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怪現象之吊瓶進班級
高考怪現象之吊瓶進班級
【事件回放】
近日,微博上一組高三學生集體打著吊瓶備戰高考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燈火通明的教室里,學生埋頭苦讀,教室里拉著鐵絲掛了20多個吊瓶,此情此景令人震撼。照片中的湖北孝感一中高三班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刻苦的“吊瓶班”。
【校方回應】
“網上吊瓶班的圖片,確實是我們學校的。”昨天上午,孝感市一中監察室主任高平強坦承。他解釋說,打吊瓶不是在輸液,而是在打氨基酸。上個月,部分學生和學生家長要求學校給學生打氨基酸,以增強體質、補充能量。他說,起初學校沒有同意,但后來發現,學生外出打一瓶氨基酸要半天時間,耽誤課程。校方這才同意在學校里打,但前提必須是學生和家長自愿;學校還規定,注射一瓶500毫升的氨基酸,學生只出10元,超出部分由學校承擔。目前,市面上注射一瓶500毫升的氨基酸,一般要四五十元。所以,學校是在貼錢。后來,來醫務室打氨基酸的學生越來越多,醫務室的空間有限,所以改到教室里吊,每個班打的時候都有醫生值班。高平強說,高三年級20個畢業班都有學生打氨基酸,一個50-60人的班,打的學生近一半。
【專家觀點】
“一個班竟有20多個孩子選擇靜脈注射氨基酸,簡直愚昧!”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左學志直言不諱, “且不說氨基酸根本就沒有補充能量的功效,光是靜脈注射,就可能帶來各種不良反應!”
左學志介紹,氨基酸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但“氨基酸注射液”是處方藥物,主要用于營養嚴重不良的患者,對維持危重病人的營養、搶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即使對重病患者,醫生也要先詳細檢查,確定其適應癥且符合注射指征之后,才能開出藥方。但對于身體健康的人,隨意注射氨基酸,可能造成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加重肝臟、腎臟負擔,絕對有害無益。此外,靜脈注射本身也有風險。左學志稱,靜脈注射將藥液直接輸入靜脈,很多患者會出現發冷、寒戰、發熱,甚至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夏季本是輸液反應的高發期,“孩子一旦出現輸液反應,更得不償失”。
左學志建議,大考之前孩子的食譜不宜大變,保證營養的同時,多吃一些果蔬,再適當補充一點堅果類、深海魚等富含脂肪酸的食材,就能起到健腦功效。但堅果類食品一周大約吃50克左右即可,不宜多吃。如果家長確實認為孩子缺乏蛋白質等營養,不如多讓他吃一個煮雞蛋,喝一瓶牛奶。對孩子來說, “自然攝取營養,好好休息,保持運動,比什么‘靈丹妙藥’都強”。
【高考百態】
1.今年4月份,《沈陽晚報》報道,一名高三女生為了準備高考,選擇口服避孕藥來改變生理周期,但不幸的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她不僅無緣高考,還住進了醫院——經診斷,18歲的她竟患了乳腺癌!記者還了解到,在應屆高三女生中,服避孕藥備考者并非個例。
2.近年來經常有媒體報道,每到中考、高考前夕,像北京雍和官、五臺山文殊院這樣的景點都有大批學生和家長燒香拜佛,而且拜佛的講究也越來越細,拜哪個廟哪個菩薩能學業有成,送多少香火最靈驗居然都有門道。
3.高考期間,有網友在微博中寫道,自己所在的小區為了不讓蛙鳴聲打擾高考考生,竟毒死了池塘中的青蛙。盡管有多家媒體試圖向發博者求證均未果,但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相信,因為“恐懼”聲音的高考考生家長實在太多了。
【高考雷人標語】
1.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2.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3.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
4.不像角馬一樣落后,要像野狗一樣戰斗!
5.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無味!
【理解之聲】
不妨對“高考班集體打吊瓶”
多些理解
北方
“高考班集體打吊瓶”,而且還是在教室里一邊復習一邊打。事件的新奇性,加上對高考的普遍關注,致使網友質疑學校的做法,這并不足為奇。分析網友的質疑,不難發現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很重要,但“不能拼命,犧牲身體健康”。這一質疑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然而面對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面對高考決定人生的“大選”,學生拼命學習,并非學校單方面給的壓力,甚至不是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壓力,而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這個殘酷的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前,單方面指責學校逼學生學習,顯然有失公允。
二是能打吊瓶,何以不能“安排學生休息”?這其實也是一個相對多余的質疑。相信曾經經歷過中考、高考的人都知道,經過長期的學習之后,即將進入兩天左右的“戰斗期”,的確需要調節身心,適當休息。但畢竟現實決定留給學生的休息時間并不多,有時候即便是學校安排休息,學生自己也不會休息。況且,在大腦長期高效運轉與身體透支的情況下,的確需要氨基酸、葡萄糖之類的營養補充。那么在醫院打、在學校醫務室打、在家里打、在教室里打,又有什么區別呢?學校出于方便學生考慮,省去學生在教室與醫務室兩邊跑的麻煩,其管理與決定至少是人性化的,入微、體貼的。
三是學校給學生打吊瓶,是否有借機斂財的可能?這一點,相關報道和當事學生并沒有反映。但孝感一中相關負責人的解釋說明,學校只是在執行國家相關規定,是在將國家“每年給高考學生10元錢的氨基酸補貼”用在學生身上。
如果說,高考班學生集體在教室里打吊瓶一定說明或者折射什么,那唯一說明和折射的,無疑是應試教育體制下,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吃人”的殘酷性。在這種需要學生用全部身心和力量去拼搏的教育制度未改變前,何妨對學校安排學生集體打氨基酸的善意多些理解?
(選自2012年5月7日“齊魯網”,有刪節)
【點擊】
在當前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在主要靠高考取才的形式尚難撼動的情況下,學生的遭遇著實令人同情,但學校又何嘗不是受害者呢?不要一味地指責學校,對學校少一些口誅筆伐,多一些理解和同情吧。
【憂慮之聲】
該打“吊瓶”的是過度應試思維
袁新文
“凡是與考試有關的教育,我們都做得‘過度’了,如過分的考試評價、過重的課業負擔、家長過高的期望和過分的指責等;凡是與考試無關但與孩子未來發展相關的教育,我們都做得‘不及’,如身心健康、誠信品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成了‘做題教育’,成了‘目中無人’的教育。”一位小學校長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
的確,我們的社會對于應試教育下的功夫實在是太多了:一邊對應試教育口誅筆伐,一邊卻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一邊大談素質教育,一邊卻把考試分數、升學率作為評價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一些中小學校一邊強調全面發展,一邊卻用繁重的課業負擔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
這種過度重視考試與升學的教育觀念,反映了國人對教育的片面認識,流弊之廣,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深受其害。用油墨把指紋按在紙上,再掃描進電腦進行分析,就能解讀大腦密碼,測出孩子的先天智能和潛能。這是前不久在山西太原一些幼兒園盛行的所謂的“皮紋測智商”。聽起來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為什么會在幼兒園盛行?究其根源,其實是應試思維作祟,考試與升學的巨大壓力隨著年齡段不斷“下沉”,使許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育本應充滿人文情懷,但如果十幾年只忙活考試一件事,使教育變成“升學競賽”的代名詞,教育就會變成摧殘人的事。“考得你晝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閑拋;考得你不辨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來肩不能挑;考得你頭發白牙齒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駝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這命一條。”京劇《范進中舉》里這段唱詞,今天聽來依然能產生強烈共鳴。
“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改變教育現狀,革除教育積弊,才能少一些“吊瓶班”,少一些“范進式悲劇”。
(選自2012年5月7日“人民網”,有刪節)
【點擊】
集體打吊瓶復習鮮明地折射出了應試教育之弊。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生們都淪為了考試機器,不僅頭腦里被灌輸了各種標準答案,身體里也被注射了各種“氨基酸”,而他們卻只能選擇接受。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當高考給學生帶來過重壓力以及負面影響時,一些人不從教育的層面反思,反而給學生掛上“吊瓶”了事,這會不會增加更多的“范進式悲劇”?
【感悟】
古有“懸梁刺股”,今有“吊瓶趕考”,同是刻苦的寫照,但是今人打營養針趕考卻變了味道,殘酷的競爭扭曲了高考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初衷,給社會帶來形形色色的“無奈”。在分數決定命運的前提下,學子們、家長們、老師們明知應試教育存在弊端,但又無可奈何,為了孩子的前途和命運不得不去拼搏。不改革應試教育制度, “吊瓶班”這一另類風景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一言以蔽之,病的不是學生,而是我們的教育,教育本身最需要掛吊瓶,甚至動手術。 “錢學森之問”言猶在耳,祖國的未來“傷不起”。
【高考怪現象之吊瓶進班級】相關文章:
“偽生成”——課堂教學之怪現象08-15
身邊的怪現象作文07-27
班級高考標語12-27
高考班級標語02-09
B2B模式之怪現象:產品與市場的不均衡性08-05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08-16
高考班級勵志口號02-20
高考班級幽默標語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