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黨政資料>申報材料>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

    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

    時間:2023-10-16 08:26:05 申報材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

    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1

      油茶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

    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

      規劃面積:10000畝

      實施年限:20xx年-20xx年

      建設單位:巴馬瑤族自治縣林業局

      申報單位:巴馬瑤族自治縣發改局、林業局

      第一章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

      1.1.1地理位置

      巴馬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巴馬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地處東徑106°51′18″-107°32′41″,北緯23°49′53″-24°23′26″之間。東與大化瑤族自治縣接壤,南與平果、田東、田陽相鄰,西和百色、凌云縣交界,北靠鳳山、東蘭兩縣。

      1.1.2地形地貌

      巴馬縣境內地貌千姿百態、山崗林立,素有萬崗之稱,屬云貴高原向桂中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為都陽山系余脈地段,全縣整個地形呈三面高中間低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中、低山地貌,海拔較高,一般在300-800米,北部及西南部為巖溶地貌,東南部為丘陵地貌,境內最高峰位于燕洞鄉云盤山,海拔為1216米,最低海拔為縣城所在地,海拔202米。

      1.1.3氣候條件

      巴馬縣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是夏熱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4℃,極端最低氣溫-3.3℃,最高氣溫38.4℃,年平均日照1553小時

      ,無霜期為338天。年均降水量為1557毫米,雨季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90%以上,年均蒸發量1459毫米,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相對濕度79%,氣候條件對植物的生長極為有利。

      1.1.4土壤條件

      境內成土母巖有砂頁巖、沙巖、石灰巖和輝綠巖。土壤類型有紅壤土、黃壤土、石灰巖土和沖積土四大類,9個亞類,14個土屬,25個土種。各土類所占的比例為紅壤土65%,石灰巖土29%,黃壤3%,沖積土3%。紅壤土主要分布在巴馬鎮、所略鄉、甲篆鄉、那社鄉、燕洞鄉、那桃鄉、百林鄉等鄉鎮,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養分含量中等,適宜種植油茶、松、杉、桉、板栗等用材林和經濟果木林;石灰巖土主要分布在東山鄉、西山鄉及所略鄉、燕洞鄉的石山村,土層由薄至中,質地粘重,養分含量較低,且多處坡度大,只宜種植喜樹種;黃壤土、沖積土分布面小,土層厚度從中到厚,養分含量中等偏低。

      1.1.5水文條件

      全縣河流屬珠江流域的紅水河水系和右江水系,境內大小河流共有133條,其中:盤陽河、靈歧河屬紅水河水系,百東河屬右江河水系,這些河流除灌溉農田外,還修建了車斗、金邊、盤中灘、所略、黃龍門等小型水電站。巴馬縣是巖灘電站的上游,蓄水量豐富,水運可與大化、天峨連通。

      1.1.6植被條件

      巴馬縣屬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混交植被區,植物資源豐富,但由于長期人為活動的影響,原生植被已不復存在,現有的天然林,多為經過反復開墾后的次生中齡林和灌木林,有的已演變成為灌叢、草坡。據調查,全縣樹種有54個科,420種,天然林植被主要有殼斗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樺木科、桑科、豆科、樟科、松科、木蘭科等。其中:珍貴樹種有望天樹、觀光木、金縷李,蜆木、黃木、蒜頭果等。人工植被有杉木、馬尾松、濕地松、香椿、苦楝及經濟果木林。灌木植被有桃金娘、野牡丹、鹽膚木、牛奶果、短翅黃杞等。草本植被有黃茅、五節芒、芒草、莠竹、鐵芒箕等。

      1.2社會經濟概況

      1.2.1行政管理與人員

      全縣共轄9個鄉1個鎮,2個國有林場,103個村民委,4個社區,1676個自然屯,1889個村民小組,人口25.14萬人。其中農村戶數46334戶,農業人口21.59萬人,農村勞動力10.16萬人。

      1.2.2農業生產

      全縣年產糧食6萬噸,平均畝產240kg,人均有糧238kg;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3萬畝,產油0.1萬畝,水果種植面積10.8萬畝(含板栗)總產量1.9萬噸,甘蔗種植面積6萬畝,總產量30萬噸。

      1.2.3林業生產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16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72.7%,全縣有林面積156.8萬畝,活立木蓄積15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9.54%(含灌木林)。在有林面積中,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公益林面積50萬畝,人工用材林56萬畝,經濟林50.8萬畝。在經濟林中,油茶林面積38萬畝,年產油茶籽2萬噸,產油5000噸。20xx年全縣林業總產值1102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3%。

      1.2.4社會經濟

      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69025萬元,財政收入121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66元,在油茶主產區的所略鄉,農民人均收入中有40%來源于油茶產業收入。

      1.3土地資源條件

      3.1各類土地面積

      全縣土地總面積297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16萬畝中,有林地156.8萬畝,占72.6%;灌木林地26萬畝,占9.25%;新造林地5萬畝,占2.3%;無林(宜林地)28.2萬畝。

      1.3.2森林資源條件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中,森林面積156.8萬畝,占林地面積的72.6%,活立木蓄積量151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9.54%(含灌木林)。在有林面積中,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公益林面積60成為,人工用材林面積56成為,經濟林面積50.8成為。全縣林分面積90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48萬畝,占林分面積的53.3%;防護林面積38.5萬畝,占林分面積的42.8%;薪炭林2.82萬畝,占林分面積3.1%;特用林4.87萬畝,占5.4%。

      1.3.3農耕地結構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25.78萬畝,其中:大于25度坡的坡耕地7萬畝,平均畝產糧食145斤;16-25度的坡耕地3.4萬畝,平均畝產糧食169斤;1-15度的坡耕地2.56萬畝,平均畝產糧食195斤。

      1.3.4石漠化土地情況

      全縣石漠化土地67.2萬畝,主要分布東山、西山兩個石山鄉和鳳凰、巴馬鎮、所略、燕洞、甲篆、那社的石山村。

      1.4種苗供應情況

      巴馬縣從209年開始建立油茶良種基地31.7公頃,今年該基地建成后,每年預計可產優良無性系苗木750萬株,滿足油茶產業發展的需要。

      第二章油茶產業發展概況

      油茶是我國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茶油是巴馬人主要的食用油料。巴馬縣種植油茶歷史悠久,在現有油茶林中有樹齡為70~80年的老油茶樹。據1999年全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全縣共有油茶林面積32萬畝,主要分布在所略鄉、燕洞鄉、巴馬鎮、那社鄉等四個鄉鎮,面積占全縣油茶林面積的92%,尤其是所略鄉面積最大,其次是燕洞鄉。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巴馬縣被自治區列為油茶生產基地縣給予重點扶持,掀起了油茶種植的第一個高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連續被國家林業部列為第一期、第二期油茶低產林改造項目縣,20xx年元月,巴馬縣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經濟林(油茶)示范縣。

      2.1油茶產業發展現狀

      截止20xx年,巴馬縣有油茶林面積38萬畝,其中初果期8萬畝,盛果期12萬畝,衰果期18萬畝,正常年產量2萬噸干茶籽,產山茶油5000噸左右。在油茶加工企業方面,目前已有廣西建邦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巴馬山茶油廠和廣西萬力山茶籽有限公司兩家大型油茶加工企業落戶巴馬工業園區,兩家企業的第一期工程已于20xx年上半年竣工投產,總投資近5000萬元,年加工能力分別為精煉山茶油1萬噸,加工茶麩1.5萬噸。在企業參與油茶產業基地建設方面,廣西金茶王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原廣西農樂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從20xx年起慧眼識珠,看重巴馬油茶產業發展的潛力,大膽投資,在巴馬縣的所略、甲篆兩個鄉鎮建設油茶基地,面積達10660畝,總投資683萬元,現基地的油茶林長勢良好,有80%的植株已開花試果,發展前景看好。

      2.2發展油茶產業的有利條件

      2.2.1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巴馬縣油茶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20xx年國家林業局下發了《關于發展油茶產業的意見》(林造發[20xx]274號)文件,20xx年自治區林業局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油茶產業的通知》(桂林營發[20xx]15號)文件。就如何提高對發展油茶產業重要意義的認識及發展油茶產業應采取的措施,做法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對加快我縣油茶產業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同時,巴馬縣黨委、政府對油茶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把發展油茶生產作為發展特色林果的支柱產業來抓,從20xx年開始,每年都把油茶產業的發展列入各鄉鎮、各部門的目標管理責任狀,一層抓一層,層層抓落實。

      2.2.2巴馬縣發展油茶產業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全縣除東山鄉、西山鄉兩個石山鄉外,其余8個土山鄉都有油茶種植,據統計,全縣參與油茶種植的農戶達24554戶,占全縣農戶總戶數的60%。

      2.2.3巴馬山茶油是“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的主要特產之一,普遍受到世人的認可。來長壽之鄉旅游的游客首選的購物就是巴馬山茶油。因此,巴馬山茶油已名聲在外,是世人認可的綠色長壽食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2.2.4縣內已擁有兩家油茶加工大型企業,為廣大油茶種植農戶解除了銷售的后顧之憂。

      2.2.5縣內已有成功的示范林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

      2.3發展油茶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油茶產業的規模發展。

      根據概算,營造一畝油茶示范林,從煉山整地到初見成效需要投資1300元,現國家補助200元,自治區補助200元,補助太低,造林者要規模種植,難以做到。即使種得下去,管護也難以跟得上,要求國家再適當提高補助標準。

      2.3.2集體林權制度正在開展中,在林地的主體沒有明確之前,群眾自身不敢投資造林、承包者也難承包到土地。

      2.3.3經過開展造林滅荒,綠化達標等造林大運動后,縣內的宜林荒山剩下的已不多,且面積零星分散,遠離公路和村莊,群眾不愿到這些地塊去種植油茶。

      2.3.4油茶造林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力,每年至少要鏟草2次以上,最好能全墾間種矮桿農作物,而目前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多,從事油茶造林的勞動力有所不足。

      第三章油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油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意義重大

      3.1.1山茶油營養成份豐富,被譽為“東方橄欖油”。油茶從開花到結籽采收,歷經秋、冬、春、復、秋五季,生長期超過400天,為所有油料植物中受大自然孕育時間最長的果實,果實中的茶籽可以用來提煉茶籽油,茶籽油是一種純天然,綠色、生態和高營養的保健食用油,其含不飽和脂肪酸(又稱美容酸)高達85-97%,人體吸收率為97.2%,為各種食用油之首,其生理活性成分角鯊烯,有很好的富氧能力,可抗缺氧和抗疲勞,并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及增進腸胃道功能的功效。20xx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首次“中國油茶產業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檢驗確認,山茶油中含有橄欖油中所沒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質茶多酚和山茶甙,品質優于橄欖油,國家醫藥中心實驗證實,茶油中特有的茶多酚和山茶甙對降低膽固醇和抗癌有明顯的`功效,20xx年以后,美國白宮衛生研究院營養平衡委員會主席A.P西姆普勒斯博士把茶油排在橄欖油前面,茶油因此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具有營養價值與健康價值的食用油。

      3.1.2山茶油藥用價值高,長期食用山茶油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

      3.1.3山茶油經濟效益日益漸好,發展山茶油產業有利于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

      3.1.4山茶油適應性強、常綠,對保護自然環境和改善生態條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3.2巴馬發展油茶產業有基礎、有潛力、有必要。

      3.2.1巴馬種植油茶歷史較長,現有油茶林面積已達38萬畝,覆蓋了全縣60%的農戶,有群眾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種植經驗。

      3.2.2巴馬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山茶油是巴馬的主要長壽綠色食品,是前來巴馬旅游觀光,長壽探秘人員的首選禮品,知名度越來越大,市場前景看好。

      3.2.3巴馬目前已有兩家大型油茶加工企業,原料不足影響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很有必要擴大油茶林種植基地建設,提高油茶總產。

      4.項目布局方案

      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巴馬縣20xx年油茶示范基地建設的布局是所略鄉4000畝,巴馬鎮1500畝,燕洞鄉1500畝,甲篆鄉1000畝,那社鄉1500畝,鳳凰鄉500畝(詳見巴馬瑤族自治縣20xx年油茶示范基地規劃設計面積匯總表)

      5、項目區建設條件

      5.1自然條件

      5.1.1所略鄉項目區自然條件

      所略鄉位于巴馬的西部,全鄉土地總面積34747公頃,其中林地面積27553公頃,地貌大部分為丘陡土坡,屬巴馬的高寒山區,巴馬的年極端低溫-3.3℃就出現在該鄉,年均氣溫18.8℃,該鄉是巴馬的第一油茶主產區,面積達16萬畝;

      5.1.2巴馬鎮項目區自然條件

      巴馬鎮位于巴馬縣的中心,是巴馬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全鎮土地總面積2513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3572公頃,年平均氣溫20.4℃。

      5.1.3燕洞鄉項目區自然條件

      燕洞鄉位于巴馬的西南部,全鄉土地總面積22951公頃,其中林地面積15987公頃,除西北部5個村為石山地區外,其余7個村為丘陡土坡,是巴馬縣的第二個油茶主產區。油茶面積9萬多畝,年平均氣溫20.5℃。

      5.1.4甲篆鄉項目區自然條件

      甲篆鄉位于巴馬縣西北面,全鄉土地總面積15908公頃,其中林地面積6773公頃,盤陽河由北向南縱穿該鄉,是巴馬縣的重點長壽區和旅游景區,年平均氣溫20.1℃。

      5.1.5那社鄉項目區自然條件

      那社鄉位于巴馬縣的西北面,全鄉土地總面積17661公頃,其中林地面積12513公頃,林地土層深厚肥沃,是巴馬縣主要的用材林產區,油茶種植表現也較好,年平均氣溫18.9℃。

      5.1.6鳳凰鄉項目區自然條件

      鳳凰鄉位于巴馬縣的東部,全鄉土地總面積8831公頃,其中林地面積5621公頃,林地多為丘陡緩坡,土層較厚,適宜于油茶種植,年均氣溫20.5℃。

      5.2社會經濟條件

      5.2.1所略鄉項目區社會經濟條件

      全鄉下轄18個村委會,239個村民小組,34個自然屯,總人口34378人。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13元,其中有40%的收入來源于油茶種植收入。

      5.2.2巴馬鎮項目區社會經濟條件

      巴馬鎮轄14個村民委和4個社區,282個村民小組,8039個農戶,38588人。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2625元。

      5.2.3燕洞鄉項目區社會經濟條件

      燕洞鄉轄12個村民委,204個村民小組,5357個農戶,25252人。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2536元。

      5.2.4甲篆鄉項目區社會經濟條件

      甲篆鄉轄11個村民委,185個村民小組,5239個農戶,24475人,該鄉是巴馬縣長壽老人聚居區,也是巴馬縣的重點旅游鄉鎮。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2825元。

      5.2.5那社鄉項目區社會經濟條件

      那社鄉轄7個村民委,127個村民小組,2929個農戶,15350人,該鄉是巴馬縣林業大鄉,林業收入占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2512元。

      5.2.6鳳凰鄉項目區社會經濟條件

      鳳凰鄉轄4個村民委,150個村民小組,2106個農戶,9513人。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2532元。

      5.3項目區土地資源條件

      通過實施造林滅荒、綠化達標、封山育林及生態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后,巴馬縣現有的宜林荒地已不多,項目區內大約有10萬畝左右可供開發,但比較分散、零星,集中連片的很少。而且遠離公路和村莊,群眾不愿種植油茶,加上我縣的那桃鄉、百林鄉不是油茶種植的適宜區,因此,要大規模地實施油茶新植,土地資源條件比較緊缺。要求上級部門允許分年度實施老油茶林更新重造。根據各鄉鎮上報,此次規劃設計面積為11800多畝,完全可以滿足10000畝油茶基地的建設無原需要。

      6.主要建設內容及進度安排

      6.1建設內容

      本項目為新種植油茶10000畝,主要包括選地、砍草、煉山、開坑、施放基肥、回坑、種植及種植后三年的管護(鏟草、松土、施肥、修剪、病蟲防治等)。

      6.2進度安排

      20xx年9月至10月:落實造林用地,聯系落實種苗。

      20xx年11月至20xx年2月:基地備耕。

      20xx年3月至6月:完成基地造林。

      20xx年7月至20xx年12月:基地管護。

      7.技術措施

      7.1造林地的選擇

      林地選擇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充分發揮油茶的生產潛力,以期獲得較好的效益。油茶雖然適應性強,但要使油茶獲得穩產、豐產,需要有一個適應的環境條件。因此,在確定造林地時,應盡量滿足下列條件:

      7.1.1土壤條件

      山地紅壤、黃紅壤地均可造林,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至少不少于40厘米,土壤含水量>20%,油茶是喜酸性的樹種,一般宜在PH值5~6.5的土壤中生長。

      7.1.2海拔高度

      以300~600米為宜。

      7.1.3坡向、坡度和坡位

      油茶屬喜光樹種,光照不足,對產量影響極大,因此必須選擇陽光充足的陽坡和半陽坡,林地坡向以南向、東向或東南向為好;坡度以25度以下為宜;坡位通常選擇中坡和下坡。

      7.2選用良種

      良種是獲得油茶早實豐產的物質基礎,選用良種就是利用其優良的遺傳基因獲得良好的遺傳增益,一般可達15~60%,故造林的種源應采用經國家、自治區鑒定認可的優良品種。

      采用優良農家品種——岑溪軟枝油茶及廣西林科院選育的岑軟2號、岑軟3號、普桂32、普桂50等無性系,同時也從省外引進經區域性試驗適宜我區栽培的優良品種及無性系,通過扦插、芽苗砧嫁接等無性快繁。

      7.3培育壯苗

      基地造林的種苗要求采用嫁接苗、扦插苗。扦插苗高要求在20cm以上,嫁接苗苗高要求在30厘米以上,苗干粗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危害。苗木出圃前須經過煉苗,以提高油茶的造林成活率。

      7.4造林整地

      7.4.1煉山

      要求先砍山二至三個星期后再煉山,以利雜草、雜灌充分燃燒,既可減輕清山難度,又可減少病蟲害,并增加肥力。煉山后的立木、雜草要砍倒,歸堆燃燒。伐樁高度不超過15cm。

      7.4.2整地方式

      坡度在15°以下,實行全墾,深度15~20cm;坡度在15°以上,采取以下方式整地:

      帶狀整地:沿等高線進行,帶寬1~1.2cm,深15~20cm。

      階梯狀整地:梯面寬1m左右,深15~20cm。

      7.4.3造林密度

      采用3m×2.2m密度造林。即每畝種植100株。

      7.4.4挖坎、回坎放基肥

      按50×50×30cm的規格進行挖坎,挖坎時將表土和心土分別置于坎的兩側。經檢查合格后,先用碎表土(泥團不能超過5cm)回坎至三分二,然后每坎施放0.2kg復合肥作基肥,經拌勻后再用細表土回至滿坎。

      7.4.5造林

      1~3月回坎待下大雨定植坎充分濕潤后再造林。苗木上山前要淋透水,定植時稍用力把營養杯泥壓緊,然后小心把營養袋全部拆除,盡量保持營養土不松散。用鋤頭在坎中心挖穴,穴深度和營養杯一樣高,把苗木放在穴中,扶正覆土后,沿杯的周圍壓緊,泥土不要直接壓到營養杯上,以免斷根,影響成活。蓋土壓緊后的土平杯面。然后再蓋上一層松土,蓋土深度比原營養杯泥高2~3cm。

      定植后一個月,進行補植,補植后成活率要求達到90%以上。

      7.5幼林撫育管理

      7.5.1撫育施肥管理

      幼林期加強管理,可使油茶速生、早產、豐產。造林地雜草叢生,影響油茶生長,要及時進行鏟草撫育,把雜草壓在林地上,既可增肥又可改良土壤。造林當年,根據雜草生長情況,在8~9月除草一次,如用化學除草,每畝可用10%草甘磷原液1.5~2kg,兌水30~60kg,添加適量柴油或洗衣粉做粘附劑噴施。噴藥后4小時內如遇下雨,則須補噴。到11~12月再除草一次。

      造林后(2~3年),每年需撫育兩次,包括除草、松土、施肥,第一次在4~5月進行,第二次在8~9月間進行。幼林施肥,第一次施速效肥,如尿素、復合肥等;第二次施遲效肥,如桐麩、豬牛糞等腐熟有機肥或復合肥,施肥量:每株施速效肥50~100g或腐熟有機肥2~3kg。施肥方法:除草后,在樹冠外圍上方或水平左右兩側開深15~20cm施肥溝,把肥料均勻施入溝后覆土。施肥量隨著樹齡增大而逐漸增加。

      每年在8~9月份進行圍蔸撫育一次,松土深度10~15cm,樹蔸邊宜淺,向外逐漸加深,范圍隨樹齡增大而擴大。

      7.5.2林地間種

      幼林期可間種豆科等矮桿作物,一般不間種高桿作物,攀援作物。以耕代撫,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有利于油茶生長發育,提早開花結果,降低撫育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7.5.3幼樹整形修剪

      油茶整形修剪也是一項速生豐產技術措施,當樹高70~80cm時,早春季節在樹液流動前,及時剪去腳枝、交叉枝、病蟲枝、密生枝、枯枝,使枝條分布合理。

      8.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8.1投資估算依據及標準

      本項目為新種植油茶10000畝,根據基地建設內容,結合當地勞力、農資等市場價格因素對基地建設的投資進行估算。估算依據標準為每個工日40元,肥料每噸2000元,種苗每株1.5~1.8元,地租每年每畝20元,按以上標準,通過計算,營造1畝油茶示范林,四年建設期需投入資金1500元,新建10000畝油茶示范林基地,共需投入資金1500萬元,其中:第一年投660萬元,第二、第三、第四年每年投資280萬元(詳見附表一)。

      8.2資金籌措

      項目建設期限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申請國家補助3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20%;申請自治區補助45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30%;市縣投資3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20%;造林者(承包造林戶或者農戶)自籌450萬元(投工投勞折款)。

      9.效益分析

      9.1經濟效益分析

      為便于計算,假設1000畝造林任務一年內完成。基地建設經濟效益周期按20年計,種后第四年開始投產,畝產山茶籽25公斤(產油6.25公斤,即按25%的出油率計算,加工費用與出的茶麩相抵,下同),第五年畝產山茶籽75公斤,第六年畝產山茶籽150公斤,第七年以后每年每畝產山茶籽200公斤。山茶油毛油按每公斤20元計。經計算,基地種后第五年的收入扣出當年投入后,可產生利潤116.75萬元,第六年扣出當年投入后,產生利潤449.5萬元,第七年扣出當年投入后,產生利潤644萬元,第八年后每年每每畝扣出當年投入后,每年每畝產生利潤623.6萬元(詳見附表二、附表三)基地建設全部投資可于種后第八年收回,并累計產生利潤338.85萬元,基地經濟效益周期內(20年)累計產生利潤9158.7萬元,年平均利潤457.935萬元,畝年均利潤457.94萬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9.2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分析

      9.2.1社會效益

      項目在巴馬縣建立示范林,可以有力地推動高產油茶林的發展步伐,實現高產高效。

      油茶產業的發展,可增加就業機會,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維護社會安定,增加農民收入。

      9.2.2生態效益

      油茶大面積擴大造林,對綠化祖國、凈化空氣、改善大氣質量、防止水土沖刷會起到重要作用。

      在荒山荒坡地以及退耕還林地選擇適宜的地方種植油茶,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另外,還能夠改善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油茶常綠、長壽,適應性強,是貧瘠、干旱荒山極好的綠化樹

      10保障措施

      10.1組織保障

      從形勢發展來看,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油茶產業的發展,把油茶產業的發展放在維護國家糧油安全。保障全國人民身體健康的高度來認識,各級黨委、政府都加強領導,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來負責抓好油茶產業的發展。巴馬縣黨委、政府從本世紀初開始,就把油茶產業當作本縣發展縣城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來抓,成立了巴馬縣發展油茶產業發展建設指揮部和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抓油茶產業發展的日常事務工作。這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10.2資金保障

      國家林業局、自治區林業局對巴馬發展油茶生產十分重視,把巴馬縣列為全國油茶產業示范縣和油茶產業試點縣。在發展油茶產業方面給予補助,每營造1畝油茶林國家給予補助200元,自治區財政也計劃安排給相應的補助,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

      10.3種苗保障

      自治區林業局已把我縣列為全區10個重點油茶繁育基地縣,項目已啟動實施,同時,區林科院已把我縣今冬明春的造林用苗列入計劃供應,種苗可以得到保障。

      10.4技術保障

      20xx年,國家林業局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油茶產業的意見》后,國家林業局、自治區林業局多次派國內知各油茶專家到巴馬進行油茶產業調研活動,20xx年3月23日來自廣西林業局、中國林科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林科院、廣西林業設計院、廣西糧食局等14名區內外專家匯集巴馬,召開巴馬縣油茶產業發展研討會,為巴馬油茶產業出謀獻策,提出了《關于加快巴馬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廣西林科院還與巴馬縣人民政府達成技術服務合同意向,同時,巴馬縣林業局現有林果專業技術人員52名,其中中級職稱13人,初級職稱39人,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

    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2

      一、概述

      特禽養殖,一直以來被人們所關注,可追溯到現有家禽的馴養,也是從野生畜禽種開始,某種意義上講,現在所從事的野生特禽養殖,也可能是人們馴養這些禽種的開始,或者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特禽養殖,也可能就是將來人們家養禽類的一個或幾個物種。

      從幾年前的設想,變成現在有效實施的過程,我們先后

      在山東、寧夏、內蒙等

      省市和靖邊,定邊、橫山、子洲、寶雞、渭南、黃龍、志丹、吳起、安塞等縣區多次考察,我們認為,目前特禽養殖規模小,養殖數量少,市場需求比較明顯,在我市養殖更是少之又少。

      (一)、項目提出背景。

      起初我們幾個人是開車搞運輸的,在走南撞北的奔波中,一些大中城市的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特禽銷售吸引著我們的視線,好奇的打聽禽種,飼養方式,銷售價格以及有關常識,漸漸蒙生了自己飼養特禽的惡念頭。

      帶著問題我們找專業技術人員探討,找有識之士分析,找親戚朋友協商,形成了明確的認識,特禽養殖,可以直接解決廣大消費者對目前家禽養殖的食品及其安全性問題,加之野生禽類較家禽維生素豐富,肉質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特點。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不斷改進,對食品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要求會越來越嚴。

      (二)、項目的目的、意義。

      改善人們現有的食品結構,增強使用者體質,多數禽類富含人類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預防部分疾病的發病率,提高免疫力,降低高血壓,增強記憶力,有效的惡緩解衰老,改善身體,最大限度的保證消費者食品安全,為政府減輕工作負擔,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綠色環保食品。

      二、項目立項的重要性

      (一)、必要性

      隨著人們認識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安全、保健的食品越來越被廣大消費者引起高度重視。在今后的市場上,占優勢的是那些信譽度高、無污染、營養價值高的產品。

      特禽養殖,具有管理粗放,病害少,技術含量低等特點,所以容易被大多數農民群眾所接受,可以吸納、帶動大量的勞動力,參與到特禽養殖的隊伍中來,自發調節農產品結構,提高農民收入,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秸稈,豆芙殼等又是特禽養殖的重要飼料來源,有效利用農民棄耕地、撂荒地種植一些豆科或綠葉作物,為特禽提供充足的鮮嫩飼料,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二)、原則性

      特禽養殖具有廣泛的空間,可提供特禽養殖場的地理位置很廣闊,平坦的地塊和山區地塊都可以建場,只要規劃合理,建場精細,有利于特禽生長繁育的地塊,都可以建場。項目建成后,有利于進一步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增強土地的有效性,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增長見識都有積極意義。

      三、市場需求狀況分析。

      近年來,特禽養殖的競爭力更加顯現,其特有的惡味道鮮美,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以及其特有的觀賞性,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認同,根據我們在廣州、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調查,特禽養殖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具廣州媒體報道,市場特禽的供應只達10%左右,特別是長期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對特禽喜出望外,大多數家長滿足孩子的愿望,到市場上選購特禽,起到了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作用。

      中國人的傳統消費觀念中,一直以來把“飛禽走獸”作為高檔菜肴,是達官貴人的御用品,普通老百姓想也不敢想。今天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過去都不敢想的、或者說百姓餐桌上難以見到的食品也正在發生改變,形成了巨大的消費群體,市場需求越來也越旺盛。

      四、項目品種介紹。

      (一)、藍孔雀:藍孔雀主要產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是印度的國鳥。孔雀石人類最早飼養的觀賞鳥類,它們是留鳥。當今世界各地均有飼養,也是百鳥之王。有山真美味之稱。屬于非保護動物,集美食、藥用、觀賞一體。

      (二)、野山雞:又名山雞,雉雞等,屬雉科,是集肉觀賞、藥用一體的名貴野味珍禽,野雞肉食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肉質鮮美細致,營養價值全面,羽毛色彩鮮艷美觀,華麗高雅,就目前市場需求和人們消費水平來看,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珍禽,被譽為“野味之王,動物人生”。

      (三)、紅腹錦雞:又名金雞,雉科,體長59—100cm,尾特長,約38—42cm,體重約2—5公斤,雄鳥羽色華麗,頭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上體除了背濃綠色外,其余為金黃色,后頸背有橙棕色,而綴有黑邊的扇狀羽。下體深紅色,尾羽黑褐色,腳黃色,野外特征極為明顯,光彩奪目,是中外的觀賞鳥,分布在甘肅、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xx年中國國家林業局公布了《關于促進野生動物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紅腹錦雞列入了“商業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野生動物名單”

      (四)、大雁:又名野鵝,鴨科,大型候鳥。春天北去,秋天南往。肉屬于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本草綱目》記載,性味甘平,歸經入肺、腎、肝,祛風寒,壯筋骨,益陽氣。

      五、項目計劃目標及主要研究內容。

      (一)、主要目標

      20xx年至20xx年底,利用三年時間,實現引進特禽新品種6個,部分品種到達市場供應,供應率達到20%以上,基本上形成雛禽種類齊,當地完全適應優生,生長繁育狀況優良,為當地農民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讓更多的農民認識特禽養殖飼養方便,生長肉期短,建利快,能增收。

      20xx年開始,為周邊幾個鄉鎮提供優質特禽種苗,計劃達到100萬羽以上,吸引農戶60多戶,直接培訓農民技術人員20多名,真正形成中心帶動,農戶參與,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研究開發內容

      特禽,大多數其野性較強,加之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為了適應生物種群的自然性,從理論上,或書本中,對某種特禽具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把理論很好的利用到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差距比較大。

      首先引進示范適應禽種,采取篩選擇優的原則,確定當地適生品種,禽宿的優化試驗,根據特禽的自然特性,從光照、溫度、風向等多種因素來進行選址,選擇禽宿建設材料、建設內容,建設方向等,結合當地畜禽飼料多樣性的優勢,在多渠道選擇當地的飼料、品種的基礎上,引進種植更多地新品種飼料,采取分區分禽分飼等方式,真正形成場地優特禽適、飼草齊的生產過程,不斷開發新產品,對那些體個小、羽毛鮮艷、鳴叫好聽的禽種,可直接走觀賞的銷售方式,對肉質鮮美的禽種,可以分裝,注冊商標,走高端消費的方式。

      (三)、項目技術環節

      特禽必須抓好育雛這個關鍵環節,從特禽的浮華,雛禽的脫溫等環節必須精細,嚴格操作規程,制定詳實的管理辦法。特禽適應生活環境的訓練,觀察是很復雜的環節,不能憑主觀意愿對待特禽,必須認真觀察其生活狀況,體態表現、羽毛色澤以及進食情況,認真研究分析,從環境、飼料等多方位思考問題,最終形成完全符合特禽生長、繁育的技術指標體系。

      六、經濟效益分析

      特禽養殖必須是傳統養殖方式與現代養殖方式向結合,在雛禽繁育階段,以現代養殖方式為主,商品特禽的養殖以傳統方式為主,傳統方式中,又以分散分戶養殖為主,既省工省力,又可避免畜禽間病毒的傳染。

      按照一個勞動力飼養5000只野雞為例,生產周期為500天計算,成本:飼料500天x200元=100000元,防疫20000元,水電費20000元,固定資產折舊40000元,貸款利息30000元,合計210000元。毛收入5000x60元=300000元。純收入300000元-210000元=90000元。農民平均每天收入90000元/500天=180元。

      七、項目實施風險分析

      無論是特禽養殖還是其他農業企業,普遍面臨著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政策等風險因素。自然災害既影響特禽自身的良好生長發育,同時會影響到飼料供應,積極做好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是合作社籌備組建初期就已經深思熟慮的問題,回避自然災害順應自然環境優為重要,任何商品都直接受到市場價格的影響,具調查,特禽在近期內由于飼養規模小,可供應商品的惡數量有限,還不會有大的價格波動,隨著市場供應量的增加,特禽養殖業必須走他無我有。他有我優,他優我細的發展之路,不斷占領制高點,走在引領市場的前列,目前讓特禽養殖企業最能看到的希望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上大力引導鼓勵農業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讓農民擔心動搖不定的政策穩定下來,農民吃了定心丸。

      八、申請單位簡況。

      (一)、名稱:寶塔區廣緣特禽養殖示范基地合作社。

      (二)、地址:寶塔區梁村鄉小劉溝村。

      (三)、組織形式:發起人,劉延宏,由16戶農民自發參與組建起來,合作社采取自愿入社,有力出力,有物出物,量力而行的原則。

      (四)、現有規模:占地120多畝,其中場區占地約10畝,飼草飼料種植占地110畝,飼養量達10000多只,其中孔雀50只,大雁500只,野雞5000只,火雞、珍珠雞等。

      (五)、發起人基本情況

      姓名:劉延宏,男,31歲,農民。高中文化,常年從事汽車運輸業工作,走南撞北,見多識廣,為人忠厚實在,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在當地村民中具有較高的威望。

      九、項目實施及經費預算

      從20xx年5月正式開始動工籌建,近兩年來的努力,截至20xx年10月總投資達70多萬元,引進特禽新品種6個,建起了功能較為健全的特禽養殖圈舍20多個,修建簡易職工宿舍2間,購置必要的器械和防疫所用藥品,以及簡易化驗儀器。

      十、申請補助理由

      廣緣合作社總的投資計劃達到200萬元,20xx年從飼養特禽的總量和品種上有一個大的突破,需申請銀行貸款100萬元,國家補助50萬元,安置剩余勞動力20名

    【米業優質安全稻米示范基地申報材料】相關文章:

    巾幗文明崗示范申報材料04-11

    優質護理服務的示范病房心得09-06

    巾幗文明示范崗申報材料04-14

    巾幗文明示范崗申報材料08-05

    四德建設示范點申報材料08-24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體會08-08

    安全標兵申報材料(精選5篇)07-17

    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活動工作情況匯報04-08

    評優申報材料04-12

    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事跡材料01-0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综合影院首页 | 在线不卡人成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视频 | 日产日韩亚洲欧美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