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誠信征文獲獎作品】誠信
【誠信征文獲獎作品】誠信
歷史與文博學院誠信征文 一等獎作品
15級歷史二班 蘇詩幻
誠信
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智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孔子云:言必誠信,行必中正。
千百年來,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至今,世人提倡誠信為人,誠信處事。以誠待人,方得人人敬之;以信服人,方得人人夸之。無論是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甚至于國家之間,都需要誠信,無誠信者則無立足之地。正所謂“人無誠信則不立,家無誠信則不和,業無誠信則不興,國無誠信則不盛。”
誠信似山,沉穩肅靜
商鞅建木立信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年前的商鞅為了讓秦國的變法有效的執行下去,在城墻南門立了一根木頭,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沒有人相信這個似乎不太正常的大老爺,畢竟那根木頭有點力氣的人都可以抱的動,這十金似乎來的太容易,或許其中又有什么陰謀呢,畢竟“釣魚執法”在你頭上胡亂按罪名是這幫官老爺最擅長的把戲,眾人圍著木頭嬉笑調侃,卻無一人去動那一根木頭,這時一個壯漢上前輕松搬起了那根木頭向北門走去,眾人哄笑一片,甚至有人說:“瞧著吧,這家伙要倒大霉了,官家的錢有那么好掙嗎?”當眾人隨著這個壯漢到達北門時,有人哄笑,有人嘆息……此時商鞅卻如約拿出那十金,鄭重的交予那個壯漢之手,所有的人都安靜了,他們明白了這個人是認真的,他們也明白了這次秦國的變法也是認真的,他們更明白了“于子孫千秋萬代,每一家窗臺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不是一句空話……
誠信似河,執著向前
“亦存抱柱心,洪波耐今古。莫從橋下過,恐憶少年侶。”這是《莊子》中一個凄美哀婉的愛情故事--尾生抱柱。當洪水來襲之時,尾生在想什么呢,他在想那個美麗的姑娘為何遲遲不來赴約?也許是被家人絆住了腳,無法出門?也許是在匆匆趕來的路上?也許,也許她根本忘了這個約定……我們從莊周的只言片語中無法得知尾生的心情,但我們卻知道‘梁柱’從此成了守信的標志,尾生和《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一樣執拗的守著也許別人早已忘記的諾言,至死方休。有人嘲笑他們偏執,卻沒有人想過是不是我們太過圓滑,人人都帶著面具,行走在這紅塵浮世,互相客套寒暄,說著半真半假的話,揣摩著別人有幾分真情幾分假意,我們驕傲的稱之為長大,原來長大就是互相不再信任,那這杯長大的酒是否有些太過苦澀了。
誠信似光,照亮人心
秦朝末年,政治黑暗,沉重的官役,徭役,連年的戰亂,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在這亂世兇年里,似乎沒有什么是可信的,禮樂崩壞,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搖搖欲墜,可有一個人的話卻擲地有聲,這個人就是楚國人季布。在項羽戰敗之際,劉邦拿出千兩黃金懸賞季布的人頭,在這果腹都成問題的亂世里,一千兩黃金該是多大的誘惑啊,可這一次沒有人說話,他們都無聲而默契的選擇默默保護季布,即使最后可能人頭落地,也沒有人動搖。不為其他,只為“季布一諾,勝過黃金千兩”,曾經季布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那么,這一刻,季布,就由我們來兌現諾言了,也許我們識字不多,也許我們根本不知誠信如何書寫,可我們卻用行動莫言無聲的踐行著你曾經教會我們的“誠信”。
商鞅用十金書寫了一個國家的誠信,尾生用生命昭示了一個人的誠信,季布用行動教會了一群人誠信……,誠信是一輪赤金明耀的圓月,惟有與高處的皎潔對視,才能沉淀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度;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本來還搖擺不定的生命天枰立即穩穩的傾向一端;誠信是高山之巔的水,能夠洗盡浮華,洗盡虛詐,留下啟悟心靈的妙諦。
“神莫神,于至誠”。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唯有誠信才是叩響心靈的鑰匙。有了誠信,才會虛心,才肯丟下自己去理解別人,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去接納別人。有了誠信,我們的心胸就會像大海一樣博大而包容。有了誠信,當我們在高大的猜疑柵欄面前徘徊時,才會“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誠信征文獲獎作品誠信】相關文章:
爭做誠信征文11-23
資助與誠信的征文11-24
誠信助學征文11-21
誠信資助征文11-22
資助誠信征文11-23
誠信主題征文06-27
誠信感恩征文06-05
講誠信征文05-29
誠信感恩資助征文12-03
誠信在我身邊征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