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秘書史教學改革探索
中國秘書史教學改革探索作者/ 李英
一、問題的提出:教學計劃中中國秘書史課程去與留的爭論
在文秘專業教學實踐中,中國秘書史課程無論教與學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在設計文秘專業教學計劃表時,中國秘書史是否開設總是備受教師們爭論。堅持者認為中國秘書史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反對者認為文秘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中國秘書史是知識性課程,還不是有關現實的知識,完全沒有必要開設。爭論的結果是,中國秘書史課程或者棄而不開,或者只是作為選修課開設。
這是教師對中國秘書史的態度。學生的情況更不容樂觀。作為選修課時,經常出現中國秘書史因選課人少而開不成課的場面。問其原因,學生們認為研究歷史、梳理久遠的歷史資料那是學究們的事情,不是現實社會所需要的。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秘書史課程是否保留?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中國秘書史的作用談起。
二、端正認識:從造就“完整的人”角度出發,中國秘書史與文秘專業其他課程比較,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
在秘書人才的教育培養中,秘書工作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教學的核心所在,操作技能型課程很自然得到師生的高度重視。然而工作技能絕不等同于工作能力,秘書人員不僅要諳熟各類公文的寫作以及現代辦公設備的應用,而且要具有待人處事的智慧和謀略。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全面完整的人,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人格、志向、情操、性格特征等職業素養。文秘專業教育應當關心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以及長遠發展。歷史經驗表明:秘書的所有事跡都是以其豐富的心靈世界和精神歷程為出發點的。綜觀秘書專業教學計劃,絕大部分是秘書技能知識課程,直接涉及秘書職業精神的僅有秘書學概論和中國秘書史。而秘書學概論課程由于任務重、內容多、時間少,是很難就上述問題展開論述的。
眾所周知,秘書工作帶有一定的機密性質,這使得現實秘書職場中的許多敏感問題難以真實地呈現給學生。至于短暫的校外實習,學生普遍反映只能接觸到辦公室非常表面簡單的工作,根本無法涉及核心內容。
那么文秘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該怎樣培養呢?孔子有句話可以給我們啟示: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即要從古人留下的精神寶庫里獲取知識財富。對于文秘學生而言,既然從現實中獲取秘書職場知識途徑不暢,那么從文獻中學習就顯得尤為必要。中國秘書史在這方面恰恰具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我國是秘書工作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四千多年的漫漫歷史長河,積累了豐富的文秘知識和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座蘊藏豐厚的寶庫。歷代具有杰出才干、優秀品質的秘書人物無疑可以成為文秘學生的職業典范。探究歷代秘書的處世觀、生死觀、價值觀、性格、能力等精神狀態,對于塑造學生的職業品格、樹立職業榜樣具有積極的意義。而通過研究歷朝秘書工作制度則可以為現實的秘書工作帶來啟發。
三、正視現實:中國秘書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既然中國秘書史課程具有如此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為何實際開課情況不容樂觀呢?作為教學人員,首先要自我反省課程教學中的不足,其中教學內容脫離學生需求無疑是一個關鍵問題。
中國秘書史課程過于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理論化,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和能力脫節。教學過程中往往將精力用于學習我國歷代秘書機構的設置、職能、作用、地位及演進過程,學習歷代秘書人員的名謂、來源、選用、素質及傳統,以及歷代秘書工作的基本制度,學生不勝其煩。
這樣的內容對于中國秘書史研究者來說自然是應當知曉的常識,但對于文秘專業學生缺乏吸引力。原因有二:
一是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更關心的現實問題是,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將來實際工作中需要什么技能。而用人單位,絕大多數是企業——這是絕大多數文秘學生的職場——需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至于學生是否背得出我國歷代秘書機構的設置、職能、作用、地位及演進過程,歷代秘書人員的名謂、來源、選用、素質及傳統,歷代秘書工作的基本制度,又有多少企業將其作為評價標準之一呢?
二是我國古代秘書工作歷史漫長,加之朝代更迭頻繁,秘書人員的稱呼、職責以及選拔考核標準不斷變化,秘書機構的名稱前后不一,秘書工作的內容和制度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知識點多,變化頻繁且線索錯綜復雜,要想學習、掌握這些內容,理清我國古代秘書工作產生、發展、變化、完善的脈絡,文秘學生學習任務相當艱巨。 “無用”加上“難學”兩重思想,使學生對本門課程產生厭煩心理。
四、解決思路:大力改革中國秘書史教學
要想改革中國秘書史尷尬的教學現狀,就應當以學生的現實需求和長遠職業發展為導向,在正確定位課程的基礎上,大力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中國秘書史在培養學生職業心理和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教學目標上,中國秘書史要與秘書專業教學目標保持一致
中國秘書史教學是整個秘書專業教學內容之一,教學目標應當與專業整體目標保持一致,即培養在實際工作中從事實務的應用型人才。
中國秘書史的教學不能遵循學科式教育的思路,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過于強調知識結構的完整,而應當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將知識學習與職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中國秘書史的課堂應當成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平臺,在培養和完善學生角色認同意識、專業心理素質和綜合職業素養,提高辨識問題、把握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將中國秘書史的學習變成對歷史知識的簡單記憶。
(二)在教學內容上,根據學生職業需求和教學實際重新規劃
從學生就業實際來看,大多數文秘學生畢業后到中小型企業及民營企業從事實際工作,從事理論研究的極少。而文秘專業的中國秘書史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設。嚴峻的就業預期使大多數高年級學生越來越關注就業單位到底需要什么。對這些準畢業生而言,能直接影響畢業后工作狀況的課程才有學習的動力,與現實關聯不大而學術研究氛圍濃郁的課程普遍比較厭煩。
從教學用時看,中國秘書史的課時一般為32個課時,要在這么少的教學時間里將上下五千年的秘書歷史梳理出來絕非易事,極易流于流水賬式的泛泛而談。
中國秘書史的教學內容應當有所側重,關于秘書工作產生、發展、變化、完善的脈絡性知識可以由學生自學,而將有限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于集中突破幾個知識點,結合學生成長實際深入挖掘某個歷史專題的學習價值,使前人的實踐真正轉化成學生們可以借鑒的知識寶庫。
(三)在教學觀念上,破除教師僅僅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觀念 從學習習慣來看,大學生們普遍能嫻熟地通過網絡和手機快速獲得社會上新鮮的信息,中國秘書史知識大多數是資料性知識,古老久遠的歷史知識對他們的確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停留在介紹秘書歷史知識的層次上只會招致學生厭學。實際上,與其要求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成為學習上規規矩矩被動的接受者,不如開放課堂,使他們成為知識積極的探索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獲取網絡資料能力極強的特點,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資料,而教師則應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從而使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傳遞轉變為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在教學手段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多種手法引入中國秘書史的教學中。
1.設置學習小組。由有興趣的學生自愿組臺成學習小組,圍繞上課內容收集、整理資料,集體討論確定上課目標、重點、課堂組織方式,設計教學環節,制作、撰寫講課內容,并親自走上講臺為同學們講課。采用這種學習方法,盡管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古老的歷史知識以別樣的面貌出現在課堂上,但毋庸諱言,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觀點比較幼稚偏頗,論據不充分等。因此這個時候,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做好督促、指導工作,比如,課前反復與學生溝通,仔細審核學生的教學方案,與學生商討確定課堂教學方案,課后及時組織學生總結經驗教訓。
2,設置學習專題。‘根據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需求,設置自學專題和課堂講授專題。
比如,選取郭嘉、許攸、張廷玉等優秀秘書作為專題,了解他們的秘書功績,探討他們取得這些成績的個人、歷史、社會原因,將歷史人物與學生個人成長聯系起來,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借鑒。又比如,歷朝保密制度的學習十分枯燥,可以開設秘書保密典故專題,通過有趣的保密典故的學習,同學們既學習了保密的具體做法、形式,又避免了局限于講解歷朝保密制度所造成的蜻蜒點水式的泛泛而談。
3.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遠比傳統的黑板教學更受學生歡迎。多媒體能展示更豐富更形象的內容,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呈現出活潑多彩的風姿。
4.充分利用各種視頻資源。《百家講壇》《探索·發現》等媒體知名欄目中有許多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事件的精彩講解,其中許多內容與中國秘書史教學有關聯,秘書史教學不妨借用一下,以拓展學術視野。
要注意的是,藝術作品往往對歷史作了戲劇化處理,如果使用影視劇中的內容講解秘書歷史,則應當慎重。
我的教學實踐表明,上述方法綜合運用得當,會使中國秘書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
【中國秘書史教學改革探索】相關文章: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08-20
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索08-18
吉林省高校體育課教學改革探索08-19
淺析高職院校秘書實務課程教學改革08-26
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概論》教學改革探索08-18
中職精細化工專業的數學教學改革探索08-23
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嘗試與探索08-19
中國貨幣史課程學習心得體會08-23
探索的作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