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心澄明,遠方自現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心若找到了棲息地,便找了自己的詩與遠方。
——題記
對于經典改編,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對經典的再加工,理應支持;有人卻認為這是誤導與褻瀆經典。對于這種現家,我認為應用心去徹底感悟名作,在此之后進行改編,便會成就詩和遠方。
首先,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其原因便是人們沒有一顆澄明的內心。當今社會就像一臺巨大的生產機器,生產出了微博、游戲……人們終日捧一臺手機,沉溺于此,內心被外界的繁雜所蒙蔽,精神日益空虛。所以當人們捧起經典之時,就再也無法洞悉經典之中的精髓,從而出現魔改,褻瀆經典之事。
所以,有學者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有悲劇卻無悲劇感,有危機卻無危機感的社會”。從對經典的魔改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就像一顆口香糖,嚼嚼便吐掉,到頭來只剩一片空虛。為了能夠再次深入經典,成就一顆澄明的內心,我們要將內省與外觀結合起來。一味地向內看容易陷入自我苦思冥想的境地。如老子所言“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不是想入非非,也是建立于周遭世相的基礎上。而熱衷于向外看,則容易眼迷五色,耳惑五音,從而不能認識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
榮格說,“人的視角有兩種功能,一是向外看,無限寬廣地拓寬視野;一是向內看,無限深刻地反思自己。”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其思想的運行便是內省與外觀的交織并行。
我們在改編經典就是在運行我們的思想。首先要向外看,飽讀各類經典,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積累沉淀豐厚的文學修養也能為改編提供基礎,不至于淪為魔改。其次,我們要向內看,針對要改編的書籍,不斷在內心問“為什么”,就能深刻了解書籍,改編之時,所謂的詩和遠方不就自然而然地來了嗎?
統一內省和外觀,找到內心的棲息地,在改編經典之時,必將妙筆生花,行以致遠,走向詩意!
【內心澄明,遠方自現】相關文章: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08-05
發 現 與 表 現08-16
發 現 與 表 現 ——美術校園寫生課08-16
步如澄明之徑 ————法律推理在司法審判的應用及研究08-12
曇花一現08-16
遠方有你:遠方08-09
內心的堅守作文04-26
觸動內心的句子08-24
內心溫暖的句子08-24
內心壓抑的的句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