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某村失學兒童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某村失學兒童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作為傳遞信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武器,歷來都受到國家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而有關適齡兒童上學這一問題更是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義務教育”以來,我國的適齡兒童上學現象有了強有力的保障,特別在基礎教育的普及這一問題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取得進步的同時,在相當多的地區兒童失學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從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獲悉,我國3億兒童中未入學率近1%,農村地區以及偏遠山區的部分兒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利用暑期時間成立了“綠草環”社會實踐調研組,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井葉特西鄉采竹村失學兒童狀況進行了相關調查。
(一) 實踐地概況
1.1地理狀況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是國家最早認定的141個貧困縣之一。總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8%。
井葉特西鄉位于縣城東北,地處黃茅埂中段西麓。東與雷波縣谷堆鄉接壤;南與合姑洛鄉和巴普鎮連界;西鄰西甘薩鄉;北毗瓦西鄉。總面積61.13平方公里,鄉駐地特西,距縣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鄉境,有過境客車通縣城。鄉境地形復雜,山高溝深,氣候寒冷。東北倚黃茅埂的書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處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區。
采竹村隸屬于美姑縣、緊挨依嘎村、爾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薩村。
1.2歷史文化
美姑縣是彝族文化最早的發源地,由于生存環境相對閉塞,一直沿襲著奴隸社會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當地仍存在相當嚴格的等級規定:黑彝、曲諾、阿加、呷西。當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襲奴隸生活。
(二) 當地教育普及情況
2.1教育情況:
采竹村(由四個組組成)僅有一間小學,僅采用彝語教學。當地孩子們大多數都沒有讀書的經歷,能上學孩子也僅僅止步于小學;鄉里、縣里設有初中,采用漢、彝雙語教學;高中設在美姑縣城,采用漢語教學。具了解,當地采竹村老師都是由鄉里聘請過來的,但是由于基礎設施相對較差,以及老師素質問題,受教育的水平不容樂觀。
在我們走訪的過程,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數據:
一組: 44戶人家 32個孩子小學 9個初中
二組: 21戶人家 5個孩子小學 沒有初中
三組: 6戶人家 沒有孩子讀書
四組: 25戶人家 8個孩子小學 沒有初中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當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應的普及狀況,主要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兩點:大多數適齡兒童不能正常上學;上學的孩子不能堅持完成學業。
2.2原因分析
a.意識問題
當地地處山區,且長期受到壓迫思想的侵蝕,讓當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識到上學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學是什么,更不要問他們外面的教育狀況了。當地衡量價值的標準不是教育帶來的長遠價值,而是簡單的牲畜占有量,換句話來說就是,誰家的牲畜多就意味著更富有,因此,孩子們更多地被選作勞動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記著我們在村長的帶領下走訪了一名叫做阿作日諾的家里,阿作日諾家里有三個孩子。走進院子,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并且豬和雞等都散養在里面,氣味很是難聞,在和他們的聊天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并不知道學校是什么,在他們的意識里,學校就是孤兒院,只有免費才會去,否則不如多幫家里分擔一些家務。聽了這些,讓我們一行人非常震驚,試想一個連學校都不知道的家庭,怎么會要求他們了解上學的意義?
【某村失學兒童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小品劇本:我想上學(獻給失學兒童)08-15
某村村民自治問題調查報告08-12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8-22
某村經濟現狀及今后發展建設的調查報告08-12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12篇)06-28
某村司法工作總結08-24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6-09
大學生暑期打工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5-17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8-12
大二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