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新之路》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創新之路》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創新之路》觀后感1
當《創新之路》攝制組來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諾貝爾博物館,抬頭看到近八百幅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照片,懸掛于頂棚專門鋪設的軌道上,被一頁一頁地循環傳送,內心充滿了敬佩之情。正是這些科學家的成就,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世界上偉大的創新大多數是建立科學的基礎之上,而現代經濟的發展也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科學、技術與創新,這三個詞匯經常被聯系在一起,但三者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這是紀錄片《創新之路》創作過程中試圖要解讀的問題。
科學是人類從對自然規律進行的觀察中獲取的知識。有了知識,人們運用知識對自然界進行改造就產生了技術,而創新則是科學與技術的聯合,運用新知識新技術,形成一種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市場,開拓一個新的供應來源,甚至形成一個新的產業。
今天,科學已經成為了一套方法,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觀念,一種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勢力。科學如何成為創新的基石?基于科學引發的創新,如何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活?科學精神如何推動創新的前行?紀錄片《創新之路》第二集《科學基石》帶著這些問題,深入到人類歷史與科學的交匯之處,奔赴歐洲、美洲、中東等地,去探索科學與創新密不可分的關系。
正是因為找到科學,人類才不斷開掘出創新的潛能。當創新被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擁抱的時候,對科學的態度,決定著這條創新之路能走多遠。紀錄片《創新之路》采訪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希望通過分享他們的思想,向所有的科學家、所有的創新者表示敬意。
《創新之路》觀后感2
100個申請進入斯坦福的學生里,只有5個左右能夠拿到錄取通知書,但是在斯坦福校園里還有一個地方比大學更難進,這個地方叫BingNerserySchool,相當于“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臉譜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姐姐的孩子就在這里就讀,而喬布斯當年把孩子送進來還費了一番周折。
這是一所為斯坦福心理學系所建的實驗幼兒園,BingNerserySchool的名字對很多是中國家長來說是陌生的,但很多中國家長都聽說過曾經在這里進行的`一個實驗。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給了幼兒園32個孩子每人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15分鐘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沃爾特·米歇爾就是在這次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延遲滿足”理論。
紀錄片《創新之路》是第一個進入這所幼兒園拍攝的中國媒體,園長在采訪時對攝制組說:“我們希望他們有探索新知識的熱情。這份熱情可能會引導他們成為工程師,可能會讓他們成為老師,可能會讓他們成為好的父母。這份熱情總會以一種方式影響他們的生活。”
這份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就是好奇心,愛因斯坦說:“我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保持了持續不斷的好奇心。”在法律、資本、文化眾多影響創新的因素中,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它可以驅使人去發現、去探索。然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些都在影響著好奇心的命運。
在好奇心被點燃的瞬間,人類的大腦發生了什么反應?從什么時候開始,各個國家開始發現在教育中保護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為何成為創新者的基因? 保護好奇心,就是保護一種創新的可能,也許生命就會多一些色彩。
【《創新之路》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之路02-17
平凡之路作文05-09
夢想之路作文05-09
人生之路作文06-08
曲折之路作文06-05
求學之路作文05-18
鋼琴之路作文05-21
上學之路作文05-17
書法之路作文03-18
青春之路作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