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與學科劃分
【內容提要】我國學界關于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主要有六種觀點,即獨立部門說、國際經濟法組成部分說、國際商法組成部分說、國際私法組成部分說、民法組成部分說、國內經濟法組成部分說。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混亂的主要原因在于:立法環節對法律體系的規劃性不強、學界對法律關系的多重屬性缺乏研究、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不清、部門法與學科和課程三者之間的關系不明。我國涉外經濟法律應當屬于國內經濟法,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也不應劃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一些專門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但關于這些法律的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學界意見分歧很大,眾說紛紜,影響所及,就使部門法和各學科間的界限混淆不清,以至造成法律體系紊亂,內容重疊,相互矛盾。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法律教學研究的開展,而且使人們對我國法律體系的合理性及法律部門和學科劃分的可靠性產生疑惑,甚至會導致法律實踐的混亂。如何科學地判定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是一個必須認真予以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此略抒淺見,以供商榷。
一、關于涉外經濟法律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的主要觀點
目前我國學界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六種觀點:
1.獨立部門說 一些學者認為涉外經濟類法律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并稱之為涉外經濟法。例如林毓輝主編的《新編涉外經濟法律與實務》一書序言中說:“涉外經濟法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如同其他法律部門一樣,它以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為自己存在的客觀依據,并以此作為自己調整的對象,這種社會關系,就是涉外經濟關系”[1](P.1)。目前,許多高校開設了涉外經濟法這門課程。
2.國際經濟法組成部門說 國際經濟法學者,通常不承認涉外經濟法律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把它看成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姚梅鎮教授較早對國際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他所主編的《國際經濟法概論》(1989年版)在論述國際經濟法的范圍時,明確把“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內法規范——涉外經濟法”作為國際經濟法的淵源[2](p.28)。筆者也曾采取這種觀點,把涉外經濟法律看成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
3.國內經濟法組成部分說 國內經濟法學著作,多把涉外經濟法律視為國內經濟法的組成部分,有些還明確論述了涉外經濟關系與我國經濟法之間的關系。例如徐杰主編的《經濟法概論》把涉外經濟關系作為我國經濟法調整的四大領域之一[3](p.11);肖平主編的《中國經濟法》把涉外經濟關系作為我國經濟法調整的五大領域之一[4](p.14);費宗yī@①主編的《中國經濟法》也設專章介紹外商投資企業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5](第5、16章)。
4.國際私法組成部分說 我國的私法著作通常包含涉外經濟法律的內容,例如姚壯、任繼圣所著的《國際私法基礎》把涉外經濟立法稱為國際私法的專用實體規范[6](pp.3~8)。余先予的《簡明國際私法》也認為國際私法的淵源包括國內立法中的實體規范,并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作為典型例證[7](pp.6~8)。法學教材編輯部組編的《國際私法》也設專門章節介紹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8]。1997年韓德培主編的《國際私法新論》在介紹國際私法的范圍時說:“國際私法……還包括國家直接適用于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而從該書內容看,“國家直接適用于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包括涉外經濟法律[9](p.9)。
5.國際商法組成部分(或補充)說 有的學者把涉外經濟立法作為國際商法的內容(或者補充),例如馮大同主編的《國際商法》(新編本)對國際商法的定義為:“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10](p.1),在該定義下,涉外經濟立法被涵蓋。該書在介紹國際商法的淵源時,把涉外經濟立法作為國際商法的補充[10](p.5),并在各章節進行了廣泛的介紹。
6.民法組成部分說 我國有些民法著作把某些涉外經濟法律納入民法的范圍,例如王作堂等著的《民法教程》(北京大學試用教材)明確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列為民事立法[11](p.26)。
二、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混亂的原因
在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與學科劃分問題上,我國學者之所以意見不一,出現混亂,主要有以下原因:
1.立法環節對法律體系的規劃性不強 立法環節對法律體系的規劃性如何是法律部門和學科劃分是否清晰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有很大進展,法制日趨完備,但我國原是一個缺乏法制傳統的國家,在法制建設的許多方面缺乏經驗,立法中對法律體系的規劃難免有不足之處,“公益”與“私權”界限不清就是其中問題之一。這就造成國家公法過多干預私權行為,許多單行法規中既有民商性規范又有行政性規范,從而使我國民商法的內容有別于西方民商法,我國行政法的內容也有別于西方行政法,我國經濟法的內容更大別于西方的經濟法,這種立法特點勢必導致部門法與學科界限爭議。我國在立法環節上沒有很好地注意分清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界限,這是造成學者之間在法律部門與學科劃分上互相矛盾的客觀基礎。
2.對如何處理法律關系的多重性缺乏研究 在法律部門與學科劃分上,我國學界一般是以調整某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之總和構成一個部門法的原則來界定部門法的范圍,然后根據這樣界定的部門法范圍來確定學科范圍。當一些社會關系具有多重屬性時,例如合同關系,既可稱為民事關系,也可稱為商事關系,又可稱為經濟關系,以上述原則界定法律部門和學科的范圍勢必產生混亂,造成各部門法調整對象和學科內容重疊。涉外經濟關系正是多重屬性社會關系的典型。對具有多重社會關系屬性的法律,其部門與學科的歸屬應如何確定?各部門法和學科之間如何相互照應,恰當銜接?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況下,不免出現各種不同意見。
3.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尚待明確 在部門法與學科劃分上,關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各國學者通常把國際法作為一個特殊的法律領域而與國內法并列。但國際法本身是否構成一個法律部門或者僅僅是一個學科?國際法是否也應該象國內法那樣分成一些部門法?可否打破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界限來劃分部門法?這些問題在國內學術界頗有爭議,從而也影響到部門和學科劃分上的歧異。
4.對部門法、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混淆不清 部門法、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不明確,也是造成我國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歸屬和學科劃分混亂的重要原因。我們發現,當學者出于研究或教學的需要把某些法律淵源攏于一書時,往往宣稱這些法律淵源構成一個部門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部門法、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部門法構成一個學科和一門課程的基礎,但部門法是依法律體系的特點而劃分,是一個實務性概念,它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工具便于掌握和運用,在具體的立法
和司法實踐中具有直接意義;學科依某一研究領域的綜合特點(如內容、研究方法)而定,學科是一個學術性概念,在法律實務中沒有直接意義;課程的設置則依教學需要,以方便學生掌握知識為原則。因此,部門法、學科、課程三者之間的范圍有可能不一致,有些學科會打破部門法體系,并有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等分類;有些課程則只講授某一部門法的部分內容,例如商標法、房地產法等課程就是如此。
三、我國涉外經濟法律應當屬于國內經濟法
我們認為,我國涉外經濟法律應當屬于國內經濟法,不應劃入其他法律部門和學科,現將緣由說明如下:
1.涉外經濟法律不應成為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
涉外經濟法律不應成為國際經濟法的組成部分,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國際法與國內法界限不可混淆
一般國際經濟法學的著作都承認涉外經濟法律屬于國內法,而國際經濟法屬于國際法,這在國家學科分類上已有明論。如果將本來屬于國內法的涉外經濟法律納入國際經濟法,就成了用國際法包含國內法,勢必混淆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界限,并使人們誤以為國內法也可以具有類似國際法的效力。正由于混淆了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界限,有的國際經濟法學者做出錯誤論斷,提出國內法的域外效力乃是大勢所趨,這豈不等于肯定某些國家賦予國內法域外效力是正確的,而我國反對國內法的域外效力反而錯了。這種觀點顯然是很有害的。
第二,主張涉外經濟法律是國際經濟法組成部分的理由難以成立
到目前為止,國際經濟法學著作中,主張涉外經濟法律為國際經濟法組成部分的理由,主要是說國際經濟關系錯綜復雜,對其調整需要國際法規范與國內法規范互相配合。這一論據本是事實,但卻不能證明國際經濟法可以涵蓋涉外經濟法律,因為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同部門法之間互相配合乃是常有的事,豈可因此否定部門法之間的界限?如果因為互相配合就可以用國際經濟法去涵蓋涉外經濟法律,那么,反過來用涉外經濟法這樣的概念去涵蓋國際法的內容又何嘗不可呢?實際上已經有這樣的涉外經濟法著作出現了。
第三,國際經濟法不涵蓋涉外經濟法律不等于割斷二者的聯系。
國際經濟法不涵蓋涉外經濟法律,是從劃清部門法與學科界限的角度而言的,從學問相通的觀點看,某一學科的學者往往要對相鄰學科的事物進行研究,這是中外的通例。學科的范圍和該學科學者的研究范圍不是同一回事。在實踐中,國際經濟法與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是互相配合、協調運作的,研究國際經濟法離不開對各國相關經濟法的涉獵。不涵蓋并不意味著不能研究,只是國際經濟法學者的主攻方向應該落在本學科范圍之內。
2.涉外經濟法律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有的學者把涉外經濟法律視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多數國家并不存在涉外經濟法這樣一個法律部門,我國存在一定數量的涉外經濟法律,并與國內一般法律制度分離,這是我國改革開放處于低級階段和法制不健全的反映。例如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吸引外資,我國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該法只有十五條,內容簡略,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許多不足,但它是在我國沒有公司法的情況下出臺的,其實際價值主要是彌補了公司法的空缺。如果在1979年之前我國就存在一部成熟的公司法以及相關的法律,就沒有必要制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了。其他涉外經濟法律出臺的因由,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大同小異。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發展,涉外經濟法律與國內一般法律制度融合是必然趨勢。涉外經濟法律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沒有前途的。
3.涉外經濟法律不是國際私法的組成部分
根據國際上通行的觀點,國際私法是指解決國家之間法律適用的沖突規范,屬于程序法。而涉外經濟法律屬于實體法。如果不顧及國際通行的觀點而人為地擴大國際私法的范圍,并把涉外經濟法律納入國際私法,從學術和實踐上看都是不可取的,筆者曾在《論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的關系》[13]一文中詳述此意,茲不贅言。
4.涉外經濟法律不是國際商法的組成部分
用國際商法涵蓋涉外經濟法律也是不恰當的。我國的法律學科分類并沒有列出國際商法,按照我國的法學分科體系,所謂國際商法實屬于國際經濟法的范圍。依此論來,用國際商法涵蓋涉外經濟法律,就如同用國際經濟法涵蓋涉外經濟法律一樣,這是不恰當的。
5.涉外經濟法律也不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經濟法與民法之間界限何在,并無定論。我國的涉外經濟法律,主要有兩種類型的規范,即行政管理性質的規范和商事性質的規范。前者當然不屬于民法,問題是后者歸屬民法是否恰當?筆者認為不妥。因為我國立法的總體特點雖屬大陸法系,但我國立法并沒有完全照搬大陸法系的模式,大陸法系多把商法與民法并稱民商法,商法作為民事特別法,在商法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優先適用商法規范,在商法沒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適用民法的一般規定。在民商合一的情況下,商事規范似可被歸入民法[14](p.45)。民法屬于“私權”性質的法律。但從“私權”與“公益”分立的民法觀念來看,我國涉外經濟法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商事規范,而是更多地體現國家利益原則。因此,把商事性質的涉外經濟法律納入民法也是不妥當的。
6.涉外經濟法律屬于國內經濟法
綜上所述,本文的結論已經不言而喻,涉外經濟法律應歸屬國內經濟法。關于涉外經濟法律在國內經濟法中的地位,筆者在此略加贅言。一個國家用何種法律淵源調整涉外經濟關系,可有兩種方式:一是依國際私法的沖突規范指引,直接用一般性經濟立法調整涉外經濟關系,而不為之另行立法,被稱為內外合一模式,這是國際實踐的通例,也符合國際法上的國民待遇原則;二是制定單行的涉外經濟法律,排除一般性經濟立法在涉外案件中的適用,被稱為內外分立模式,這種作法不符合國際實踐的通例,只是在個別國家和特殊情況下的產物。用單行的涉外經濟立法調整涉外經濟關系,通常意味著對外商的差別待遇,除非這種差別待遇是超國民待遇,否則,就很容易被認為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不利于國際經濟合作的發展;而超國民待遇又對民族工業不利。由此可見,內外分立模式弊病多,不如內外合一模式,拋棄內外分立模式應是我國經濟法發展的大趨勢。
【參考文獻】
[1]林毓輝.新編涉外經濟法律與實務[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
[2]姚梅鎮.國際經濟法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3]徐杰.經濟法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4]肖平.中國經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5]費宗yī@①.中國經濟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0.
[6]姚壯,任繼圣.國際私法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7]余先予.簡明國際私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6.
[8]韓德培.國際私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
[9]韓德培.國際私法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10]馮大同.國際商法(新編本)[M].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1.
[11]王
作堂.民法教程(北京大學試用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12]劉歧山.民法問題新探[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3]高爾森,程寶庫.論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的關系[J].天津:國際經貿研究,1997,(1)
[14]史尚寬.民法總論[M].臺北:正大印書館,1981.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礻右加韋
【論涉外經濟法律的部門與學科劃分】相關文章:
論經濟法的本質——從“法律部門劃分”談起08-05
論中央與地方稅權的合理劃分08-07
論保證保險的法律特征08-12
論國債風險的法律控制08-07
論保證保險的法律特征08-15
論保證保險的法律特征08-15
政府間收支劃分的法律依據08-07
論經濟法律責任08-05
法律文化論/解國臣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