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PK“西醫”
最近,我又重拾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書名來理解: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撿起,喻指重拾往事,舊事重提。我重拾這本書,發現對里面的許多篇章,又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是不是也算與“朝花夕拾”應景了。
讀《父親的病》,以前我只是覺得魯迅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不治身亡,挺可憐的,從不曾思考他為何不惜筆墨,去描寫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以前我只是覺得這些“名醫”開的藥方特別,更神奇的是那稀奇古怪的藥引,什么“敗鼓皮丸”“原配蟋蟀一對”“平地木十株”……從不曾思考魯迅的父親是被這些庸醫耽誤了病情而死;以前只是覺得魯迅因為父親的死,而自責,從不曾思考在魯迅的眼中,這些所謂的“神醫”,他們都是“庸醫”,中醫是落后的,愚昧的,甚至帶有迷信色彩的,西醫代表了更科學更先進。他諷刺兩位“名醫”各種可笑的行為,他諷刺他們 “出診費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一次次的加碼,高昂的價格,卻是故弄玄虛、草菅人命,他諷刺他們在察覺到病人時日不多時,還在叫嚷著“醫能醫病,不能醫命”來推卸責任。他諷刺“那個名醫”實名“姚芝仙”,但他的醫術卻與他的名字完全不符,而陳蓮河先生則為“何廉臣”,更是顛倒是非,胡亂用藥。魯迅帶著父親死去的悲傷與立志學醫的決心,年少的魯迅前往日本留學。發誓要用西醫改變中國醫學的落后。這才有了后面的《藤野先生》。
我突發奇想:“中醫”PK“西醫”會是一種什么結果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頭疼腦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像我,咳嗽,喝“肺力咳”;發燒,吃“美林”;如果有病毒感染,白細胞特別高,那就得上醫院打點滴。不過,今年春天的時候,我得了流感,吃了各種藥,治了一個月,還在咳嗽。后來,媽媽聽了一個朋友的推薦,帶我去看中醫,那個中醫師為我刮痧,推拿,一天大好,三天痊愈。不止如此,因為我脾虛,醫生又給我開了一劑食補藥方,來調理。食材雖不珍貴,都是平常的山藥,小米。但卻十分有效。半年過去,我的脾胃有了極大的改善。原本瘦小的身子也變得強壯了許多。這不禁讓我想到,神醫華佗、扁鵲,上古時期的軒轅歧伯,他們的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當然,這些肯定不會是魯迅筆下的“神醫”,也不會是“學藝不精半吊子的中醫大夫”,更不會是“打著中醫旗號賣些反正吃不死人的藥的騙子”。
其實,中醫和西醫,只是兩種從不同的角度去治療病癥,他們各有千秋,西醫著眼微觀,注重當下,腿痛醫腿,手痛醫手,但是,“是藥三分毒”,西藥的副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時,西醫也不是萬能的,俗話說“治標不治本”,而且目前還有很多絕癥西醫無法治療。而中醫治病求本,著眼全局,整體論治。在治病救人這件事上,要根據病人的情況,對癥下藥,有當下,有將來,中西醫結合。因而,如果問我“中醫”PK“西醫”如何?我的回答是:中西醫沒有好壞,沒有誰更勝一籌,或更先進科學,若要有的話,醫生的水平有好壞,有更勝一籌,更先進科學。它們都是經過時間歷史驗證的醫學,都是優秀的。
假如時間可以倒流,我把“‘中醫’PK‘西醫’如何”這個問題拋給魯迅先生,相信像戰士一樣的魯迅先生批判的,是“庸醫”,是“愚昧落后”。他以為學醫能夠拯救中國所以去日本學醫。后來,他又棄醫從文,是因為他又認識到只有從精神上喚醒中國人才能真正地拯救中國。那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中醫”PK“西醫”】相關文章:
中醫和西醫:考中醫還是西醫08-13
中醫綜合和西醫綜合復習方法對比08-20
急救PK救窮08-20
驕傲PK自卑08-15
實用的課堂PK激情的課堂08-23
鉛筆PK彩色筆08-20
超級鬼臉大PK作文08-13
西醫學論文08-05
糖果PK戰_小學想象作文05-03
“為誰教”PK“怎么教”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