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 -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解讀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
東臺市城北中學 夏凌翔
《敬業與樂業》一文的作者梁啟超(1873年—1929年),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人,與其師康有為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勤奮著述,至死不輟,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
1922年,梁啟超先生在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生活原則,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八十二年了,但他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呢?怎樣才能把學習生活當作一件樂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梁啟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一文仔細領會吧。
這篇講演詞的開頭交代了題目的來源,作者從《禮記》中的“敬業樂群”和《老子》中的“安其居,樂其業”這兩句話來斷章取義提練出了“敬業、樂業”四個字,提出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這一中心論點,可謂是水到渠成。那么何謂“敬業”與“樂業”呢?
閱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所謂“敬業”便是責任心,具體講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來,全力以赴,專心致志,實實在在,把事做得圓滿。所謂“樂業”,即是有趣,具體講就是能從勞作中,找出快樂,領略出趣味,對自己的職業樂于做下去。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想過這些?有沒有這樣去做呢?我想,你們在讀了這篇文章后,一定會做得更好。
敬業與樂業有什么關系呢?作者曾經說過:“凡欲成就一事業者,必然責任心與興味心兩者俱備。”這句話有力地說明了敬業與樂業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有“敬”必有“樂”,有“樂”定有“敬”,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毫不畏懼,越難越要鼓起勇氣,你只要一層層的往里面追,往里面鉆,沒有任何雜念,你一定會被吸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就會對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愈加感受到你所做的是正確的,一定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就是“敬業”與“樂業”的表現。正如作者在《學問之趣味》中所說的:“興味總是慢慢的來,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處……,如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或者今天研究這樣,明天研究那樣,趣味還是引不起來。”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敬業與樂業呢?作者在文中第3小節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同時列舉當大總統和拉黃包車兩件事作對比,從學理上解剖“職業沒有高下”,提出了“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說法。在第4小節中引用《莊子》中“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曾文正說的“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等話語,列舉“當木匠”與“當政治家”,當“挑糞的”與“當軍人”的事例,提出了“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從學理方面說,便是褻瀆職業之神圣;從事實方面說,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結果自己害自己”的說法,讓我們懂得了若要敬業,便應當尊重職業的神圣,無視職業的貴賤,對于各種職業都要做好,將全副精力集中到做事上,一點不旁騖,一定要做得圓滿。只有這樣,才做到了敬業,才可能做“天下間第一等人”。
在論證如何做到“樂業”這一點上,作者同樣是運用引用和舉例的方法,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專心把職業做下去,身入其中看他的變化、進展,自覺親切有味;第二,從奮斗、刻苦中增加快樂;第三,與同業競勝而得到快感;第四,專心工作,可把游思、妄想杜絕,省卻煩悶。這樣便是做到了“樂業”。
我想,同學們在讀了這篇文章以后,一定頗有收獲,讓我們記住作者的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發揚“敬業”與“樂業”的精神,你們定會走向美好、燦爛的明天。
通訊地址:江蘇省東臺市城北中學
郵編:224200聯系電話:0515—5212479
背景資料:
1、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學者,維新運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的文化巨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著名導師。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人,1890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在1898年一起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勤奮著述,至死不輟,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
2、關于題目:
題目中的“敬業”從《禮記》中的“敬業樂群”化用而來,“樂業”是從《老子》里的“安其居,樂其業” 提練而出,用作者的話說,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所謂“敬業”就是忠于自己的工作,將全副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一點不旁騖。所謂“樂業”,是能從勞作中找出快樂,領略出趣味,對自己的職業樂于做下去。作者認為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3、關于講演目的:
1922年,梁啟超先生應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邀請,向該校的學生致講演辭,由于講演的對象都是有志投身社會工作,為就業作準備而入學的學生,因此作者便用與職業有關的題材,以“敬業與樂業”為題發表演說,借以慰勉該校的學生,將來能“敬業樂業”,各盡自己的力量貢獻社會,同時也從職業中享受到樂趣。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八十二年了,但他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
檢 測 題
一、給加點字注音
旁騖( ) 老聃( ) 佝僂( ) 承蜩( )
駢進( ) 褻瀆( ) 強聒不舍( )
二、解釋加點字及詞語
1、不二法門
2、主一無適
3、旁騖
4、強聒不舍
三、補全下列語句
1、安其居,__________。(《老子》)
2、雖__________,__________,而惟吾蜩翼之知。(《莊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乃凝于神。(《莊子》)
4、____________________,不愿乎其外。(《中庸》)
四、填空
1、《敬業與樂業》的作者是__________,它是近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領袖之一,字_________,號__________,別號__________,廣東新會人。其著作編為《______________》。
2、《老子》中的“安其居,樂其業”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一個成語是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么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的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地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感;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游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煩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1、補全橫線上的語句。
2、解釋句子: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倘能身入其中”一句中“倘”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__。
4、寫出選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聯系自己的學習,談談選文給你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參考答案:
一、給加點字注音
旁騖(wù) 老聃(dān) 佝僂(gōulóu) 承蜩(tiáo)
駢進(pián) 褻瀆(xièdú) 強聒不舍(qiǎngguō)
二、解釋加點字及詞語
1、 法門:佛教徒稱修行者所入之門,引申為途徑。不二法門:佛家用語,意即惟一的途徑。
2、適:朝別的路上去。主一無適:專心于一件事,一點也不向別處分心。
3、騖:馬亂跑。旁騖:不專心。
4、聒:喧擾;舍:舍棄、放棄。強聒不舍:硬要啰嗦個不停。
三、補全下列語句
1、樂其業; 2、天地之大,萬物之多; 3、用志不分; 4、素其位而行
四、填空
1、梁啟超;思想家;學者;維新運動;卓如;任公;飲冰室主人;《飲冰室合集》。
2、使人民安居樂業;安居樂業;安心地住在那兒,喜愛自己的職業。
五、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他這個人啊,用功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如此而已。
3、如果;代前文中的“一件職業”。
4、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5、略。
語文教案-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由范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語文 -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相關文章:
語文《敬業與樂業》教案05-12
敬業與樂業作文06-04
《敬業與樂業》優秀說課稿04-19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02-14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04-07
敬業與樂業作文8篇06-04
敬業與樂業作文(精選25篇)09-15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15篇)04-08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15篇04-07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1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