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檔下載>心得體會>《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3-01-20 12:33:50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集錦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P87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的初戀時光,曾經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占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讀書心得:這絕對是至理,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么沒有杰出人才出現?"這大概是一種最主要的原因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體制,允許批判嗎?有幾個當官的敢講真話?有幾個學生不是變得越來越大世故甚至越來越虛偽?我們的教師那一個在真正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現在那里還有這種豪邁的革命精神?

      我推薦《親愛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獨立宣言》給正在讀初二的女兒看,他看完無語,我問她有什么收獲,她只能以"嗯"含糊地應答我。這聲音里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許更多的無法回答:我們可以使用、有權使用"獨立宣言"并能成為社會風氣嗎?

      正如我后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xx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__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早秋的上午,陽光跳躍在桌面上,微風拂過臉頰擾亂了額前的發絲。教室里冷風呼呼作響,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可我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熱血沸騰,為兩代人的思想溝通所震撼。

      三年的時間,讓母子二人由“陌生”變為“熟悉”。龍應臺說:“我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發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吧。但當龍應臺發現那個可愛的安安變成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的安德烈時,她想到了用一種最溫婉的方式---寫信。文字,真的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力量,兩代人的溝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詞透露的溫情中逐漸消融。

      透過書信,我仿佛看到了一個陽光的大男孩:在德國長大,深受歐洲古典藝術和美的熏陶,喜歡聽旋律優美的音樂,崇拜爵士樂,喜歡單純地享受聆聽。在他的來信中,我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愛國情懷與避政心態,安分保守與熱情奔放。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種文化。

      我最喜歡的一封信是龍應臺給安德烈寫的《文化,因為逗留》。在香港這座繁華而又忙碌的大都市里,隨處都能看見急沖沖趕路的白領公務員,各種嘈雜聲充斥著人耳,快節奏的生活壓抑得人喘不過氣來。這種生活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想起暑假里和媽媽一起去臺灣誠品書店,在這里書是一種文化,而讀書更是一種享受。不同年齡的人因書在此匯聚,甚至還有人提著行李箱,只為感受書本的魅力。書店里橘色而溫暖的燈光將書本籠罩得十分美好,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浮躁。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關照。文化經典就是被時間的篩子所挑選的金塊散發著迷人的香氣,沁人心脾。這大概就是經典使人睿智的原因所在吧。

      看過了龍應臺和安德烈的來信,我不禁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父母的關系。

      進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會出現叛逆情結,漸漸地與父母的交流變得少了,每天都單調地重復三點一線地生活。看到龍應臺給兒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們也想和我溝通交流的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

      與經典里所描繪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媽媽并不是細膩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達的,中國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愛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周,因為要上晚自習,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買飯。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燉好排骨送到校門口。當爸爸轉身離開時我看到他被汗水濕透的襯衫,心里有種莫名的感動。有多少次父母對我們的付出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美好。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書中母子二人的對話,讓我的心靈有很大觸動。反思自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通過這本書我找到了與人心靈溝通的橋梁。心中釋然,昏黃的路燈下是一家三口拉長的身影,留下一串歡快的笑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一直都很喜歡龍應臺的文章,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卻不乏哲思與智慧。近來又看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兩代人的促膝長談,在驚嘆他們之間無話不談的同時,也發現他們在信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對于我們來說,是那么真實可觸。

      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們這些國外孩子思想的成熟。先談談菲利普吧,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對于他不喜歡的任課教師,他的處理,他的思考,他的對策,讓我嗟嘆不已,至少我在那個年齡,是沒有這么嚴密的邏輯思維的。其次是安德烈,同樣作為19歲左右的大學生,在他面前,我真是相形見絀:他對于故鄉的懷念,對于國家的思考,對于自身道德的反思,對于社會的觀察……在他的多封信中,我感受到一個成熟睿智的靈魂,獨立善思的人格。當他在思考這些在我看來高深遙遠的社會現實之時,我卻拘泥于看劇,逛街購物。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這些小事都顯露無遺。

      其次是他們身上的獨立自主意識。一次,龍應臺打算帶他們倆兄弟去中國到處逛逛,心中已想好去哪些景點。但他們兩個異口同聲地說:“和你一起去多沒意思,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們要自己去認識謝謝城市。”龍應臺就被這樣無情的拒絕了,兩個孩子自己開拓他們的中國之旅了。轉念一想,中國的父母,如果帶孩子去國外,會放人生地不熟的他們獨自行走在異國他鄉,浪跡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嘛(他們還并未成年)?我想大部分父母是拒絕的。他們會選好旅游地點,訂好酒店,找好搭乘車輛……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的,孩子們只管放心的玩就行了。

      正因如此,同齡的中國孩子和國外孩子比,略顯稚嫩。安德烈在信中也提到,他看到一對大四的情侶,他們會像小孩子一樣,逗寵物狗,互相打鬧,所有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成年人應有的成熟穩重。各地的讀者來信也明顯證明這一點:大三的孩子,還需要父母陪讀,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生回鄉創業還是進城就業,還要征求父母同意;博士生對于未來的規劃。還要同父母商量;一個快四十歲的教授,母親仍把他當成20歲左右的孩子……

      于是也想到了自己,一個已進入大學的成年人,但父母家人總還把我當成個小孩子。并不是要著急著宣誓著自己的主權,證明著自己的成長,也不是煩惱著他們的叨擾管教,只是強烈的希望他們把我當成一個大人。如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這句話,只有他們相信我能夠獨立完成好一件事,并放手讓我去做,我才會真正成長。“鳥籠里飛不出雄鷹,花盆里長不出蒼松”與其沉溺在溫暖的港灣,待在舒適區,我更愿意前方荊棘叢生,驚濤駭浪。

      讀完《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已經許久了,但至今覺得回味無窮,哲思不斷。這本書對于很多事的看法,已經它提到的諸多我所沒未觸及的方面,都讓我眼前一亮。不得不說,這本書,確實讓我學會了思考,懂得了一些東西。如此看來,也算值得。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題記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沖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于貪婪。他們只有著極度虛浮的心,追求著物質,恐懼著百年之后的必然結果,卻從未想過,化成風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卻不復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在孤燈下整理著自己的思緒,編織成文,再用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敘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終是抵達,也終是釀成了佳釀醇厚的味道,不烈,不沖,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兩代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對話。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后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卻帶不走當年的心。

      他是她當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仿佛已經習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著相同的內容——自己經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后,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后,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件抵達的日期。

      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為約定。

      他們是朋友,可以談論一切的朋友。他們也是親人,身體中,流著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稱之為——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系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絲毫沒有使她變得呆滯古板,反而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因為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才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思想家。

      他們之間的家書,內容并不是訓話。他們其實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友人,他們交換著思想,交流著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后,是愛。母愛,子情,支撐著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母親從前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題記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我評斷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我驚訝,“成長”這東西多么纖細、多么復雜啊。

      請問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細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

      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經受過的痛苦肯定會帶給你一些東西,讓你變的更強大,所謂你所受過的傷都是你的勛章

      給兒子的問題

      問題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誰?為何尊敬他?

      問題二:你自認為是一個“自由派”、“保守派”,還是一個“什么都無所謂”的公民?

      問題三:你是否經驗過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時候?

      問題四:你將來想做什么?

      問題五:你最同情什么?

      問題六:你……最近一次真正傷心的哭,是什么時候?

      兒子反問的'問題

      反問一:你怎么面對自己的“老”?我是說,作為一個有名的作家,漸漸接近六十歲——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還有什么?

      反問二:你是個經常在鎂光燈下的人。死了以后,你會希望人們怎么記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記得:一,你的讀者;二,你的國人;三,我。

      反問三:人生里最讓你懊惱、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決定,你但愿能從頭來起?

      反問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么時候?什么事情?

      反問五:你怎么應付人們對你的期許?人們總是期待你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獨特見解,有“智慧”、有“意義”的。可是,也許你心里覺得“老天爺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實很想淘氣胡鬧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對人家總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這個現實?

      反問六:這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沒名的,一個有名的。

      反問七: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里去,你想去哪里?未來,還是過去?為什么?

      反問八:你恐懼什么?

      很多人在內心深處其實都藏著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們土里土氣的、卑微樸素的原鄉。表面上也許張牙舞爪,心里其實深深呵護著一個青澀而脆弱的起點。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用了很長時間細品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合著《親愛的安德烈》。兩年前,兒子購得此書,推薦與我。由于頸椎原因,一直沒能讀盡。近幾日,端起此書。這本書用母子間互通的三十六封家書來抒發母子情,同時又將兩代人的相左勾畫的淋漓盡致。其實對于我來說,看到這本書著實晚了些。所以我把此書的觀感記錄下來,告知有需要者。

      媽媽與兒子的隔空交流,不僅在文字上、感情上、思維上,更是兩代人的融合,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一個十八歲的孩子疾呼:“媽媽,我能感到苦悶,表示我還活著,但為什么我總覺得找不到自己,原來這就叫迷失?”“我想要嚎啕大哭,但我沒有眼淚,我想要逃走,但我沒有腳,我想要狂吼,但我沒有聲音。

      兒子,我好像死在你陰冷的影子里。”青春的波動,使他迷茫。我們每個人何嘗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呢?而書中的母親更是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不理解。她認為本該刻苦學習的時段,卻突然間出現那么多的變故,成為“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么,怎么看事情,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他為什么這樣做,那樣做,什么使他尷尬什么使他狂熱,我的價值觀和他得價值觀距離有多遠……我一無所知。”作為母親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經歷呢?

      其實,母親對子女的愛不等于喜歡,更不等于認識。正常的溝通不能因為愛而省略。多少個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出現過嚴重的問題。曾幾時,我面對高中的兒子也是一籌莫展。慈母的愛凍結在終年累月的嘮叨和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面對高中緊張的學習,兒子卻依戀上網絡,幾近節省伙食開銷,用午休和晚休的時間,鉆進網吧。

      這還得感謝“大智若愚”的友情提醒,使我第一次偷看了兒子的`qq日志。他思想的起伏之嚴重令我窒息,我不知所以。之后便是沉默,便是小心翼翼。這也真成了可望溝通卻沒了語言。平日的嘮叨戛然而止。若當時看到這本書,也便像黑夜海上的旗語,被我這只小船看見,豁然開朗,遇見了方向。可是沒有,我在黑夜的航船上摸索,不是很順利的溝通,只能用最笨的辦法搬家陪讀,切斷一切入網吧的時間,在我的降服中告一段落。兒子很優秀,也很現實,曾幾何時,他也留給我一封信,現在?狗旁諂椒康某樘肜鎩?春筧夢藝鵓。信讓龍應臺母子三年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更如冰水融?……

      龍應臺曾用“清狂”二字形容兒子青春期變化,而我要用“傲滿”來形容現在的孩子們,“清狂”絕非“輕狂”。“輕狂”含舉止輕佻之意;“清狂”則謂:放蕩不羈。杜普《壯游》詩:“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蘇東坡時:“老夫卿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我相信他所寫的就是清狂。而“傲滿”不只是“驕傲”,更不是“充溢”,而是自大、自戀、自清、自狂。

      對于母親,對于孩子,都應該認真仔細的閱讀這本書。讀后會令你清新明了,母子相處之道能少走不少的彎路。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喜歡讀龍應臺,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現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初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說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仿佛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當安德烈問龍應臺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后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游行現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了多數,而大學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游行的人中大學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為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生去哪里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生為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后安寫到:期末考比什么的重要.……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么政治下(只要有錢就行),大學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切,大學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里,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大陸孩子認為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縱然我并不能肯定安說的一切都對,但在當今的中國,誰又能說孩子們不是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著?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后的本質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里,游行者是誰、游行的人數有多少都是于己無關、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著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和發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么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初中接觸的第一本課外書,就是龍應臺與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

      與其說是課外書,我認為應該是隔代母子的心靈成長對話,35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進過三年漫漫長路的書信對話,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里面的內容包括了書信中進行著弭平兩代人之間代溝的努力;探討了母子對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的看法,體現了母子不同的世代價值觀。里面的某些內容篇章讓我覺得比較深奧,卻又讓我去每個字地反復琢磨,體會其中。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哪里是香格里拉》。

      這篇文章講了龍應臺與菲利普來到香格里拉,卻看見了與自己想象中不一樣的香格里拉,反映了現在的自然環境被人類商業化的現象。文中,龍應臺用許多語言描繪著美麗的天堂香格里拉,對香格里拉充滿了期待,比如在跟菲利普介紹時是這樣說的:“中國西南,是滿身長毛耗牛吃草的地方,是野花像地毯一樣厚,鋪滿整個草原的地方,是冰河睡了醒不了的地方。”把香格里拉描繪得如夢似幻,讓我也不禁向往。當龍應臺迫不及待想去看草原時,她是這樣說的“到了中甸,我迫不及待想去看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那無邊無際的草原。“當龍應臺帶著憧憬去看草原時,卻看到了“難看的房子”——收費處。她那天一樣大的草原,竟然就圈在那柵欄內!她就像一個用最高速度往前沖刺的運動員撞上一度突然豎起的墻“天一樣大的草原,地一樣老的.湖泊,日月星辰一樣長長久久的野花,青草怒長無邊無際的山谷,也被圍起來,收門票,——

      哎,可真超過了我能忍受的限度!“龍應臺對商業化的譴責全都在這里,卻又十分形象,讓我也不禁感嘆:這世上還有最原始的地方嗎?龍應臺又見到了:”墨色的松林圍著一泓透明的水,水草在微風里悠悠蕩漾,像是一一年來連一只小鹿都沒碰過,洪荒初始似的映著樹影和山色。“如此美麗的湖水仿佛讓我置身其中,但不僅是這些,這一片香格里拉的土地,聽說都被納入聯合國的文化一場保護區了。龍應臺想拍照,被喝止:先交錢!讓我們都很是無奈,能怪他嗎?

      最后,“幾個僧人坐在香油錢箱旁邊,數鈔票,鈔票看起來油膩膩的。”油膩膩,商業化使得僧人都唾延三尺。為什么在第三世界,“開發“等于”破壞“?由國家的力量進行開發,就等于用國家的力量進行破壞,那種破壞,是巨大的。

      它使我們經濟發展,同時也使我們的環境受到破壞。

      這就是商業化,一種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商業化。

      且哪里才是一個真正的地方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陸陸續續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暑假里,我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讓我感受頗深。此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現這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讀了這本書,不經讓我想到曾經班里的一個學生,她的成績很優異,在班里也是名能干的班干部,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她。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等等。后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她的爸爸媽媽開廠很忙,平時一直要加班,所以沒有時間與父母交流。

      所以我也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她,希望她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孩子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這位學生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她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姑娘。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能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你的想法的!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多想想,不要緊扣“我是為你好”而“胡作非為”。同時,我們更要注意教育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同樣的意思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更容易的接受,我們也應該多學學,雖然沒有龍博士那樣的智慧,可我們有很多學習的途徑和借鑒的方法可循。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20xx年,也就是14年前,龍應臺突然發現兒子“安安”不見了,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對兒子時她不知如何開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這是一個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愛不單單是心里的思念、言語的關懷、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愛,愛而不懂那是虛假的愛,那終歸愛的是自己。

      她強烈地要認識這個18歲的親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遠是不單有想法,更關鍵的是還有辦法,而且是妙法。她請求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與她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不能半途而廢。安德烈答應了。

      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度,談愛情觀,談抽煙問題……對話并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己見。比如安德烈對龍應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里: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他們根本不需解釋。”他要求媽媽“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當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從20xx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xx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歷時3年3個多月時間,母子2人書信往來共36封,以專欄的方式刊載。這36封信影響了臺灣、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的家庭,許多的父母,許多的兒女。因為兩代人“親而不懂”“愛而不知”的問題,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溝癌”一樣,擴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體內,父母給錢、買房、贈車、送飯用各種方式表達“疼愛”也收效甚微,子女節日送禮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鏡、防滑鞋、煙酒糖茶頻繁表達“敬愛”也難暖愛子之心。

      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讓我們覺得: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么。龍應臺這樣的態度使得她的兒子可以無憂慮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寬容、這種理解使得他們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里,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

      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陸陸續續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當寫下這個題目時,便覺得一陣心如刀絞。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他們的心態已經在不經意間暴露無遺。也就是說,他們到今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 ――題記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忙忙上學、沒完沒了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

      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利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陸陸續續的總算讀完了給我的最大震懾是書中那些關于父親母親與后代的交流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我國孩子看來別致無比的教學且見地獨特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過火,既睿智詼諧,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入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日子充滿了趣味,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游覽……,簡直是五顏六色,五光十色,再來看看咱們學生時代的日子: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然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歷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波折,母親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咱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通常收獲的是家長和教師的聯合呵斥;安德烈成功時,母親、弟弟和兄弟會為他送去誠心的恭喜,但咱們取得的成功卻永久是理所當然,家常便飯,甚至在教師和家長雙眼里永久是那樣微乎其微,與他們的希望相距甚遠。……這莫非即是東西方教學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概括出一個十分精辟的定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紀的,只需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號學生。可是,我國的家長和教師卻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紀,而是故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論孩子是不是現已長大了,只需站在父親、母親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選遵守。莫非在我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大家隨身攜帶的物件?我國人之所以不愿敬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只是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不幸的體面嗎?順著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即是我國的父親母親在夸獎孩子時老是對他的父親母親說:“你的兒子真兇猛!”,“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奪他的.盡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歷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對等的對待,莫非所謂的“人人對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無窮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心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順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關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曉得本來港大的學生也和咱們內地的學生有殊途同歸的當地,英語看和讀沒問題,可是底子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端神往,神往每間咖啡館的靜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閑的日子狀況,和心里的安靜,他們有更多的時刻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方藝術比方環境比方貧困比方真實的日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精選28篇)04-0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5-1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5-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熱門】01-20

    【熱門】《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15

    【精】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07

    【精】《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9-28

    【熱門】《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9-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推薦】01-20

    【熱】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1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aⅴ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亚洲激情中文在线不卡 | 色婷婷久久综合极速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