擬白居易與劉禹錫相逢,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然后表演。

      4、賞析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兩句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5、總結本詩的教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能根據上下文語境解釋“棄置”“空吟”“翻似”“歌”“長”等字詞的意思。

      2、能簡單地評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確選擇和確認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產生認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略

      名句辨析:

      能說出詩中名句的含義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劉柳貶謫

      《小石潭記》是一篇著名的貶謫文學作品,其作者是誰?柳宗元有個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貶官,也寫出名篇。他們在詩壇上并稱“劉柳”,他是誰?劉禹錫多次遭貶后,還遇到了同樣遭貶的白居易,后人稱他們是“劉白”,同是天涯淪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讀白詩————感受大意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為我舉杯滿酒同飲共醉,我為你拿起筷子擊盤吟詩。可惜你寫詩才華堪稱國手也是徒然無用,命運不由人出不了頭誰都無可奈何。放眼望去處處風光你卻長守寂寞,滿朝文武個個升官你卻獨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點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損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體解題————朗讀探究

      1、面對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嘆,劉禹錫是怎樣酬答的呢?從題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可見那些信息?重點字詞解析探究。酬、樂天、見、贈。

      酬答,白居易,久別重逢,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樣,相當于“我”。闊別重逢,酒宴寫詩,白居易先贈詩,劉禹錫后酬詩。可見,這是一首酬贈詩。

      2、朗讀詩歌,體會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嘆?教師范讀、學生范讀,集體朗讀。

      存疑?感情基調似乎不僅僅是悲嘆,似乎與白詩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體分析。

      四、朗讀探究————理解詩意

      1、朗讀前兩句。首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承接白詩的哪句話而言?寫出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關鍵詞:巴山楚水、凄涼、二十三年、棄置。這兩句意思是寫作者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被朝廷拋棄置放在那里。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凄涼荒僻之地,其間苦楚可以想見。

      首聯直抒胸臆。“凄涼地”和“棄置身”兩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詩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憤懣之情表現了出來。

      2、朗讀前四句。頷聯運用了哪兩個典故?請借助注釋把它找(概括)出來,并說說所表達的感情。

      明確:向秀作賦的典故和王質爛柯的典故。“懷舊”句表達了對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到鄉”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憤憤不平的意思。

      3、朗讀前六句。賞析頸聯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此聯針對白詩的哪兩句話而言?

      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

      (2)如何理解此聯的字面意思?

      明確: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

      (3)顯然,本文不是寫景詠物為目的的詩歌,“沉舟”和“病樹”指什么呢?

      明確:“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那他想表達的思想是什么?請看劉禹錫的人生寫照:

      【補充1】

      l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l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l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風船。

      l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l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至此,劉禹錫的真正思想才顯露出來。原來白詩的意思是您長守寂寞獨自蹉跎,真令人悲嘆不已;而劉詩的意思是反過來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開朗、豁達、樂觀、坦蕩的氣魄和襟懷。

      (4)作為哲學家劉禹錫的.又一個注解,此聯被后人賦予的的哲理意義是什么?

      【補充2】“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24字標題)

      明確: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朗讀八句詩。尾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針對白詩的哪兩句而言?歌一曲、暫、長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此聯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與友人共勉,體現出作者振作精神、頑強不屈、堅忍不拔的氣概。事實上,戰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劉禹錫的血脈中,請看:

      【補充3】《贈看花諸君子》(被貶10年后):“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觀比當時的朝廷,巧借點綴春光的“輕薄桃花”曲筆展意,說滿朝中紅極一時的權貴都是自己被貶后才爬上去的。這首詩引得朝中權貴群起而攻之,劉禹錫再次被貶到連州去當刺史。

      【補充4】《再游玄都觀》(被貶24年后):“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人以昂揚不屈的口吻,再次顯示了他堅持真理、堅忍不拔的精神。

      5、全詩總結: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嘆,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詩,后四句翻出新意,表達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請選擇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調或色彩:傷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揚、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渾、憤慨、哀嘆、憤懣、豪邁。

      前文:傷感、低沉、沉郁、憤慨、感慨、哀嘆、憤懣

      后文:雄健、慷慨、昂揚、豪放、高昂、雄渾、豪邁

      五、緣情探旨——剛健有為

      面對白居易的同情和勸慰,詩人劉禹錫的情感變化是沉郁中見豪放,語調變化是從低沉到高昂。這種雄渾豪邁的詩歌風格讓白居易大吃一驚,贊佩不已,你知道他稱呼劉禹錫別名是什么嗎?——“詩豪”(語文書P56)。我們嘗試用這種“沉郁中見豪放”、“從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語調來朗誦詩歌。

      這正是:《學習酬贈詩有感》樂天贈詩悲愁腸,夢得酬詩志昂揚,進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書:

      首聯:抒情——凄涼、棄置——辛酸憤懣

      頷聯:用典——向秀作賦、王質爛柯——悲痛感嘆

      頸聯:比喻——沉舟、病樹——開朗豁達

      尾聯:點題——歌一曲、長精神——堅忍不拔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詩歌中表達的憤激的感情。

      2、體會詩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陳代謝的自然哲理,以及現在對名句的新的理解

      3、對學生進行詩歌賞析的訓練,學習寫簡單的賞析文章。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導入新課。

      情景:小剛和小強是一對好朋友。初中畢業后,兩人都沒有考上高中。轉眼已經有三年沒有見面了。今天,在母校門口偶遇了,他們會有怎樣的舉動呢?請兩位同學上來表演一下。

      (預設表演:握手、擁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別后的生活;回憶當年的學習生活等)。

      (設計此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發揮想象,發揮潛力,通過表演來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詩歌背景介紹。

      感謝兩位同學的精彩表演。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板書)詩中也有兩位故人,他們是著名的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

      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經歷遭遇,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席間,白居易把箸擊盤吟詩一首,為劉禹錫的長期被貶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因此,寫了這首詩,以答謝白居易。

      三、解題。

      酬,這里是酬謝的意思。樂天,白居易的字。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種理解,現在尚無定論。我個人采用的是第二種理解。“席上見贈”是對白居易的詩的回贈之說。

      四、聽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師生共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五、發揮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一)分組說話,生生互動。請每個同學在自己的小組里,用優美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同學之間互相,互相學習,力求全面理解詩歌的意境。

      (二)老師作簡潔的詩歌賞析介紹,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深入地理解詩歌。

      (這首詩歌的首聯直抒胸臆。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貶。被貶到“巴山蜀水凄涼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載”,其間苦楚可以想見。“凄涼地”和“棄置身”兩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之情表現了出來。頷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聞笛賦》,另一個是“爛柯人”。“懷舊”句表達了對受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鄉”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頷聯用典貼切,感情深沉。頸聯承頷聯而來。“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而“千帆”和“萬木”則比喻在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后來的欣賞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樹”自比了,而只采取這一聯所表達的哲理,來表明:沒落的事物就讓它沒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暇美好的道理。這種與詩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為時代不同,欣賞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這是很自然的。,尾聯看似平淡,其實是點睛之筆。“長”三字,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忍不拔的氣慨。)

      板書:

      首聯:直抒胸臆。 “凄涼地” “棄置身” 憤激之情

      頷聯:運用典故。 《聞笛賦》 “爛柯人” 感嘆之情

      頸聯:千古名句。 “沉舟” “病樹” 自比之意

      尾聯:點睛之筆。“歌一曲” “長” 堅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遍。

      六、學習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結構美。

      (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自敘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基調,頷聯悼念戰友,自己回故鄉的情景,使憤激之情更進一步深化,頸聯把自己的沉淪和新貴們的得勢進行對比,使自己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急轉直下,以自勉、自勵來結束全詩。全詩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

      七、背誦大比拼。

      規定5分鐘的時間,看誰背得最快最好。請背得快的同學介紹經驗。

      八、作業。

      (1)默寫這首詩

      (2)結合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理解,寫一——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品析唐詩,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說明:這是七年級“唐詩精華”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夠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并以此為依據,沉浸文本,指導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學重點:

      通過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進行詩歌的朗讀訓練

      教學難點:

      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

      教學方法:朗讀、品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詩

      二、釋題

      (講清“酬”、“初逢”、“見贈”三個詞語)

      三、品析 朗讀

      1、讓學生自由小聲的朗讀,初步感知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朗讀?(聯系課文,闡明理由)

      2、從劉禹錫的詩文中,你感覺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補充有關劉禹錫的詩文)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是什么?

      (與白居易贈詩中的“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對應著講。)

      四、小結

      回頭總結詩人的心情脈絡,注明朗讀起伏節奏

      (板書)

      昂揚樂觀

      凄涼

      傷感苦悶

      五、作業超市

      1、背誦并默寫

      2、圍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寫一段話

      3、課外尋找一首自己喜歡的唐詩,體會詩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讀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并能初步體會是中蘊含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對文章中關鍵內容的探究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和表達的精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對文章中關鍵內容的探究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和表達的精妙。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自主思考、小組討論、PPT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應該都聽說過,詩詞在古代交際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會友送別,游遷升貶都會寫詩寫詞感懷一番,收到的.人,還常常再和一首。歷史上留下了很多這樣內容的詩。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初讀感知

      1.用ppt出示劉禹錫簡介如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板書標題)

      2. 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當年所作之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簡單描述白詩大意。

      5.初讀全詩,結合文中注釋解釋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三)深入研讀

      1.我們要理解本詩的內涵及情感,就須將本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們對比白詩,來看看劉詩第一聯為什么要這樣寫?

      (劉禹錫這首是酬答詩,接過白居易詩的話頭,寫自己謫居在巴楚荒地,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有唱有和,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樣的情感?

      (“聞笛賦”西晉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殺后,向秀路過嵇康的家鄉,聽到有人吹笛,悲從中來,作出《思舊賦》;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兩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觀看,童子下完棋后,斧頭已經腐爛,王質下山后發現已過百年,同輩人皆已故去。此兩句表明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暗示了世態的變遷,抒發回歸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悵的心情。)

      3.本詩的第三聯是千古名句,請同學們對比兩首詩品析一下這兩句。

      (白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酬答。以沉舟、病樹自喻,略有惆悵,又相當達觀。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感到不平,對世事變遷和宦海沉浮,表現出豁達的襟懷。此外,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今日常被人引用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第四聯質樸清新平實,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因第三聯傷感低沉的情調,第四聯便順勢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詩人也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表明作者對生活并未完全喪失信心。詩中雖然感慨很深,但讀來給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卻是振奮。)

      (四)鞏固提高

      我們學過的詩中,常常蘊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或者你聽說過哪些類似的詩句?簡述說明了哪些道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全文生重點詞句及大意。情感升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可與人言無二三。遇到挫折后,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嘆息抱怨,而是勇敢豁達地繼續生活下去

      作業:課下請學生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下節課點評。

      五、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首聯 唱和

      頷聯 用典

      頸聯 達觀

      尾聯 振奮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8

      一、理解性填空:

      1、詩中運用典故抒發作者對老友的懷念以及歲月流逝、人事全非的句子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暗示出自己貶謫時間長久,表現了對世態變遷的悵惘心情。

      2、詩中蘊含哲理的句子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詩中點明酬贈題意,抒發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二、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描述: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有一艘沉下的船只,在它的旁邊,千帆競發,有很多船相繼從此駛過;在一棵枯敗的樹前,萬木蔥郁,無數的樹木在春天欣欣向榮。

      2、賞析:運用比喻和對偶的修辭,以“沉舟”和“病樹”來比喻久遭貶謫的自己,而“千帆”“萬木”來比喻在他被貶居他鄉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本是感嘆身世的憤激之語,但客觀上卻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它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比現在好。

      三、前四句的感情基調低沉傷感,后四句昂揚慷慨。

      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也表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學習前二首詩

      2、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能抑揚頓挫地朗讀和背誦詩歌,初步培養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學法指導:

      初步了解一些詩人的生平事跡,體會他們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名句作一些淺顯的分析

      教師導學:

      一、學習第一首《回鄉偶書》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作者簡介及導入課題:

      賀知章,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揭示題目: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三、據題質疑:

      ⑴這里的“偶書”是什么意思?詩人并非著意作詩,只是把回鄉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記下來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并梳理歸納)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⒈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⒉檢查反饋:

      ⑴①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②齊讀生字新詞。

      ⑵①指名讀詩②范讀,生畫節奏③分組讀詩④齊讀古詩

      ㈢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1、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這時他的心情如何?

      指導朗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現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總結學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2、當兒童笑問客人的時候。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⑴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⑵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板書:思鄉)

      ⑶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4、主題:《回鄉偶書》通過寫詩人年老回鄉的感慨和見聞,表達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夜雨寄北》

      1、學生齊讀詩歌。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黨爭的牽連,屢遭排斥,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3、品味感悟:

      3、思考:①“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誰在問誰?

      是妻子在問丈夫。這樣一問一答,足見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多么真摯。但這問答,并非一處,是彼此相隔一方;不僅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巴山夜雨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境,不僅遙遠,亦且慘淡,透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

      ②“何當”體現出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體現主人公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

      4、主題:《夜雨寄北》通過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表達了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

      課堂小結:《回鄉偶書》抒寫久客傷老之情。這首詩不事雕琢,言辭親切平和,卻深情表達了回鄉的喜悅和對歲月流失的感傷。《夜雨寄北》(又稱《夜雨寄內》),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詩人把秋雨夜景與思念家人的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詩,產生了不凡的藝術感染力。

      作業: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后三首詩

      2、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能抑揚頓挫地朗讀和背誦詩歌,初步培養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學法指導:

      初步了解一些詩人的生平事跡,體會他們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名句作一些淺顯的分析

      教師導學:

      一、《淮上與友人別》

      1、詩人簡介,見課文。

      2、齊讀全詩。

      3、品析詩句:

      4、思考:①詩中第①②句寫了哪里東西?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別的時間和地點,美好的春光。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裊裊的柳絲,那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

      ②詩中的“風笛”、“離亭”有什么意蘊?

      烘托了離人的特殊的情境。

      5、主題:《淮上與友人別》通過寫春天里的離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

      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

      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這兩首詩都寫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比較一下,它們在表達方式與格調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大處落筆,氣勢雄渾,對將要離別的友人是寬慰和勸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態度,詩的格調比較昂揚。《淮上與友人別》就近寫景,情景交融,表達的是分別上路、愁上心頭的惜別,詩風比較細膩、哀婉。

      5、主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豁達態度。

      三、《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4、名句賞析:①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在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遠的。

      ②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也有人認為這句是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兩種觀點各有依據,講授時不必強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友人共勉。體現出作者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通過寫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相關練習

      2、默寫背誦詩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背景和主題。

      3. 分析詩歌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4. 提高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內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創作背景。

      2. 分析《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內容和意境。

      3. 探討詩歌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

      4. 進行詩歌賞析和討論。

      三、教學過程設計

      1. 導入環節:介紹杜甫的'生平和詩歌創作背景,引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主題。

      2. 分析詩歌內容:讓學生閱讀詩歌原文,理解詩歌的故事情節和情感表達。

      3. 解讀詩歌意境: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

      4. 詩歌賞析:讓學生分享對詩歌的感受和理解,進行詩歌賞析和討論。

      5. 總結反思:引導學生總結課堂學習內容,反思詩歌對自己的啟發和影響。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展示杜甫的生平、詩歌內容和相關背景資料。

      2. 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參與詩歌賞析和討論,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3. 小組合作: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詩歌解讀和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五、教學評價

      1. 課堂表現: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表現,包括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詩歌賞析的質量。

      2. 課后作業: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如寫讀后感、詩歌賞析等,評價學生對詩歌的深度理解和個人感悟。

      3. 學習反饋: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意見,了解學生對詩歌學習的反應和建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詩詞曲五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過零丁洋》《山坡羊潼關懷古》《水調歌頭》08-16

    觀眾席上的嘲笑聲02-26

    《贈劉景文》的教學設計08-15

    怎 么 見 上 帝?08-12

    地球上的水教學設計08-17

    被告席上的記者╠╠新聞侵權論08-11

    《扁鵲見蔡桓公》 設計08-16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03-18

    《地球上大氣》知識難點的教學設計08-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偷偷碰偷偷鲁免费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在 | 亚洲精品在线911 | 亚洲成年看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 |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