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食物從何處來》 設計
課文解讀:
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屬于說明事理的說明文,我們知道,一篇好的說明文必須既注意科學性,也要適當地注意生動性。《食物從何處來》就是這樣的文章。
《食物從何處來》這個題目,用的是疑問句式,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同時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文中有些句子,根據題旨,用申述或提問并解答的方式說明食物的含義和來源。“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如何獲得食物! ”這一類句子就是文章的“眼”,它們提示讀者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課文主要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用嚴密的、科學的、生動的語言教給學生知識。
教學設想:
“食物從何處來?”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解答這個問題似乎并不難;倘若深入探究,那又不是輕易可以說得清楚的。這正如課文“預習提示”所說的:“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即自養和異養”。光是“自養”“異養”這兩個概念,就很容易引發出一個問題:“我們靠誰來養活?我們靠什么來養活?”因此,本篇課文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時,具體可以落實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課文說明的順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從“自養”開始而是從“異養”開始;不先從食物的形成開始而先從食物從何處來開始,從現成的食物開始去尋找它的本源。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正是教師啟發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更是培養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便是食物從何處來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說明的順序。之所以要從“異養”開始,是由于“異養”比“自養”更貼近生活,更直觀具體,更易理解。(當然,這種教學的順序與文章的順序正好相反,有點超出“常規”,但從創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試。)
教學目標、重點:
1.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領會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了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在了解了食物從何處來之后,引導學生對“太陽與生物生存的關系有什么認識“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并得出自己的結論。
教學策略: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繪制出一條“食物鏈”,先給出“異養”食物鏈,然后繪出“自養”食物鏈,再看看這兩條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系,可否連接在一起,構成一條更長更完整的食物鏈。
2.聯系學習過的生物知識,印證或充實課文內容。
3.聯系生活實踐,找一些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食物的來源。
4.歸納.總結課文的說明順序——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學過程:
[導入]
1.先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人是鐵,飯是鋼。”這句俗話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飯是不行的——那人們吃的飯菜是從哪里來的?……又是從哪里來的?這樣,采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膚淺到深入,逐層深入地展開各個教學環節,完成教學任務。
2.另一種導入的方法是,讓學生講述“食物鏈”故事,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類的故事,故事當中便隱含食物從何處來的道理。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探索過程。
[突破]
1.思路。
思路就是作者構思文章、布局謀篇的線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而且還可以從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圖。本文先舉例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緊接著提出“
【《食物從何處來》 設計】相關文章:
舅媽,你在何處作文08-24
何處為家作文09-08
何處覓吾鄉作文08-16
人生何處無相逢作文06-19
語文課堂的根在何處08-22
如何處理幼兒的小傷口08-24
人生何處不相逢作文06-28
鄉歸何處作文800字05-16
食物的作文02-27
食物優秀作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