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后一課》有關資料:《〈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在《語文學習》1995年第1期上,張大文的文章《何必換一種讀法》不同意鄧春江《何不換一種讀法》一文的觀點,即不同意小說的主人公是一組群像之說。張大文指出:“韓麥爾先生正是一位捍衛祖國領土堅持到最后一天的英勇戰士,小說的主人公非他莫屬!蔽也桓移埻@一觀點,也不敢茍同文章中的一個論據:“既然他是一個受教育者,思想起點要比老師低得多,他怎么會是主人公呢?或者說,他怎么能擠到主人公群像中去呢?”看來,以覺悟的高低來衡量是否為小說的主人公是張大文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文章中附帶論及的誰是《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時,也有類似的一句話:“其實,思想境界無名戰士高得多!蔽蚁,思想覺悟的高低恐怕不能作為判斷誰是小說的主要人物的參照系數吧?不然的話,阿Q、祥林嫂、別里科夫等人物都要被逐出主人公的行列了。
看來,衡量是否為小說的主人公還得有一個正確的說法,我認為《辭!飞隙ǖ臉藴士梢詤⒄眨(主人公)是“文藝作品中集中刻畫的主要人物,是矛盾沖突的主體”。一個“矛盾沖突的主體”,一個“集中刻畫的主要人物”,使標準明晰化了。如果再適當引申一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應該圍繞著主要人物而展開。用這三條標準衡量一下,我覺得《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應該是小弗郎士,而非韓麥爾先生了。
先說“矛盾沖突的主體”!蹲詈笠徽n》矛盾的焦點應該是征服與反征服的矛盾,即普魯士人要用強令改變民族語言的方法來永遠征服法蘭西民族,不但要在領土上占領法國,而且是通過消滅法國文化來永遠地征服法蘭西民族的心。而法國人民,尤其是法國的孩子,“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就永遠不會被征服。但可悲的是,孩子們(以小弗郎士為代表)以前由于不重視學習并未掌握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大人們(以郝叟老頭為代表)以前由于只知道讓孩子們去干活掙錢,不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在客觀上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時間只有一天了,明天學校就要改教德語了,矛盾就這樣尖銳地擺在了人們面前。《最后一課》之所以能攝人心魄,就在于小弗郎士在種種外因(如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心和使出全身力氣教完最后一課的勇氣,郝叟老頭捧著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發出的顫抖的聲音,那陣陣緊逼的教堂的鐘聲和普魯士士兵操練結束的號聲)和內因(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決心)的作用下,終于完成了由厭學到認真學習、由討厭法語的分詞到熱愛自己的民族語言的轉變。因此,當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時,這幾個字就不僅是寫在黑板上,也是寫在小弗郎士心中了。連頑童也知道愛國,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這樣的民族會滅亡嗎?矛盾終于解決了,小弗郎士是矛盾沖突中的主體人物,當然是小說的主人公了,這是從總體到局部(主題到人物)的認識。
再說小說中“集中刻畫的人物”。粗粗看來,小說用了許多篇幅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言、表情、動作、服裝,似乎他應為主要人物。但你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動過程的,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作為小弗郎士思想發展和成熟的一種映襯。小弗郎士由于貪玩而逃學,他挨過老師的罵,挨過老師的“大戒尺”,他對老師心中有個“怕”字,他甚至覺得看普魯士士兵操練更“有趣”。在“最后一課”這特殊的氛圍中,他開始醒悟了,他感到“萬分難過”。老師并沒有因為他的遲到而責罰他,反而進行自責,并且耐心地講解,“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這時小弗郎士覺得法語“挺容易”學,他“舍不得”跟法語課本分手了,他開始愛國家、恨敵人了。對從屋頂上傳來的鴿子的咕咕聲,他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當看到韓麥爾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地瞪著一切的眼神時,聯想到老師四十年來為祖國忠誠服務,小弗郎士動情了,他心中愛國的火種被點燃了,他覺得老師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從怕老師到愛老師,從貪玩無知到恨敵人,從沒有民族意識到心中植下愛國的根,小說正是通過對韓麥爾先生的人物描寫從側面細致地表現小弗郎士的覺醒過程,表現了悲壯的愛國的主題,所以,小說中真正“集中刻畫的人物”還是小弗郎士,這是從部分到整體(人物到主題)的認識。
情節應該圍繞著主要人物展開。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圍繞著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時,各部分之間應該有一種內在的十分緊密的聯系。小說的情節是有這種因果聯系的:小弗郎士貪玩厭學是因,在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權利即將被剝奪時感到痛悔是果;老師全身心地誘導和耐心地教是因,小弗郎士終于愛學習了,開始有了民族的意識是果;一個民族在被異族奴役、同化時所有的人都感到萬分痛苦、并且作出最有效的反抗是因,在這樣的時刻孩子們終于醒悟、牢記民族的根是果。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如以韓麥爾先生為主人公來分析一下小說。我認為這種分析難以成立。它有兩個問題難以解決:其一,既然中心人物是“矛盾沖突的主體”,其他人物就應該圍繞他而展開,如郝叟老頭的思想變化難以與主人公發生聯系,鐵匠華希特游離于情節之外,更成了多余的人物了。其二,韓麥爾先生不處于“矛盾沖突的主體”地位上,因為在亡國滅種慘禍面前,矛盾的解決不在于韓麥爾先生噴發滿腔的愛國熱忱,而在于在下一代心中植上民族的根,處在矛盾的焦點上和掌握解決矛盾關鍵的只能是小弗郎士,而非韓麥爾先生。再說對解決這一矛盾韓麥爾先生雖然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但他還不是使小弗郎士產生思想轉變的全部動因,應該說是韓麥爾老師、郝叟老頭和普魯士人(他們的野蠻奴役政策)三位一體的力量構成小弗郎士思想轉變的外因。這是從否定另一種說法的角度對小說主人公的探求。
《最后一課》有關資料:《〈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由范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后一課》資料:《〈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08-31
最后一課作文09-01
最后的一課作文02-05
最后一課作文05-06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8-26
最后一課續寫08-23
最后一課_750字07-28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3-12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03-30
最后一課優秀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