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使人生幸福的學問
——梁小民教授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的講演
記得在上世紀60年代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讓哲學從哲學家的書齋和課堂中解放出來,成為群眾手中銳利的武器。那是一個階級斗爭的時代,用斗爭哲學去武裝群眾,可以讓群眾斗得更熱鬧,普及哲學服務于政治。如今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了,武裝群眾的應該是經濟學。這正是普及經濟學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經濟學是什么?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經濟學的普及程度還相當低。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是一場革命,需要有廣大民眾的參與和支持。當群眾對經濟學有所了解時,他們會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轉變觀念,而普及經濟學是有利于觀念轉變的。
網上有許多笑話都是嘲諷經濟學家的。有一則笑話說,經濟學的用處就是應付經濟學這門課的考試。在許多人看來,經濟學或者是經邦濟世的學問,太深奧;或者是經濟學家玩的游戲,與群眾無關。其實這些都是誤解。
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每個社會、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會遇到欲望與資源的矛盾,都必須作出選擇。一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既要工作又要休閑,把多少時間用于工作,多少用于休閑,這就是一個選擇。一個企業資源是有限的,生產什么產品與勞務,也是一個選擇。一個社會既要實現效率,又要實現公平,這還是一個選擇。當然,經濟學并不是為我們遇到的各種矛盾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告訴我們分析與解決矛盾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在《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干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餓死了。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其實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作出某種選擇必定要放棄另一些選擇。為了某種選擇而放棄的其他選擇稱為某種選擇的機會成本。例如,選擇上研究生就要放棄工作機會。如果大學畢業可以找到年薪3萬元的工作,上一年研究生的機會成本就是3萬元,因為作出上研究生這種選擇必須放棄工作的選擇。
人們作出選擇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目標,例如個人幸福的最大化、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實,最大化是所有動物的本能,是所有動物有意或無意的行為目的。仔細觀察動物的行為,野獸捕獵物,蜜蜂建蜂房,都符合最大化規范。那么,人比動物強在什么地方呢?動物追求最大化是憑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這種理性就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可以通過對增量的分析來找出實現總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利潤是總收益與總成本之差。通過分析總收益與總成本增量的變動可以找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正確方法。經濟學家把產量增加一個單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稱為邊際收益,成本增加稱為邊際成本。他們證明了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產量就能實現利潤最大化。這是對許多企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用這個原理去指導企業生產就可以少走彎路,少交學費。經濟學家分析增量的方法稱為邊際分析法,現在已經得到了廣泛運用。在追求最大化中采用這種分析來作出決策,會使決策更加理性和正確。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更理性更聰明的學問。了解經濟學能提高我們的分析與決策能力。
當人們談到最大化時往往有些誤解,例如,把人的目標定義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會的目標定義為GDP(國內生產總值)最大化。其實經濟學家所說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僅僅把人的目標作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數,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價,其結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標作為包括收入、社會地位、家庭生活、人際關系等在內的多元函數,追求這種多元函數均衡的最大化,人才會幸福。同樣,一個社會也不能把GDP作為唯一的目標。社會只有把GDP、社會公正、生態平衡等等作為目標,求得這些目標的平衡,即全面協調發展,才有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才是理想的社會。經濟學家認為,只有達到多種目標的均衡才能實現最大化。當我們理解了這一切時,才能理性地設計人生與社會的目標。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把經濟學稱為“使人生幸福的學問”。
一些企業家錯誤地認為,不學經濟學照樣能成功。應該說,企業家是天生的,不是學經濟學學出來的。在經濟發展之初,許多人盡管不懂經濟學,甚至沒有文化,但憑著他們對市場的敏感、膽識和勤奮成功了。然而在企業做大之后,還是這樣干下去,就難免會有失敗的危險。在改革開放之初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經濟學、違背經濟規律蠻干是一個重要原因,F代企業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經濟學修養。一個天才的企業家可能會有一時的輝煌,卻難得基業長青。天才企業家也必須學習,學習經濟學和其他知識,經濟學可以為天才企業家添翼。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學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經濟學從無到有,發展為今天的“顯學”,這說明經濟學是有用的。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經濟學的普及程度還相當低。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是一場革命,需要有廣大民眾的參與和支持。當群眾對經濟學有所了解時,他們會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轉變觀念,而普及經濟學是有利于觀念轉變的。
經濟學家該做什么?
經濟學正在成為“顯學”,經濟學家正在走紅,有的進入政府當官,有的進入企業發財。其實這并不是經濟學家的正路。經濟學家應該是學者,學者是做學問的,學問不是升官發財的工具。經濟學家的任務,一是從事研究工作,二是把經濟學知識普及給大眾。
經濟學被稱為“顯學”,說明社會對經濟學的重視,但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后果。這就是一些經濟學家以“經邦濟世者”自居,到處指手畫腳,大有“舍我其誰”的氣勢,其結果危害了他人與社會。所以,也有人把經濟學家稱為“亂世者”。
經濟學家“亂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把理論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不顧實際情況地照搬。在經濟學中,任何理論都是有前提條件的,也只有具備這種條件才適用。離開了這種前提條件,任何正確的理論都會產生不利的后果。一些經濟學家強調用市場方式來調控宏觀經濟,如用利率等手段來進行引導。這本來不錯,但市場引導的前提是市場機制完善,企業是獨立的決策主體。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市場引導基本是無效的。就我國而言,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國有企業控制著國計民生的關鍵部門。這些企業仍由政府控制,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國企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還不取決于利率,或者說對利率的變動不敏感。許多民營企業無法從銀行得到貸款或進入資本市場,利率的變動對它們的影響也有限。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資與利率關系更淡。在這種情況下,把利率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作用就極為有限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我國銀行曾七次降息,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并不大,前不久的提息對抑制經濟過熱作用也不明顯。在經濟手段作用有限的情況下,宏觀調控不得不用行政手段。用經濟手段來實現宏觀調控是我們的目標,但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這是國情決定的,西方那一套宏觀調控方法現在不一定也適用于我們。一味強調市場方式調控,經濟豈不失控?
其實,即使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經濟政策也并不完全是根據經濟理論(盡管是正確的理論)制訂的。政策制訂不僅要考慮經濟,還要考慮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有時這些因素甚至比經濟因素還重要。比較成本是公認的真理,由此得出的政策應該是自由貿易,但許多國家,甚至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仍然在實行某種貿易保護。這時起作用的不是經濟理論,而是政治需要。小布什總統對進口美國的鋼鐵提高稅率就是擔心得罪美國的鋼鐵從業者(包括股東、經理人員和工人),從而失去選票。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國家,拼命限制農產品進口,以至于國內農產品價格奇高,不是因為在經濟上有利,而是怕得罪農民,社會不安定。
經濟學家近年來還熱衷于為企業出謀劃策。把經濟學理論運用于企業實際是經濟學家的作用之一。但要做到這一點更不容易。企業千差萬別,一種理論不可能適用于所有企業。一些經濟學把某些成功企業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稱為“模式”,并向其他企業推廣。這樣的人大概十個有九個要失敗。比如,有些企業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而做大做強的,另一些企業則是由多元化向一元化而做大做強的。如果不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套用一個模式,哪有不敗之理?一些經濟學家理論懂得不少,但對企業實際并不熟悉,讓這些經濟學家去為企業咨詢出招,企業會深受其害。經濟學家只有深入企業才能為企業服務,可深入企業又談何容易啊!
當前,經濟學家正在走紅,有的進入政府當官,有的進入企業發財。其實這并不是經濟學家的正路。經濟學家應該是學者,學者是做學問的,學問不是升官發財的工具,而是知識的積累。我想,以做學問為目的的經濟學家有兩個任務,一是從事研究工作。經濟學家的任務主要不是改造世界,而是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就是要不斷深入對經濟規律的認識,并將之上升為理論。也許在書齋中從事這種研究工作的人并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有這種經濟學家。從短期來看,這些經濟學家也許沒用,但從長期看,他們推動了經濟學的進步,深化了我們對現實經濟世界的認識,他們是人類世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現在這樣的經濟學家的確是太少了。
經濟學家的另一個任務是把經濟學知識普及給大眾。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如美國的弗里德曼、貝克爾、諾斯、曼昆、克魯格曼等,不僅是經濟學大師,而且也是普及經濟學的高手。要把深奧的經濟學道理講給公眾,讓他們聽得懂、愿意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首先要有深厚的經濟學功底,其次還要有清新、生動、幽默的文風。普及經濟學不是在課堂上講課,而是讓公眾在輕松、活潑、有趣的閱讀中了解經濟學的真諦。
總之,我認為,只要給自己定位準確,經濟學家就是有用的。
如何學習經濟學?
經濟學就在你身邊。如果你僅僅只想了解經濟學道理,完全可以不需要數學工具。經濟學道理既可以用高深的數學工具進行表述,也可以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來表述。所以完全不用把經濟學神秘化。
許多人都很想學點經濟學,但一看到滿篇的數學方程式和圖形,腦袋就大了,實在讀不下去,也讀不懂。還有不少人認為,現代經濟學運用了數學,沒有數學功底就沒法學經濟學。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
現代經濟學的確運用了數學工具,有些還相當高深,但經濟學決不等于數學。經濟學是對人類社會經濟行為與經濟規律的認識,它來自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我們每個人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經濟學的道理。用一句話來說,經濟學就在你身邊。經濟學家用抽象的推理、圖形和數學工具來表述和論述經濟學道理是理論化本身的需要,也有助于使對世界的認識更深入、更準確。如果你立志做一個專業經濟學家,抽象思維的能力和數學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僅僅只想了解經濟學道理,完全可以不需要數學工具。經濟學道理既可以用高深的數學工具進行表述,也可以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來表述。所以完全不用把經濟學神秘化。
學習經濟學當然要了解一點基本概念與理論,因此,學習經濟學最好從系統地讀一本教科書開始。教科書是一門科學全面、系統的總結與概述,從讀教科書開始學一門科學是一條捷徑。經濟學的教科書非常多,一般讀者只要選一本就可以。我寫過《經濟學是什么》,這是一本最簡單的教科書。全書沒有一個數學公式,也沒有一張圖,全部用文字表述。全書雖然只有15萬字,但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當代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這本書的發行量在10萬冊以上。如果還想對經濟學有更多了解,可以讀美國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暢銷全球,寫得通俗、生動又有趣。
近年來,很多經濟學家在許多報刊上都開辟了專欄,用經濟學道理點評各種經濟事件,或大或小,或重要或不重要。許多專欄文風也清新、風趣,值得一讀。讀這些文章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的經濟學知識,而且可以學習如何運用經濟學來分析現實問題,這對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頗有幫助。
經濟學是一個大范圍,包括了不同的分支,在有了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后,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有重點地讀。從事企業管理的可以讀一點管理經濟學,關心國家大事的可以讀一點宏觀經濟學,有志于個人理財的可以讀一點金融學的書,從事國際貿易的可以讀一點國際經濟學等等。
當然,經濟學不僅要讀、要學,還要用。對大眾來說,學的目的并不是從事這個專業,因此學的重點還是要學會像經濟學一樣思維,即用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來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邊學、邊思、邊用,三者同時進行,你才會學得有趣,能學進去,并且學了以后有用。
從根本上說,學習經濟學和學習其他科學一樣,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也許在開始學習經濟學時,你并不會感到它有多少用,起碼不會立竿見影,學了就可以有效。但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逐漸提高自己整體素質的過程,有一天你一定會發現,自己分析問題的水平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強了。有了這種素質,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對人生也更充滿了希望,你人生的路會走得更好。這時,你會更深刻地理解蕭伯納的那句話:
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學問。
(這是梁小民教授2005年1月12日所作的演講)
講演者小傳
梁小民
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學經濟系經濟學碩士,199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北京商學院,現任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國務院特邀監察員、國家價格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從事當代西方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并致力于經濟學的普及推介工作。已出版專著、譯著、教科書50余種。代表性譯著有《經濟學原理》(曼昆著)等;代表性著作有《經濟學是什么》、《黑板上的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縱橫談》、《宏觀經濟學縱橫談》、《寓言中的經濟學》等。
s("content_relate");
【使人生幸福的學問】相關文章:
剪枝的學問08-16
《懷疑與學問》08-16
懷疑與學問08-15
《剪枝的學問》08-15
雞的學問08-24
人生的幸福作文02-24
追星的“學問”作文05-04
氣泡的學問作文08-19
《學問和智慧》...08-16
學農?學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