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從問中來
知從問中來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區花園小學 賀斌源
[內 容 提 要]
羅素曾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語文學科也不例外,也是要開啟學生的心智,使學生能夠進行創新學習。根據布魯納“發現學習”的主張,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善問是實施創新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善問既包含教師的問,又包含學生的問。
[關鍵詞]
語文教學、善問、創新
羅素曾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語文學科也不例外,也是要開啟學生的心智,使學生“不唯書”、“不唯上”,能夠進行創新學習。對小學生來說,創新不是發明了什么,創造了什么,而是在對獲得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的過程中求新、求異、求奇。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依靠教師的引導。采用什么方法引導呢?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就是不把現成的知識和結論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問題和作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象科學家發現知識那樣,親自去發現“知識”和結論。故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善問是開啟學生心智,實施創新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這里的善問既包含了教師的問,又包含了學生的問,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問,使期待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心中高懸,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新精神,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去思、去想、去說、去寫,從而使問題得以創造性地解決。
教師的善問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著名四位教學專家德波諾曾經指出:“學校課本上的問題通常是封閉型的,也就是說,都有一個確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給出了所有必須的已知信息。”所以教師的善問應表現在大膽地、富于創造性地巧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師要沖破課后練習的樊籠,在課文結束時設計“爬山虎的腳和它的生命就什么關系?”這樣既可對教材中用已有的信息進行重組,又可以挖掘出學生平時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教師的善問要講求“五性”。
一、啟發性
啟發性,即教師設計問題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教學《司馬光》一課,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司馬光用砸破缸的方法救小朋友時,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積極狀態,心里或許還想著司馬光了不起,如果教師峰回路轉地設計:“除砸缸外,是否還有既可救人又可留缸的方法呢?”這一問,將學生的思維又推向了一個高潮,讓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
二、拓展性
拓展性,即教師設計問題要為學生拓展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美國著名創新思維學生迪伯諾指出:“四維的目的不在于正確,而在于有效。”教學要著意培養學生的正是這種“有效”思維,即創新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鉆透教材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去設計問題,為學生拓展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去進行再思考、再認識。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父親希望孩子象花生那樣做一個外表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人后,可設計“父親為什么不希望孩子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既好看,而又有用呢?”這樣設問既可讓學生對文中的信息進行重組,又可挖掘出平時頭腦中積累的審美意識和道德評判標準,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此時學生往往能發表出一些新穎的、獨到的見解。
三、想象性
想象性,即教師設計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著是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小學生是最富于想象的了,語文教師要根據教材,不失時機地設計一些能激發小學生展開想象翅膀的問題。如,教學《凡卡》一課可設計“凡卡甜美的希望實現了嗎?”教學《狼和小羊》一課可設計“狼向小羊撲去,小羊被狼吃了嗎?”教學《狐貍和烏鴉》可設計“烏鴉的肉被狐貍騙走了,烏鴉后悔嗎?”這樣設計問題,學生可根據課文中的信息以及平時頭腦中所積累的表象,進行創造想象。設計這樣的問題,目的不是求同,而是求新、求奇、求異,在這樣一個馳騁想象的積極思維過程中,學生心智也就得到了開啟。
四、趣味性
趣味性,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巧妙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洛克曾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富有趣味,情趣盎然。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可設計“為什么諸葛亮會比周瑜高明?”然后讓學生討論,最后將認識趨于一致,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于“借”箭,而不是造箭。再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可設計“為什么田忌只調換馬出場的順序就能反敗為勝呢?”“為什么齊威王卻沒想到調換馬出場的順序?”設計這種富有情趣的問題,往往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雖然有的學生表達的不是那么準確,可在這爭先恐后地表達中,學生的心智得到了開啟。
五、挑戰性
挑戰性,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教學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桂林山水》前,可設計:“在第一課中老師帶領同學們游覽了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誰能帶領老師游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呢?”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得,最后通過講述由桂林山水的見聞來展示學生學習的結果。這種挑戰性的設問效果往往比一板一眼地去引導要好得多。
創新性教學過程始發于問題,推進于問題,收獲于問題。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是創新性教學過程進行的前提。然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實施創教學還表現為學生善問。這就是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但是,由于“師道尊嚴”,“應試教育”長期禁錮著教師的思想,教師已習慣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地位,學生已習慣于一味崇拜老師,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抱著接受——再接受的心態。而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小學語文教師,必改變這種局面,大膽地把語文“面”擴出去,徹底改變教師牽著學生在,學生圍著老師轉的局面,使語文課堂變成一種真正“民主”的課堂。讓學生在“民主”的課堂中“善問”。而要讓學生善問,作為“導者”的教師還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一)創設一種學生敢問的教學氛圍
要使學生敢問,就要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要創設這種關系,教師就必須善待學生,視學生為與自己平等合作的伙伴,處處關心學生,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給予學生慈母般的愛。特別是對于有缺點和失誤的學生,不要粗暴地加以批評和指責,而要循循善誘,對學生的進步給予及時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課堂上盡量使用諸如“你還有什么需要幫助嗎?”“你還有什么想問老師嗎?”等這樣一些尊重學生的語言,激發他們多思、善思。課后能與學生情同手足,打成一片。這樣,一種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就隨之產生。有了這種關系,師生之間的“墻垛”就會自然拆出,在寬松、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也就能毫不忌諱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敢問了。
【知從問中來】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論文:叩問“精”點 以問啟知04-25
身在福中要知福_700字09-04
來園活動中爭搶教學心得08-24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08-18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知應曉23問08-23
身在福中要知福國旗下講話05-23
沒事常在屋里臥,先生請他來會客,你別看他不說話,對人知冷又知熱謎語06-08
小學音樂教學中陶行知教育觀的應用08-22
面試哪些該問哪些不該問08-17
土地宏觀調控中地方政府問責機制的博弈設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