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利益共享還是狼羊關系
利益共享還是狼羊關系壟斷企業與農戶合作的經典模式公司+農戶,曾經得到農戶、政府和學者的廣泛推崇,也一度被認為是推動農村經濟、帶領農戶致富、提高農業產出的好方法。然而,在實踐中,這種模式也因為兩個難以克服的問題而受詬。旱谝,違約率高;第二,企業和農戶間的利益分配不公平,通常被稱作“狼”“羊”關系。即企業與農戶合作是不平等的,擁有強勢的企業像狼一樣剝削了處于弱勢的像羊一樣的農戶。關于違約率的問題,眾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討論。而“狼羊”關系假說,學界的意見卻頗為一致,通常認為,在企業和農戶的合作中,企業在利益分配、違約責任、市場風險分擔等方面更多地剝削了農戶,認為政府應該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戶,并將討論集中在如何保護農戶利益、削弱企業強勢地位等問題上。近來也有些學者,如羅必良等(2008)則從專用性投資的角度,強調農戶應該采取獨立經營的方式以防止準租金被擠占。陳燦等(2007)等從關系契約角度分析了企業與農戶間交易的關系性特征,指出了正式合約與關系治理的組合治理手段。苑鵬教授(2008)則從壟斷地位的角度考察了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她否定了狼羊假說,強調應該用農業合作組織來制衡企業的壟斷地位。杜吟棠教授(2002)指出了公司+農戶的缺陷,他認為彌補缺陷較好的方法是第三方力量的介入。本文則從市場規則和選擇定律的角度,探討公司+農戶模式的企業和農戶合作關系和利益分配問題,主要討論有:1.合作基礎和雙贏策略;2.專用性投資和關系性滲透;3.準租金擠占和利益分配;4.結論和政策涵義。
一、合作基礎和雙贏策略
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可以看作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一種長期合約關系。從市場原則出發,企業和農戶訂立長期合約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交易成本的節約或利潤的增長。如果合約雙方與其他人或組織進行交易或訂立合約,可節約交易成本或增加利潤,那么,企業和農戶的合約就不會簽定。換言之,在有備選合約的條件下,企業和農戶的合約是最優的,他們之間的合作對雙方來說是一個雙贏策略,否則,合約雙方將重新尋找合作伙伴。
在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中,合約雙方簽定的基本上是縱向供應合約。即農戶負責為企業提供初始農產品,企業以農戶作為原材料的生產基地。在這類合約中,農戶類似于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在農作物生產周期之初,農戶接受企業的種植指令,這些指令包括種植品種、種植數量、品質要求、收購價格等等,在農作物收獲之后,農民將農作物直接送到企業指定收購點,也有些企業派人上門收購。合約雙方銀貨兩訖,意味著合約圓滿結束,如果在下一個生產周期繼續簽約,雙方可能按照原有的條款繼續合作,也可能按照一些現實條件變化修訂合約條款。總之,一旦農戶簽定了這樣的合約并履約,意味著該農戶在農產品種植中將節約如下交易成本:
第一,降低選擇成本。生產什么對農戶來說是費思量的。不同的農作物生產成本迥異、市場價格相差巨大,在既定的土壤氣候約束下,選擇種植品種依然有風險。例如,在可種植經濟作物的農地上,選擇種大蔥、大蒜還是其他,意味著未來收益的巨大差別。根據既有信息,農戶可以確定種植不同品種的成本,但不能確定不同品種的未來價格。如果原來種植的是大蔥,但由于銷量不好或價格走低而想改種生姜,農戶可能因不能準確預測未來生姜的價格而破產。根據蛛網定理,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波動是巨大的,往往走出發散型蛛網狀態。由于當年的生姜價格很高,農戶據此信息而多種生姜,這樣第二年的生姜價格往往會大跌,農戶的收益將大幅度下降。此外,農戶還要花費將大蔥地改為生姜地的額外成本。有些農地的改換成本可能更大,如將大田改為水田,將菜地改為果園等等,有些土地改完后幾乎不可能再改回,這無疑將增加改地成本。第二,降低銷售成本。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農產品的銷售極其重要,尤其是具有較高商品率的農產品更是如此。作為大宗糧食產品,由于應用廣泛、產量眾多、產品差異性小,銷售渠道廣泛。一般說,大宗農產品除了受市場價格影響外,不存在銷售困難。但是對一些特色農產品而言就遠非如此,特色農產品價格波動不僅更大而且更加依賴于銷售渠道。對有些農產品而言,農民明明知道市場價格遠高于其他農產品的價格,從相對價格比較上具有利益優勢,但卻因為銷售問題而難以種植。比如,種植辣根比種植菠菜具有比較利益優勢,而菠菜的銷售更暢通,辣根卻必須依賴特有的銷售通道,農戶就更愿意種植菠菜,但是農戶與企業簽定種植合約就另當別論。在合約期內,農產品由企業包銷,農戶免除了尋找市場的成本,并有固定可靠的銷售渠道,因此農戶就會選擇種植收益更大的作物?v觀企業和農戶合作的農產品品種,基本上是專有的或特色的農產品,這類農產品生產周期波動大、銷售渠道受限制,一旦這些問題被解決,價格上的比較優勢會立現。第三,降低生產成本。農戶選擇與企業合作而非自營具有生產成本上的優勢。對于特定農作物來說,企業會免費提供一些技術上的發表和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知識和農藥。甚至有些企業為了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會向農戶提供資金支持,如種子、化肥等方面的融資。而這一切,在沒有與企業合作的農戶中是得不到的。
同樣,對企業來說,與農戶合作會降低成本。它包含:第一,穩定貨源。對現代化的工業企業來說,穩定的原材料來源是必要的。以特種農作物作原料的企業,建立自已的原材料生產基地,是保證原材料基本供應的必要手段。對以大宗農產品或一般農作物為原料的企業而言,可以隨時在市場上買到所需原料,即使有短缺,也可通過進口解決,因此這類企業基本上不需要建立原材料基地,也基本上不會與農戶簽定縱向供應合約。但對于以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而言,由于很難能夠隨時在市場上購買到所必須的農產品,或者即使可以買到,在品質、數量、價格等方面也不甚滿意,因此,建立長期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關系就是必要的。類似的企業如奶制品公司、葡萄酒廠、特種香料生產廠,甚至是特種活雞供應公司,如溫氏集團的三黃雞生產基地等等。對于這類公司而言,如果沒有穩定的貨源,公司面臨的不僅是利潤多寡問題,而是公司能否生存的問題。第二,可維持穩定的原材料價格,控制生產成本。在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材料的企業中,原材料的成本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如果原材料成本波動不定,勢必導致成品的成本波動。這種波動如果超出了企業可控制范圍,產品的市場價格就會受到影響。如果產品的市場價格經常變動,對企業是相當不利的,尤其是對一些名牌大企業更是如此。為了維持企業形象,這些公司的產品價格一般是不變的。眾所周知,特色農產品生產非常容易進入發散型蛛網生產周期,即產量和價格在每一個生產周期波動都非常大,如果企業按市場價格在市場上購進這些原材料,不僅在數量上難以保證,在價格上也波動巨大,對這類問題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建立自己的基地或與農戶達成穩定的供應協議。第三,品質保證。如果企業在市場上購買的農產品不能夠滿足生產的品質要求,那么與農戶直接合作,按照特定的品質“定做”是企業的首選方案。為了保證品質,企業可以供給農戶特定的種子,選擇與特定區域的農戶合作,甚至為農戶提供技術發表。這些看似增加企業成本的作法,實際上是企業獲取利潤的保證。
須指出的是,盡管公司+農戶模式對企業和農戶而言都節約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潤,合作意味著雙贏,但是,合約的簽定和合約的履行都需要成本;诮灰壮杀究紤],并不是所有的農戶都需要和企業合作,也不是說所有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企業都需要與農戶合作。企業和農民合作的條件是,合作的交易成本與非合作交易成本在邊際上相等。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一般都是在特色農產品領域合作,而在大宗農產品領域幾乎沒有合作。這說明,在特色農產品領域里合作的交易成本小于非合作的交易成本,在普通的、大宗農產品領域里非合作的交易成本小于合作的交易成本。這個結論的政策涵義是,以龍頭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動力的政策主張并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在糧食生產基地,這種模式是難以展開的,因為它不具備合作的基礎。
二、專用性投資和關系性滲透
一些學者認為,企業和農戶的合作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基于他們的市場地位。企業處于壟斷強勢,而農戶是競爭性散戶。因此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是不平等的。“狼羊”假說就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其實,這種觀點并沒有反映公司+農戶合約的本質,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議也缺乏針對性。與其說公司+農戶合約的特征是壟斷式合約,不如說是效率式合約。盡管這兩種都是用較為復雜的合約取代了古典形態的市場交換,即以同一價格把產品賣給所有的顧客,而不存在任何限制。但是這兩種合約卻有本質性的區別,壟斷式合約的目的是為了壟斷,而效率式合約的目的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很顯然,公司+農戶模式更適合于后者。
在公司+農戶模式中,為了確保合約的履行,合約雙方需要進行專用性投資,在這類合約中,專用性投資包含三個方面,即物資資本專用性投資、關系專用性投資和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從農戶的角度看,在合約期內,農戶為企業種植了專用性產品,就等于進行了物資資本專用性投資,如果企業違約不收購這種產品,或者壓低價格收購這種產品,農戶也不可能將產品賣給別人。也就是說,農戶所生產的產品,只有賣給企業,否則他就賣不掉或者即使能夠賣掉但價格非常低甚至低于成本。這些物資資本專用性投資還表現為專用性的設施投入、專用性的土地改造等等。伴隨著物資資本專用性投資的還有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有些特殊的農產品生產需要進行專門的人員培訓。比如,農戶與企業簽定養奶牛協議,農戶就需要專門學習養牛技術。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投入了關系專用性資本。企業為了與農戶建立縱向供應關系而進行的專用性關系投入,如尋找農戶、培訓人員、設計合約和簽約成本等等。有些企業甚至需要先期墊付一部分資金用于種子、農藥、化肥的購買,派出技術人員作技術發表等等。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專用性投資將導致準租金擠占,即敲竹杠行為。具體地說,在公司+農戶合約中,農戶可能依賴專用性投資敲企業的竹杠,擠占企業的準租金;同樣也可能因為專用性投資而沒有其他可選擇的方案而被企業反敲了竹杠,即被擠占了準租金。反之,企業也可以憑借它投入的專用性投資擠占農戶的準租金,或者被農戶擠占自己的準租金。我們在這類合約中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如農戶違約、企業違約、企業壓級壓價、農戶抬價行為等等,都是因為專用性投資而導致的準租金擠占現象,而不是企業憑借壟斷地位對處于競爭性地位的農戶的剝削。如果我們仔細的考察這類合約就會發現,盡管企業對農戶的準租金擠占行為更多,但也確實存在農戶對企業準租金擠占的現象。另外,在外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和農戶還可根據合約條款的剛性規定而相互擠占準租金,以便將市場風險轉嫁給對方。這類準租金擠占所依賴的是關系專用性投資。換言之,關系專用性投資成為準租金擠占的一個條件。有專家指出,在關系專用性投資的合約中,基本上都存在著敲竹杠的可能性。由于任何一項合約條款都是不完備的,因此,合約本身就存在潛在的敲竹杠的可能(克萊茵,1996)。
須指出的是,在上述討論中,沒有考慮信息不對稱和欺騙的情況。換言之,在對專用性投資的考察中,假設之一是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欺騙。很明顯,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和農戶的合作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欺騙的情況。就信息而言,企業可能比農戶更有信息優勢,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就欺騙而言,問題就非常復雜,企業和農戶可能互有欺騙行為。然而,這兩種現象在短期合約中可以觀察到,在長期合約中卻基本上觀察不到。這是因為在長期合約中,合約雙方經過多次博弈可達成基本共識,即信息基本上是對稱的、雙方是誠信可靠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合約就被解除了。
須指出的另一點是,上述的討論不涉及壟斷;蛘哒f存在壟斷的既定事實,合約雙方互相認可了這個事實。在既定的壟斷條件下,合約雙方互有的準租金擠占行為,是由專用性投資導致的,而不是其他。農戶和一個競爭性企業簽定合約與和一個壟斷性企業簽定合約其結果是一樣的,壟斷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的差別在于簽約前的市場狀態。如果農戶和一個壟斷性企業簽定合約,他們之間的利潤分配可能2:8,在合約履行期間,壟斷性企業可以憑借專用性投資對農戶敲竹杠,而農戶也可能憑借專用性投資對企業敲竹杠,從而改變他們之間2:8的分配比例。同樣,如果農戶和一個競爭性的企業簽定合約,他們之間的利潤分配可能是5:5,在合約履行期間,競爭性企業仍然可以憑借專用性投資對農戶敲竹杠,當然農戶也可以憑借專用性投資對競爭性企業敲竹杠。準確地說,在合約期間,合約雙方對準租金的分配不取決于市場地位,而取決于專用性投資及其專用性程度。
三、準租金擠占和利益分配
在公司+農戶合約中,準租金擠占問題一般是由兩類專用性投資導致的,一類是物資資本專用性投資,另一類是交易性或關系性的專用性投資,而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被排除在外。雖然有些投資屬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但因這種專用性投資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在解除合約之后,這類技能不能消失并可繼續為所有者所用。而更重要的是,在合約履行中,雙方均不能通過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實施準租金擠占。比如,種植烤煙的技術可能是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但在種植烤煙中,農戶不能通過減少技術含量投入等方法對企業實施準租金擠占,因為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烤煙產量的下降和品質的降低,而企業是按照收購數量和品質付費的,所以,如果農戶實施了這種做法,最終受侵害的是自己而非企業。
物資資產專用性投資導致的準租金擠占主要來自于農戶。在合約期內,如果農戶為企業生產了特殊農產品,就意味著農戶為這種產品投入了專用性物資資產。換言之,農戶只有將這種農產品賣給企業,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如果企業拒收或壓低收購價格和等級,農戶也不能將已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給別人,這時候,農戶的準租金就被企業所擠占。如果市場上有另外的廠商高價收購這種農產品,而其他農戶沒有辦法在既定時間內供應這種農產品,則該農戶就可憑借它已經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向企業索取高價甚至抬高等級。如果企業不能滿足農戶的價格要求,農戶就會以違約相威脅。如果違約必須要支付違約款,農戶就會千方百計地隱藏產量,以達到少出賣的目的,以便將節省下來的產量賣給市場以獲取高價。這樣,農戶就擠占了企業的準租金。在公司+農戶的合約中,我們經常觀察到違約、討價還價、壓級壓價、隱瞞產量、拒絕收購等現象就屬此類。一些學者將這類現象統統歸咎于合約的不完備和法律的不健全,也有些學者將此歸咎為企業的強勢(他們更加注意企業對農戶準租金的擠占),這是不正確的,準確地說,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是資產專用性投資。
關系專用性投資導致的準租金擠占主要來自于企業。在公司+農戶合約中,企業憑借關系專用性投資敲農戶的竹杠。在合約期內,企業為了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它需要跟眾多小散農戶簽定穩定的供貨合約,簽訂的合約份數越多,企業支付的專用性投資就越大。此外,企業還需與農戶建立穩定的聯系、技術上的發表、資金上的支持、收購地點的建立和維護等等。在合約期內,企業可以憑借這類的專用性投資,對農戶的準租金實施擠占。其擠占的手段有:如果市場向好,為了防止農戶違約將產品高價賣給別人,企業以減少資金支持、減少技術發表等相威脅,脅迫農戶將農產品必須賣給企業。如果市場向壞,企業面臨減產的困境,就不能按照合約全部收購農戶的農產品,這樣,企業就會因違約而承擔違約金,為了達到既不支付違約金又不全部收購農產品的目的,企業會撤消或減少收購站點,制造收購上的麻煩,如增加運輸距離、提高收購級別、不及時支付貨款等等。企業還可以憑借它專有的銷售網絡和收購網絡而故意壓級壓價,由于農戶沒有其他的出售渠道,企業就能夠成功地擠占農戶的準租金。有趣的是,農戶也可以憑借企業的關系專用性投資而對企業反敲竹杠。如果市場出現了變化,企業要求農戶改種其他品種或減少種植數量,農戶會以增加成本為借口而拒絕,如果合約商品的市場價格大跌,農戶也會要求企業按照合約價格執行,而將市場風險全部轉嫁給企業,此時,合約條款就變成農戶敲企業竹杠的武器。
關于專用性投資導致的準租金擠占問題,目前理論界給出的解決方案有兩個,即縱向一體化和長期合約?巳R因(1996)、威廉姆森(2002)等人認為,縱向一體化可以較好地解決因專用性投資導致的準租金擠占問題。但是科斯(2007)、馬斯滕(Masten,1984)、考夫曼和拉封丹(Kaufmann,Lafontaine,1994)等人認為,縱向一體化并不是一個完全的、低成本的解決方式,在一些企業中很明顯不適合采用縱向一體化的方式,他們認為長期合約是解決這類問題的較好方法,而對專用性投資導致的潛在敲竹杠問題,主張采用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解決,以便使合約能夠進入自我履約的軌道。縱觀我國的企業和農戶合作的方式,既有縱向一體化方式也有長期合約形式。對于前者,較普遍的做法是企業建立自己的基地,自己租賃土地、雇用農工、生產農產品,完全將農產品種植部分變成企業的一個車間?v向一體化形式在一些大企業中較常見,如通化葡萄酒公司、蒙牛奶業集團等等。對于后者,則更常見于一些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更多地采用長期合約的形式。不過,大企業也并不完全采用縱向一體化的方式,還同時采用長期合約形式。如通化葡萄酒廠,既有自己的野生葡萄生產基地,也有與農戶簽定的縱向供貨合約,農戶常年向通化葡萄酒廠提供野生葡萄。
本人更傾向于科斯等人的觀點,對于有專用性投資的長期合約,解決準租金擠占問題的較好方法是保護性方案的設立,它包括保護性條款、保護性措施、默認性契約、激勵和懲罰機制等等,這些條款和設施,防止了準租金被擠占問題,有效地保護了合約雙方的利益,從而使得合約更有效率。換言之,如果合約雙方能夠更仔細地設計合約條款、制定一些保護性措施,更好地運用激勵和懲罰機制,在公司+農戶合約中,農戶和企業的利益是可以協調一致的,他們之間的利益可以協商分配,準租金相互擠占的情況可以被避免。
當然,并不是說保護性條款和措施可以解決一切可觀察到的準租金擠占情況。如果市場變化出乎合約雙方的預料,或者超出了合約雙方可承擔的程度,修改合約條款、重新商定利益分配比例就是必須的。在重大市場變化面前,如果還維持原有合約的分配條款,實際上就是對處于不利的一方實施了準租金擠占。換言之,在市場風險面前,合約雙方需要責任共擔而不是將風險完全轉嫁給一方(劉鳳芹,2003)。比如,企業和農戶按照約定的產量收購某種農產品,到了收獲季節,企業面對不景氣的市場做出了減產的決定,企業因而不能全額收購農戶的農產品,此時,如果農戶依據合約要求企業必須全額收購,其實是將全部的市場風險轉嫁到了企業身上,這是違背了市場原則的,它表明農戶依據了固定的合約條款對企業實施了另一種準租金擠占。
企業和農戶簽約前確定的收益分配比例決定于各自的市場地位而與專用性投資無關。如果農戶與壟斷性企業簽定合約,由于市場勢力的原因,農戶只能分配總收益的10%,而其余90%由壟斷企業獲得,這種看似不平等的分配格局是否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打破呢?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在與壟斷企業簽約前,農戶會充分考慮他的收益狀況。在存在備選合約的條件下,農戶選擇了壟斷企業而沒有選擇其他,說明這種選擇對他來說是最好的。假設農戶可以選擇自營、也可以選擇和競爭性企業合作。如果自營,農戶將獲得全部總收益,如果與競爭性企業合作,他將獲得50%的總收益。但是,如果自營的全部總收益少于與競爭性企業合作的50%的總收益分成,他將選擇與競爭性企業合作。而如果與壟斷企業合作可獲得10%的總收益,但是這個10%的總量將大于與競爭性企業合作獲得的50%,更大于自營的100%的總量,那么他就選擇與壟斷企業合作。
如果與壟斷企業合作對農戶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這份合約當中,農戶明顯在收益分配上處于不利地位,能否通過一種方式讓壟斷企業將分配的比例傾向于農戶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由于農戶處于競爭性地位,如果農戶不接受10%的分配比例,壟斷企業將會與愿意接受這個比例的農戶簽約,而愿意與企業簽約的農戶不能聯合起來共謀提高分配比例。如果他們是可聯合的,他們的市場地位就是壟斷而非競爭。另外,即使農戶們的市場地位處于可察覺到的壟斷地位,他們之間的長久聯合也是不可能的,從理論上說,任何卡特爾式的壟斷都必然破產。從實踐上看,沒有任何一個聯合組織可以維持長久的壟斷同盟。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任何的聯合、第三方力量甚至農業合作組織等等,是需要組織成本的。如果這些組織和外部力量足以和壟斷企業抗衡,并可以給農戶更多的分配比例,這增加的分配比例一定要與運行這些組織的成本在邊際上相等。
四、結論和政策涵義
結論1:企業和農戶合作的條件是,合作的交易成本與非合作的交易成本在邊際上相等。
結論2:企業與農戶合作的利益分享受制于兩個因素,第一,受制于企業和農戶的市場地位,不同的市場地位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第二,受制于專用性投資程度,(www.baimashangsha.com)專用性投資程度越強,被擠占的準租金就越大。
上述結論的政策涵義是:
1.公司+農戶合作模式一般存在于特色農產品領域,原因是在特色農產品領域里合作的交易成本小與非合作的交易成本,這表明以龍頭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動力的政策主張并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在大宗農產品領域,這種模式是難以展開的。因為它不具有合作基礎。
2.通過削弱企業的強勢地位方式以增加農戶的分配比例的方案并不可行。從理論上說,雖然目前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但是壟斷企業并不在被反之列,因為它們沒有采取強迫、脅迫或其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企業與農戶合作的基礎是自愿的和互利的。另外,這些企業也不是獨家壟斷,只是它們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決定了它們有一定的壟斷力量,但這種壟斷力量與獨家壟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從理論上說,這些企業構不成反壟斷力量打擊的對象,從實踐上說,這些企業對市場發展而言是有貢獻的和健康的,也是社會經濟力量的支柱。
3.通過組織一股力量如農業合作社的方式與這些企業相抗衡,以便在利益分配中農戶可以獲得一個“合理”的比例的方案,還缺乏理論上的嚴格論證和實踐上的成功案例。
4.關于專用性投資導致的準租金擠占問題,學界的觀點雖然不一致,但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制定有效的保護性條款和保護性措施,合約雙方的關系有制約性的滲透,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這些條款和措施將有效地約束敲竹杠行為。
4.加強對涉外活動經濟違法犯罪的研究。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對有些行為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認識分歧較大,不利于對違法犯罪分子的懲治。入世后,在廢除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新的適應WTO規則的經貿法律法規將大量出臺,而按國際通行慣例辦事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排除某些違法犯罪分子會乘機鉆法律空子,大肆侵吞公私財產。因此,當前應積極組織力量加強對涉外經濟違法犯罪可能發生的環節及其行為特點的研究,積極探索和制定相應的打擊與防范對策,以應對入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保障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利益共享還是狼羊關系】相關文章:
喜羊羊與灰太狼02-18
喜羊羊與灰太狼作文02-02
喜羊羊與灰太狼作文03-05
喜羊羊與灰太狼作文07-31
狼和羊作文02-08
羊和狼的作文01-17
優秀喜羊羊與灰太狼作文12-27
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優秀作文07-28
體育狼和羊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