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望岳教學設計(推薦)
望岳教學設計(推薦)
西安理工大附中楊玲
教學目標:
1.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積累難點的文言詞匯;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把握詩歌的主題;
3.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詩歌賞析;
4.中考鏈接,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考點要求,以及針對詩歌中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行方法指導。
重點:把握詩歌的主題;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詩歌賞析;
難點:中考鏈接,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考點要求,以及針對詩歌中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行方法指導。
方法:朗讀、討論、引導、探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配古典音樂)
播放幾幅泰山不同角度的圖片,然后把鼠標停留在"五岳獨尊"的畫面上。
同學們,猜一猜老師剛才播放的圖片是什么山?(生:泰山)大家很聰明,那么請你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生:壯觀、云霧繚繞、美、高大雄偉……)。下來,老師把泰山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是我國五岳中的東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東省泰安市以北。"旭日東升"、"晚霞西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為泰山四大奇觀。而登泰山觀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興趣的事。我們的大詩人杜甫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跟著杜甫,去欣賞一下他筆下的泰山美景。
二、朗讀
你知道怎么讀嗎?(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體會韻律美)
節奏:2/1/2 ;2/2/1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1. 聽配樂朗讀;
2. 劃節奏,確定韻腳(黑體字是韻腳);
3. 學生齊讀(配樂);
4. 個別讀(配樂);
5. 學生互評;老師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指導學生朗讀。
三、再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學生質疑、釋義(同桌合作);老師點撥,引導學生整理重點詞匯。
3.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和想象,你感受到詩人筆下描繪出了怎樣的泰山?
生:高大雄偉、神奇秀麗……
4.圍繞學生的感受,帶領學生,抓住每一聯的關鍵詞梳理詩歌的內容。(板書)
5.結合背景,提煉主題。
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當時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yǎn)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主題:
詩人描繪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體現了詩人年輕時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四。自由讀,賞析詩句
讓學生放聲朗讀,品析詩文;圍繞主題,找出精彩的詞句,進行評價。
1、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2、"齊魯青未了",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
4、"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意即"一定要".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杜甫詩歌中大氣之景與詩人壯闊的胸懷相印證。從這首詩中,請同學們用心體會詩歌中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密切關系。
五。小結
1.背誦全詩
2.你知道怎么學古詩了嗎?
(1)激情吟讀 整體感知
(2)細心品讀 深化感知
(3)背誦積累 鞏固感知
六。拓展閱讀
田家 歐陽修
綠桑高下映平川,
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
屋頭初日杏花繁。
合作探究
1、結合《田家》談談"歇"和"繁"用得好不好。
2、《望岳》描繪了大山的神奇秀麗,《田家》描繪了農家田園風光,在意境上二者有何不同,試加以分析。
七。中考鏈接
中考考點:把握古典詩詞典型的形象特點,領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古詩詞中常用的抒情方式有四種,請根據詩句進行選擇。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a
(2)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 b
(3)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c
(4)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d
a.借景抒情b.托物言志c.感物傷懷d.情景交融
八。總結
1.學生小結:這堂課,老師以《望岳》為例,帶領大家探究如何準確的把握詩歌的主題,請同學們根據這堂課所學的內容談一下你的收獲?
明確把握詩歌主題的主要方法:
(1)知人論世;
(2)分析詩人選取材料構成的藝術形象之間的邏輯關系。
2.老師總結:即分析詩歌形象應注意景和人,物與人;景和情、物與情之間的關系。回應考點,把握考點。這是我們這堂課最大的收獲。
板書
望岳杜甫
岱宗 青未了
神秀 昏曉
曾云 歸鳥——近觀
凌 覽 ——愿望
雄心壯志,積極進取
景物——意象——情感
教學反思:
優點:1本節課,扎扎實實完成了教學目標課堂環節設計完整,有層次感;
2.教法上,以學生為主體,靈活多樣。以"讀"貫穿課堂,感悟詩歌的情感內容。在學生之間進行品、評、析,相互交流,自主學習。
3.重在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到重點研讀,由表及里,調動、挖掘學生的生活積累,訓練了學生多角度品析語言的能力。課堂氣氛活躍。
不足:拖堂了。四十分鐘的課堂要改進,那就刪去拓展閱讀環節。古詩詞賞析,本是難點,在講解詩文的過程中,要和考點結合,強化學生對考點知識的認識,就只能先擇一個點,講通,講透。讓學生在知識生成的過程中,反復強化,才能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所以課堂需要時間鞏固知識。因此,改舍棄的環節,不得不舍棄。
【望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岳教學反思04-14
七年級下冊語文望岳教案03-07
八年級語文上冊《望岳》教案10-17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通用11篇)07-28
《望洞庭》解讀小設計08-20
小岳岳經典語錄08-17
《春望》教學反思08-18
望洞庭教學反思08-25
《望洞庭》教學反思07-06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