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想不到的好材料
想不到的好材料文/齊英華
很多人認為,作文寫得好,材料很重要。到底什么樣的材料算是“好材料”?一定要別人沒用過的?一定要曲折離奇波瀾起伏的?其實不然。我的書桌上放著幾篇最近發表的學生習作。這些習作,雖然寫法上各有特點,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選取的習作材料都來自——
一、很微小的事。有一篇習作的要求是:寫一個熟悉的人,通過一件事突出人物的一種精神。面對這種要求,同學們都不知該如何選取敘事的角度。不少同學選的事很“大”, “大”得無法寫清楚、寫詳細。而這位同學卻寫了一件很微小的事:奶奶在微弱的燈光下,拼補“我”不小心撕破的五元錢紙幣的事。習作把奶奶補錢時的神態、動作、語言、經過等寫得很具體,使奶奶勤儉節約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二、極平常的事。另有一篇習作要求寫的是“印象深刻的事”。很多同學認為,既然要“深刻”,就要選取日常生活中少見、自己也不大熟悉的“偏材”。但這樣就很容易瞎編亂造,寫出沒有真情實感的“假作文”。而這位同學卻選了極為平常的材料:“我”撿起了丟掉的廢紙。習作寫道, “我”在做數學題時,把只寫了一兩行甚至幾個字的草稿紙撕下丟在地上。爸爸看見了,就講了過去爺爺怎樣在一張紙上先用鉛筆寫,接著用鋼筆寫,最后用毛筆寫的節約用紙的故事。“我”認識到了錯誤,把丟在地上的一頁頁“廢紙”撿了起來。習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被忽視的事。《記一次難忘的教訓》這樣的題目,大多數同學都覺得棘手,往往勉強寫了一件難忘的事,卻寫不好教訓是什么。而有位同學選了一件發生在課堂上的事:一次在早讀課時,每個同學都準備背古詩,而“我”卻在看故事書。同桌提醒“我”,“我”卻憑“全班有50多個人不一定就會提問到我”的僥幸心理,無動于衷。結果老師真的提問了“我”,使平時在課堂上對答如流的 “我”出了洋相。文章從而得出了不能心存僥幸、要腳踏實地的深刻教訓。這個事例既具體又貼切,但又很容易因為太常見了而被同學們忽視。
同學們在積累材料的時候,要學會認真觀察,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啟示,這樣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想不到的好材料】相關文章:
好家風好家訓事跡材料02-23
好鄰里事跡材料01-09
好媳婦事跡材料01-02
好兒媳事跡材料01-05
好家長事跡材料01-05
好媳婦事跡材料08-24
好軍嫂事跡材料08-24
好女婿事跡材料08-25
好鄰居事跡材料08-25
好婆婆事跡材料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