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市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推進情況匯報材料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匯報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匯報時,要熟悉掌握匯報內容,做到條理清晰,主次分明,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完成匯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市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推進情況匯報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自然災害發生情況
20xx年以來,我市共發生6次自然災害,主要以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為主,直接經濟損失累計22456.4萬元。尤其在20xx年7月,出現短時強降雨,直接經濟損失16929萬元。
二、工作開展情況
我市認真認真貫徹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思想,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以加強“一案三制”為抓手,扎實做好應急準備工作,防災減災搶險救災能力明顯提升,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
(一)逐步健全組織指揮體系。根據工作實際及時調整市減災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草原防火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等自然災害指揮機構組成人員,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20xx年,根據機構改革組建了市應急管理局,整合市相關自然災害指揮機構后新成立市應急管理指揮部,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統一的、系統化管理,明確市應急管理局作為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做好自然災害救援、救災工作,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按領域做好防和治工作,做到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有機構、有人抓、有人管。
(二)不斷完善機制建設。率先與軍隊建立應急救援合作機制,為有效提升我市應急救援處置能力,20xx年,市應急管理局主動對接XX支隊簽訂應急救援合作協議,以市政府文件印發《XX市軍地應急救援合作機制》,實踐推動軍地融合發展。堅持聯席會議制度,市政府、各指揮機構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地質災害防治、防震減災等重要事項;市應急管理指揮部辦公室及時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防汛抗旱工作職責》和《自治區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進行任務分工,全市齊抓共管、協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識明顯增強。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市氣象局積極與水務、自然資源、住建、民政等部門聯會開展風險會商,借助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聯合及時發布自然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市域內應急聯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三)穩步推進應急預案體制建設。20xx年我市啟動新輪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目前已完成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草原火災、地震、氣象災害、自然災害救助等7個自然災害類專項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持續推進應急預案簡明操作手冊制定工作,確保應對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更加高效、規范。市民政局、地震局積極組織機關、學校、企業和社區開展應急疏解演練活動,有效提升應急救援隊伍聯動水平。
(四)扎實做好應急準備工作。救援救災物資裝備不斷充實,投資1200余萬元新建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常年儲備物資近4000件,價值500余萬元;依托消防等相關部門建立綜合救援、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專項物資儲備庫。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建立以消防救援隊伍為主體力量、各行業領域專業救援隊伍為骨干力量、民兵預備役和武警部隊為支撐力量、鄉鎮(街道)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為補充力量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應急疏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依托廣場、公園、學校等建設了總面積669.54萬平米應急避難場所。
(五)妥善做好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加強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每逢汛期,市防汛抗援隊伍為主體力量、各行業領域專業救援隊伍為骨干力量、民兵預備役和武警部隊為支撐力量、鄉鎮(街道)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為補充力量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應急疏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依托廣場、公園、學校等建設了總面積669.54萬平米應急避難場所。
(五)妥善做好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加強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每逢汛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嚴格執行汛期應急值班制度,落實領導帶班和帶班科長、值班員24小時值班制度,堅守崗位、不脫崗,保持值班電話24小時暢通;同時要求值班人員必須第一時間及時準確掌握氣象及災情信息,按要求報送市委、政府,確保災害發生時及時應對。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市政府迅速啟動相關應急預案應急響應,各成員單位按照指揮部指令和預案立即開展各項搶險救援工作,20xx年我市多次發生暴雨山洪,但未造成人員傷亡。加強災情統計,及時編發災情快報,積極做好受災群眾安撫救助工作,20xx年7月我市普降暴雨,災情發生后,民政迅速組織人員第一時間走村入戶,了解災情,認真核實受災面積、受災人數和經濟損失,及時將4頂帳篷及40件雨衣及時運往災區,組織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
(六)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全方位整合宣傳平臺和資源,借助電視、報紙、網站、短信、微信群和公眾號宣傳應急管理工作、普及防災減災常識;結合防災減災日、110宣傳日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極大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深入推進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截至目前,我市已有XX個社區成功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有力提升我市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標準化建設水平。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村災害防御能力不足,青壯年勞動力少,災害防范意識淡薄,低收入村民居住條件簡陋,物資缺乏,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差。二是機構改革后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專業水平有待提升,基層災害管理及信息員人員不足,嚴重影響日常工作開展和突發事件現場處置和災情報告工作。三是應急物資裝備配備不足,因缺乏資金,市物資儲備庫、防汛物資庫現有物資難以保障大災需求,部分鄉村預警預報設施老化、缺失,急需更新補充。
四、下一步工作
(一)統一思想,提高各級政府災害綜合防治意識。縣區政府和市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思想,加強我市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建設,整合防災減災各類資源,整體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全面提高我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二)加強引導,提高農村群眾災害防御能力。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防災減災組織指揮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全市基層管理體系,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建立防災減災救災業務知識師資隊伍,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的集中輪訓和培訓。重點強化農村危房、建設工程現場等災害易發區的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關注農村留守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災害防御,有針對性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高基層人民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及自救互救能力。
(三)完善儲備,提高災害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整合救援救災物資儲備力量,落實分級儲備主體責任,完善資金保障制度,加強救援救災物資儲備數量,豐富物資儲備種類,加強應急通信裝備、報災終端、應急救援專業機械設備等技術裝備。拓展儲備方式,規范供貨渠道,提升物資儲備調運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強化聯動,完善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在建立市應急管理指揮部的基礎上,抓緊明確指揮部及辦公室、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按照自治區統一安排組織修訂相關應急預案,按照新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結合自治區建設自然災害防治八大重點工程,進一步加快推進災害重點防治工程、應急指揮中心、預警信息系統等建設,努力消除預警信息發布“盲區”。
(五)做好宣教,深化防災減災救災科普教育。進一步明確縣區政府的防災減災主體責任,提升社會各界的防災減災意識,完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等合作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的工作機制。積極推進各級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推進防災減災知識進學校、進課堂,大力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臨災避險能力。
【全市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推進情況匯報材料】相關文章:
鄉脫貧工作推進情況匯報材料08-19
全市基本情況匯報材料08-24
民政局在全市群眾工作推進會議上的發言材料08-18
在全市三農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08-16
防災減災的工作總結02-24
防災減災工作總結08-29
防災減災工作總結05-15
防災減災工作計劃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