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材料吧,借助事跡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相信很多朋友都對擬事跡材料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1
黃文秀,女,壯族,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巴別鄉德愛村多柳屯人,20xx屆廣西定向選調生、北京師范大學法學碩士。本科就讀于山西省長治學院。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副科長、派駐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
20xx年3月26日,黃文秀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xx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
黃文秀是20xx年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碩士畢業生,面對精彩的世界,這個從山村走出來的女孩作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她決定回到家鄉支援建設,20xx年擔任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親身患重病,重重壓力之下,黃文秀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從進村開始,黃文秀就努力融入當地生活,挨家挨戶走訪,學會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時間,她幫村里引進了砂糖橘種植技術,教村民做電商;協調給每個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黃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88戶,村集體經濟項目收入翻倍。
黃文秀駐村筆記中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樂。” 20xx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2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余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樊錦詩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xx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為了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兩地分居長達19年,兩個兒子出生后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卻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她還推動立法和制定莫高窟總體保護規劃,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來規范敦煌保護。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3
葉嘉瑩
葉嘉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
1950年代,葉嘉瑩先后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校兼職教授詩詞曲。幾經輾轉,1979年,葉嘉瑩回到祖國,成為當時南開大學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學教師。
七十年來,葉嘉瑩培養了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重要貢獻。她不僅精于傳統詩詞學,而且融中西文化學識于一爐,相對于前輩學者,她是更切近我們時代的一位大師。
過去幾年,葉嘉瑩陸續將自己的全部財產3500多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
【頒獎詞】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于你的傳奇。轉蓬萬里,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4
萬佐成、熊庚香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他們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從20xx年起,這里也是一間共享“抗癌廚房”。
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院旁的小巷里經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為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抗癌廚房”。
為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后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二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每年過年期間,廚房免費使用。
萬熊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讓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這間廚房的墻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電話號碼。這些都是使用廚房的患者家屬留下的,他們為了表達感謝,邀請老兩口將來到自己家中作客。
【頒獎詞】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5
謝軍
20xx年6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顆衛星發射成功,這代表著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謝軍與北斗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1982年,謝軍大學畢業后即投身航天工業,參與了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海洋二號衛星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時間,讓北斗衛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準的原子鐘。20xx年,謝軍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
在北斗三號衛星研制過程中,謝軍團隊創造性地實現了衛星批量化生產,僅用1年零14天的時間,將19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航天發射史的`新紀錄。
【頒獎詞】
滴答,滴答,中國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長,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第五十五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6
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贊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系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愿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后,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并刷新了全國紀錄。
蘇炳添破十神跡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于執著于每個0.01秒的人。懷揣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及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能力。在國內,蘇炳添面臨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盡管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借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注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人物典型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材料05-23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材料04-13
經典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材料05-04
2022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材料01-16
感動中國人物張平宜簡介及事跡材料06-02
感動中國人物劉盛蘭事跡材料05-31
2022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材料(15篇)01-16
2022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材料15篇01-16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