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技術改造是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是實現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途徑。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對優化投資結構、培育消費需求、推動自主創新、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是推進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廣大企業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取得明顯成效,行業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大大增強,技術改造對推動我國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時期、新形勢對技術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尚存在認識有待深化、長效機制亟待建立、投資方向缺乏有效引導、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等問題,必須采取切實措施,抓緊研究解決。現就進一步加快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創新為動力,完善政策,加強管理,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加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全面提升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新時期企業技術改造工作要緊緊圍繞工業發展的新要求,更加注重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更加注重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促進綠色發展;更加注重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產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夯實產業基礎;更加注重產業轉移和集聚發展,優化產業布局。
促進企業技術改造,要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相結合,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相結合,突出重點與全面提升相結合。到2015年,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明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工業新產品產值率明顯提高,先進產能比重、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潔生產和企業安全水平顯著提高,推動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更加健全,重點行業和骨干企業信息化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加快先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提高基礎原材料和基礎零部件、重大裝備和核心技術的國內保障能力,提高技術標準研究制定水平,促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科技重大基礎設施等創新載體的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研發基礎好、知識產權多、行業帶動性強的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加強開放合作,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積極探索以技術標準引領產業發展、圍繞創新成果進行創業等模式,促進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
(二)提高裝備水平。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推廣應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先進制造系統、智能制造設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支持重點企業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加快裝備升級改造,推動關鍵領域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施裝備創新工程,不斷提高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
(三)促進綠色發展。實施提升工業能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改造。加快推廣國內外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推廣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研發系統,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適用清潔生產技術普及率。加強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污染防治。支持工業廢物、廢舊產品和材料回收利用以及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再制造產業。培育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示范企業。
(四)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進精益制造,改進工藝流程,加強過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完善檢驗檢測手段,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發展先進產能,增加產品品種,提高新產品貢獻率。加強品牌建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五)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深化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管理、回收再利用等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的應用,加快推廣應用現代生產管理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支持企業普及制造執行、資源計劃、客戶關系等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綜合集成。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上的嵌入式應用,提高工業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支持面向企業、區域和行業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六)深化軍民結合。提升總體設計、總裝測試和系統集成等核心能力,推動核能、船舶、飛機、電子信息、民爆器材等軍民結合型產業發展。發揮軍工技術優勢,引導與軍工技術同源或工藝相近的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安防反恐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支持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和相互轉化,鼓勵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應用先進成熟的民用技術裝備。
(七)促進安全生產。實施高風險工業產品、生產工藝和裝備的技術改造,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保障。加快安全生產管理與監測預警系統、應急處理系統、危險品生產儲運設備設施等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提高工業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八)提升產業集聚水平。鼓勵產業集聚發展,引導企業、項目、要素向現有園區和基地集中,推動龍頭企業及配套企業的協同改造,支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技術改造,促進工業布局向產業配套、專業化協作、要素集約高效、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
(九)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重點工業園區的研發設計、質量認證、試驗檢測、信息服務、資源綜合利用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升級改造。整合相關資源,面向重點行業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質量安全技術示范平臺、企業誠信信息管理平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加大對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一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生產力促進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規劃引導。科學制定重點行業和領域發展規劃,完善重點行業產業政策,加強規劃和產業政策對技術改造工作的引導。研究制定技術改造投資指南,發布年度重點項目導向計劃。完善工業技術標準體系,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展工業產品安全、能效、環保、衛生和可靠性達標等改造行動,健全對技術改造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中央及地方財政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技改投入,重點支持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技術改造。不斷創新和優化資金管理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支持形式,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用好現行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包括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或者自制機器設備發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按規定從銷項稅額中抵扣;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技術轉讓減免企業所得稅,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對從事國家鼓勵發展的項目所需、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設備,在規定范圍內免征進口關稅;對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而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享受進口稅收優惠等。穩步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逐步將轉讓技術專利、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支持企業技術改造。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融資支持力度。大力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發展適合企業技術改造資金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鼓勵金融機構提高項目篩選、評估、定價、風險控制等綜合服務能力,對技術改造項目提供多元化融資便利,通過財政貼息、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加大對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投入,有針對性地支持國家重點和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技術改造項目。支持企業采用融資租賃等方式開展技術改造,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等方式,擴大企業技術改造直接融資規模。規范發展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
(五)健全管理機制。建立職責明確、科學高效的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管理機制,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技術改造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統計體系,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監測、分析和信息發布工作。著眼企業的發展需要,強化職業教育,為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完善技術改造項目管理制度,建立投資效果考核機制,加強投資效益分析評價和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督檢查。
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刻認識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把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結合實際加快出臺具體措施辦法,并抓好落實。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保證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調動廣大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合力,共同開創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的新局面。
指導意見(二)
今年來,我鎮畜牧生產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當前正值秋冬增養補欄的關鍵時期,為確保年初養殖發展規劃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順利落實,更好更快地促進全鎮畜牧生產發展,特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民本建設為指導,以落實華政發3號文件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目標,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突出動物防疫重點,強化技術指導,確保全年生產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二、工作目標
1、繼續抓好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項目建設。主要是加強生產設施、防疫設施和環保設施建設,保證規模養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達到年出欄生豬8000頭以上的規模場1個,出欄生豬3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2個,出欄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3個,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100個。出欄生豬30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1個。
2、加強規模養殖的示范帶動作用。確保畜禽補欄(籠)增養達到年底生豬出欄12萬頭,(www.baimashangsha.com)家禽出籠150萬羽毛,肉牛、羊分別出欄4000頭和1.1萬只。
3、推進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抓好生豬人工授精站和肉牛冷配站的建設。繼續推廣人工授精和冷配技術,利用秋冬畜禽繁殖配種、選種、育種、引種的有利時機,切實抓好秋配秋繁,引種更新和苗種越冬工作,擴大能繁母豬、母牛、母羊的種群規模,保證生豬人工授精和肉牛冷配覆蓋面在90%以上和85%以上。
4、加快推行現代畜牧業建設進程中的轉型升級。以市需求為標準,以無公害為原則,提高畜禽產品質量,推行無污染綠色健康養殖。力求在推行健康養殖,走規模化生物生態養殖方向上有所突破。
5、加快草食動物發展。重點培養小區、大戶和改善生產經營方式。
三、工作重點
1、進一步強化落實秋防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防疫要求,切實做好秋季重大動物疫病的集中免疫和月月補注工作。確保免疫率達到100%。
2、進一步強化秋冬畜禽生產技術培訓。一是開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養殖技術、疫病防控知識、生豬人工授精技術等培訓活動;二是加強村級專職動物防疫員業務知識培訓,全面掌握《動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規知識。更新提高疫病防控,科學養殖技術知識,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3、強化項目扶持與引導。一是著力管好用好國家的各項養殖業扶持資金,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陽光操作,3保證及時足額發放扶持資金,促進全鎮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二是倡導支持行業合作社、協會等組織的發展,重點做好市場信息預測,產業發展引導和產品銷售信息等服務性工作,逐步提高全鎮畜禽養殖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4、進一步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一是繼續加強與上級業務部門的聯系,積極尋找項目資金。及時做好項目申報工作。二是重點抓好畜禽產品生產環節安全監管工作,加大產地、市場、流通三個環節的檢驗檢疫工作,加強獸藥、飼料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及日常監管工作,積極完成上級下達的獸藥、飼料等產品的抽樣檢驗任務,確保我鎮畜牧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食品衛生安全。
指導意見(三)
小春是全年農業生產的第一季,是全年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和開端,在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促進全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年我區進入雨季以來,降雨量明顯偏少,僅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55%,大部分鄉鎮塘庫蓄水不足正常年蓄水量的1/2,給年小春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對今年小春生產工作各鄉鎮要引起高度重視,做到早計劃、早部署、早落實,現對年小春生產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明確思路和目標任務。
我區小春生產思路總體上按照“保面積、調結構、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一穩三增三提高”的總體目標,即穩定小春總面積,增加馬鈴薯和菜用糧面積,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效益。今年我區小春生產在抓好抗旱工作的同時,穩定小春種植面積,調整種植結構,重點增加冬玉米、馬鈴薯、鮮食黃豆、豌豆、胡豆等效益高的菜用糧種植面積;依靠科技、提高種植水平,搞好節水栽培技術措施的推廣,努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我區小春生產目標任務是:全區小春糧食作物面積7.5萬畝、產量1.5萬噸;蔬菜3.3萬畝、產量12.0萬噸。
二、加強領導、強化服務。
各鄉鎮要認真貫徹中央、省和市關于糧食安全生產任務的精神,加強項目管理,認真組織實施,切實抓好年小春生產。第一,各鄉鎮要加強小春生產領導,成立小春生產領導小組,實行目標考核責任制,并納入年終考核內容。第二,各鄉鎮要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的惠民政策,繼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對農民實行良種補貼、技術推廣和新品種更換,切實加大小春生產資金投入。第三,各鄉鎮要強化農資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搞好小春生產的后勤保障,確保在小春播種前,將生產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地膜等合格農用物資及時足量供應到農民手中,保證資金的及時到位。第四,各鄉鎮要切實加強技術措施落實,認真組織好小春生產,把各項增產技術措施任務分解落實到各村、組,做好試驗示范,加強信息引導,強化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確保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解決。
三、強化抗旱措施,確保豐收。
面對今年嚴重旱情,抓好抗旱工作是搞好今年小春生產工作的前提,全區各鄉鎮要對抗旱引起高度重視,適時啟動三級抗旱應急響應,調動一切可調動因素,全力投入抗旱。各鄉鎮要成立抗旱領導小組,層層落實責任,正確分析和對待旱情,早準備,早落實;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村、社對水資源短缺嚴重性的認識,強化節水灌溉、節水栽培技術措施。
(一)節約用水,合理灌溉。實施澆灌、管灌、浸灌的節水灌溉方式,這樣既保持土溫、土壤結構,又促進作物生長發育。種植小麥只能浸灌,切忌漫灌。種植早玉米應擔清糞水播種,切忌淹灌(淹灌不公用水量大,而且降低了地溫,造成土壤板結,又影響出苗)。早玉米應盡量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蓋技術,可以大大節約用水。蔬菜種植也應積極發揮現有滴灌和噴灌等先進節水栽培技術,改串灌、漫灌為澆灌、管灌等節水灌溉方式。
(二)適時播種。缺水地區應推遲播種期,早玉米播期不宜過早,否則增長了生育期和在土時間,增加了灌溉次數。早玉米選用早熟品種,最適宜的播期在1月上、中旬;如果采用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到12月中旬前后,鮮銷可在4月上中旬上市。
(三)采用節水高效種植技術。在蔬菜、早玉米上可推廣育苗移栽種植方式,即可節約用水,又可培育壯苗;在種植方式上可大力推廣地膜覆蓋節水栽培技術,可有效保持土壤水分、防除雜草。
四、穩糧增收調結構。
根據市場需求,年要在適當調減我區小麥播種面積的基礎上,重點擴大春玉米、馬鈴薯、鮮食黃豆、豌豆、胡豆等播種面積。要充分利用我區冬春豐富的光熱資源,冬春閑田及邊角地增加鮮食玉米、豌豆、鮮食黃豆、馬鈴薯、早市蔬菜等菜用糧面積,切實起到穩糧增收的措施。
五、依靠科技攻單產
從我區的實際情況來說,盡管在糧食面積上有一定潛力可挖,但增加面積來穩定和提高糧食總產量空間不太,要穩定我區糧食生產,必須依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水平才是最可靠的途徑。
(一)推廣優良品種,特別是優質菜用糧品種。良種是提高單產的基礎,也是改善農產品品質,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大力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小麥要重點推廣近年審定通過的豐產、優質、高抗病的品種,如川麥46、川麥47等;洋芋主要推廣涼薯97、涼薯14、會-2號等;早玉米主要推廣優質鮮食甜糯玉米,如京科糯2000、國審會甜1號等;鮮食黃豆主要推廣于氏3號等。
(二)選擇最佳播種期,特別是早玉米播種期最好選擇在12月中旬以后播種,以減少不必要的凍害和損失。如果在10―11月之間播種:一是溫度低,易受凍害,甚至造成減產絕收;二是生長慢,生育期延長,占用耕地面積時間長,不利于節水增產增收。
(三)推廣高產栽培配套技術。良種與良法配套,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小麥要抓好播種質量關,盡量用藥劑拌種,選擇最佳播期,精細播種、大力推廣小窩疏株密植(3×6寸,每窩6-8粒);大力推廣桔桿覆蓋栽培為重點的節本高效技術,盡量杜絕撒播。早玉米要盡量做到育苗定向移栽,種植密度為4000-4500株。春洋芋提倡使用脫毒種薯,并用地膜覆蓋栽培。
(四)加強田間管理。
施肥上做到重底早追,多施有機肥,磷鉀肥配合施用。底肥用量:農家肥1000—1500公斤/畝,復合肥40公斤/畝。小麥、玉米提苗肥在二葉一心時施用,畝用尿素3—5公斤。小麥7葉時看苗施肥,施尿素10公斤/畝;玉米喇叭口期施尿素15公斤/畝。小麥、玉米、豌豆、胡豆、洋芋還可在中后期進行根外追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增產效果。
(五)切實加強病蟲草鼠防治。牢固樹立“綠色植保、綜合防治”的理念,認真抓好“病、蟲、草、鼠”四害的防治。一是抓好小麥條銹病、蚜蟲的綜合防治,加大藥劑拌種力度,大力推廣三唑酮拌種,搞好條銹病源頭治理,還要加強玉米蚜蟲、玉米螟,洋芋病毒病、枯萎病等病害的防治工作。二是加強病蟲預測預報,早發現早治理。三是認真抓好鼠害控制,采用物理藥劑多管齊下。發現病蟲及時組織統防統治。
六、利用優勢增效益。
充分利用我區光熱資源優勢,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市場需求量大,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優質鮮食菜用糧食作物,通過增加菜用糧的面積和產量來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指導意見】相關文章:
畢業實習指導意見04-04
高考體檢指導意見04-18
創建學習型企業指導意見08-12
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指導意見08-12
中小學作業教學指導意見08-24
農村資源清理整頓指導性意見08-12
建筑企業加強團建工作指導意見08-12
開題報告指導老師意見05-06
指導教師意見(通用11篇)09-14
開題報告指導老師意見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