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
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熱”的黨史工作者——記郁南縣優秀黨務工作者、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林國強同志的先進事跡
在機關干部眼里,黨史部門是“清水衙門”,干部都不想調進去;也有人認為,被安排到黨史部門工作是“坐冷板凳”,是安置干部的場所;還有人認為“黨史辦”就是“等死辦”,再沒有前途了。2006年10月,40出頭的林國強同志從郁南縣檔案局局長的崗位調任郁南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初到新的單位,看到全部的“家當”就只有1臺電話機、幾個舊木柜、幾張辦公臺凳和一批黨史書籍了;不知為什么,單位沒有牌子,一般人不知道黨史辦就在這里辦公;單位的帳戶已經沒有經費可用,他唯有個人墊付資金,把自己需用的辦公臺椅買回來。從此開始了他在黨史工作崗位上的默默耕耘……
兩年多后,郁南黨史工作開始有了起色。2009年5月,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黎偉用了“小部門,大作用;少人員,大成果;小團體,大和諧”三句話充分肯定了該縣黨史部門發生的變化。林國強主任把領導的表揚當作對自己工作的鞭策和鼓勵,帶領一班人繼續開拓前行。就是這樣,5年來,他憑著一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治學精神,甘于寂寞、愛崗敬業、團結拼搏,帶領黨史工作者開創了郁南黨史事業的新天地。 (事跡材料 www.baimashangsha.com) 2010年7月,云浮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慧敏在郁南調研時認為,郁南黨史工作是我市黨史工作的排頭兵,要繼續努力。2011年4月12日,郁南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志豪在縣黨政班子(擴大)會議上,充分肯定了黨史部門所取得的成績。林國強同志的工作也因此而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2011年4月,他被評為“郁南縣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同年6月29日,在郁南縣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他再次被中共郁南縣委授予“郁南縣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概括起來,他的主要事跡體現在:“建設一個好班子、兩個率先創建、實現三個‘100’”。
建設一個好班子:按照“五個好”、“五帶頭”的要求,努力建設一個團結敬業、務實開拓的領導班子。
近幾年,該縣委黨史研究室領導班子,在他的率先垂范帶領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思想和資政意識、責任意識,甘于寂寞和敬業奉獻,“坐得下、鉆得進、耐得住”的領導班子,克服了過去長期存在的自卑心態和無所作為的思想,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和各方支持,努力尋求黨史工作科學發展。在工作中,從2007年開始,堅持每季度編輯一期《郁南大事》,印發全縣各單位;他帶頭做好革命烈士或對革命有功人員親屬的安撫慰問工作,為建設和諧社會釋疑解難;搜集整理了一批郁南革命先輩的事跡、資料及相關圖片,為縣委建設“郁南展示館(革命先輩前輩部分)”提供歷史素材。積極參與開展“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活動;配合縣委做好接待回郁南觀光考察的原縣領導或老同志的服務工作等。
今年以來,他積極主動配合縣委開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系列活動。舉辦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黨史圖片音像展覽展播活動;聯合縣電視臺拍攝制作了一批反映郁南黨組織歷史的專題片;在《郁南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開辟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與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聯合革命老區村平臺廟門村黨支部在郁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舉辦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座談會暨瞻仰郁南黨組織創始人的活動等,使全縣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系列活動有聲有色。
兩個率先創建:在全市率先創建黨史教育基地和在縣電視臺開設“黨史園地”節目。
為更好地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他積極創新黨史宣傳教育載體,近幾年來,通過多方努力,先后籌集資金30多萬元成功創建了云浮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1個(郁南烈士陵園)和郁南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個(郁南縣第一個鄉農會舊址、馮鑒泉烈士紀念亭)。重新修復了郁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墳)2處、革命領導人故居1座(位于大灣榃蓬張屋村的中共羅定縣委書記張禮洽故居)。現正聯合封開縣委著手修繕西江地區早期黨組織和郁南縣農民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封川縣委第一任書記龍師侯故居,年內可望竣工。
從2008年開始,又與縣電視臺聯合開設了“黨史園地”節目,不定期采拍、播放該縣黨史重大事件和黨史重要人物事跡等,深受黨員干部群眾喜愛。
實現三個“100”:
沉下身子,帶頭撰寫黨史黨建調研文章,累計超過100篇。記錄、研究和宣傳黨的光輝歷史,是黨史工作者的基本任務。他帶頭撰寫宣傳文章。近年來,由他撰寫的各類黨史黨建文章、簡訊,先后在《廣東組工通訊》、《廣東黨史》、《廣東黨史工作簡報》、《云浮黨史》、《云浮日報》、《云浮黨建》等黨報黨刊發表。僅在《郁南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郁南紀事”欄目中發表的宣傳文章就達60多篇,他成了不是欄目主編的主編。據統計,近5年來,由他親自撰寫并被各種媒體采用的黨史黨建文章、簡訊多達100篇。
圍繞《中共郁南地方史(第二卷)》的編寫,完成專題資料和黨史二卷初稿編寫100多萬字。全面、系統地反映黨組織的歷史,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為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提供歷史的借鑒,是黨史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他爭取縣委制訂了《中共郁南地方史(第二卷)》編纂規劃,成立了編寫小組。爭取縣財政增加了黨史業務經費,聘請了若干名退休老同志參與編寫工作。5年來,在他的領導下,先后到縣檔案館等單位搜集了一批有價值的檔案資料,整理和編印了《社會主義時期中共郁南地方史專題資料匯編》(二輯,共38萬字)。編輯出版了紀念郁南人民“四·一八”武裝起義60周年專輯《烽火歲月》書籍(12萬字);完成了《中共郁南地方史》第二卷(初稿)編寫、《中共郁南縣歷史大事記(1949-2005)》(初稿)等合共50多萬字的郁南黨史材料。他還親自遠赴陳均權烈士的故鄉——東莞市虎門鎮南面村訪尋,與廣州“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聯系,終于找到了中共郁南縣黨組織的兩位主要創建者陳均權、馮保葵烈士的遺照,填補了我縣自設立黨史工作機構30年來一直未能找到烈士遺照的空白。
全方位、多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受教育對象超過100萬人次。通過依托革命遺址創辦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開辦“黨史園地”節目,攝播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專題片——《光輝歷程》,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黨史圖片音像展覽展播活動,在《郁南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開辟專題和利用黨報黨刊,為入黨積極分子上黨史教育課,配合縣委每年4月18日舉行紀念郁南人民“四一八”武裝起義活動等形式,全方位、多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超過100萬人次。有效地發揮了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為促進郁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8-17
電力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7-30
局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8-18
學校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8-05
2007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8-16
水廠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8-16
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推薦08-16
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4篇08-21
2014年優秀黨務工作者事跡材料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