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生調查報告范文集錦5篇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90后生來就任性、嬌生慣養、拜金嗎復旦大學日前發布的《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否定了這一說法。報告指出,90后大學生從容、理性、務實,是值得信任的、充滿正能量的一代。深究其成長環境和時代特征,豐;虺山庾x90后的關鍵詞。
該報告由復旦大學國家網絡傳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從覆蓋不同地域、不同辦學層次(包含211、普通本科、大專院校等)的中國大學中抽取1708名微博大學生用戶,通過對樣本近兩年間發表的所有博文進行內容分析,深度解讀當代大學生的理想、追求、愿景和情趣。
重視家庭生活 相信自我奮斗
報告指出,與40后、50后屬于匱乏一代、60后、70后是溫飽一代大不相同,90后如今已真正成為豐裕一代,不僅生活在豐厚的物質環境中,還成長在發展機會增多、流動渠道暢通,社會態度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中。
環境變革必然帶來物質觀的轉變。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群體更愿意追求舒適的生活,27.1%的大學生認為人生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舒適,其次是成就感,再次是美滿家庭。23.5%的大學生認為理想社會最核心的特質是舒適,其次是安全、富裕等。
調查還反映出90后對家庭價值的重視。有效樣本中98.6%的`人表達了對父母的珍視,88.1%表示支持傳統家庭觀念,包括結婚生子、傳宗接代、贍養父母等,95.4%支持弘揚傳統文化。
追求舒適、向往家庭,并不代表90后不愛奮斗。9成受訪大學生認為應該通過不斷的個人奮斗實現夢想,但平等是重要前提,且有89.0%的人認為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受訪者傾向于認為,社會應為個人發展提供公平的起點和平臺,最后結果的差異則有賴于個人努力。
追求個性張揚 支持理性愛國
報告指出,90后注重個性的發展。94.8%的受訪大學生對個人權利持正面態度,其關注和議論最多的公眾人物也大多具有鮮明個性。半數以上受訪者表示反對條條框框的束縛,希望能自主決定諸如婚姻、生死等重要人生階段。
盡管思想前衛,但90后卻不愛任性妄為,對待爭議性話題,90后通常態度謹慎。在原則問題上,他們也有強烈的是非標準,如98.2%的人對吸食軟性(如等)持反對態度。
90后亦是真正的互聯網一代,面對多元文化和多種思想觀點的沖擊,他們總體呈現積極、理性的態度,不同于傳統大學生憤青的形象,如83.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中國應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以開放心態去借鑒吸收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此外,強調國際關系應互惠合作的大學生比例達91.3%。
戀愛觀:拼能力比拼爹重要
在戀愛觀上,調查指出,90后大學生已更加看重戀愛對象精神交流與情感支持的心理特質,更看重戀愛對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相對較少關注外貌、家庭背景等。
具體而言,21.4%的男性和20.2%的女性選擇戀愛對象時最看重的要素為性格要素;26.1%和31.0%的男女大學生在選擇戀愛對象時最看重綜合素質,而在綜合素質中,70.7%的受訪者認為核心要素是情商高、交往能力強,20.7%的人認為是工作能力和事業發展潛力。
如果將綜合素質中的交往能力(情商高)、學習能力(智商高、名校畢業)和工作能力強等概括為能力,那么有11.3%的男大學生和11.6%的女大學生最看重戀人的能力,比例遠高于看重家庭背景的男生(3.0%)和女生(3.9%),表明在90后學生眼中,拼能力已遠勝過拼爹。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我們就在校大學生戀愛觀做了調查,此次調查為全校范圍內的大學生,調查不分年級,調查方法為隨機調查,調查全程歷時一個星期,受調查對象共計八十五人,部分受調查對象接受的是紙質問卷調查,另外一部分受調查對象接受的是電子稿問卷調查。
針對調查所整理的數據,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有約87%的受調查者對戀愛的理解是是為了選擇終生伴侶,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的,而認為戀愛是是為了排解空虛和寂寞,沒有過多考慮將來和是為將來的事業做跳板以及不必考慮太多,跟著感覺走就行的比例極少。大學生目前的戀愛狀況為正在戀愛與曾經有過戀愛的比例分別為43%與32%,而另一部分的受調查者的戀愛狀況出于觀望和不準備戀愛。在是否喜歡并愿意與異性交往這個問題上,分別有63%和32的受調查者認為非常喜歡并愿意和愿意正常交往而另外三項談不上喜歡但也不厭惡與異性交往、害羞,不太愿意、不喜歡也不愿意所占的比例很少。
針對問卷中的`數據,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代大學生面對戀愛還是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也許這種態度態度會給我們帶來一種不負責任的結果。
總之戀愛雙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對方的感情,意愿;尊重對方的獨立人格,興趣愛好,學習工作,社交活動等等。總之,任何一方都不能只要求對方履行義務而自己卻不承擔相應的義務。
要忠貞專一,就是愛一個人要始終如一,永不變心,雙方在共同的人生旅途中,能始終如一地在事業上互相幫助,生活中同甘共苦,能承受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
戀愛過程中要含蓄文明,舉止文雅,正如馬克思所說:真正的愛情是表現在戀人對他的偶像采用含蓄、謙恭至羞澀的態度,而決不是表現在隨意流露熱情和過早的親昵。我們要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使起恰到好處。
要理智和寬容,戀愛中的失戀是難免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修養、有道德的大學生,在失戀時,首先要作到失戀而不失態,我們應該明白失戀是一件很正常的是,沒什么大不了的,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態。其次,還要作到失戀而不是志,愛情是美好的,但不是一個人的唯一,生活中有很多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不要一蹶不振,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應該轉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再次,要作到失戀而不失德,愛情不在友情在,要理智和寬容,想到對方的難處,這才是一個大學生較高素質的表現。
盡管我們追求美好愛情是好的,但大學生畢竟是一學業為主,青年學生對愛情的追求并不意味著對學業的荒廢。但必須搞清楚,當前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處理好學習和愛情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合理安排,我們應該明白,如果人生是一曲交響樂的話,愛情這一旋律的出現,只有恰到好處,才能使人生的交響樂更加悅耳動聽。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并且呈上升發展的趨勢。.由于畢業生處于畢業――擇業――就業的人生轉折關頭,其心理變化,就業觀念均存在著較大的調查意義。于是我們做了一次關于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調查來關注就業問題,希望對在校生轉變就業觀念和方式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 就業觀念 轉變就業方式
正文:為成功完成本次調查,我們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綜合理論材料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得出了較為全面的結論。
一、 實踐調查
。ㄒ唬┱{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運用系統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
。ǘ┱{查對象:隨機抽取本市各大高校部分學生,確保文、理科學生比例相當,男女生比例協調。綜合城區與山區及不同年級的意見,以達到準確全面的效果,使本次調查具備典型性和合理性。
。ㄈ﹩柧砬闆r: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783份,有效問卷760份,有效回收率95%。
。ㄋ模┱{查結果:在就業心理上,據收回的問卷顯示57.8%的學生認為形勢嚴峻,就業難,24.6%的學生認為形勢正常,14.3%的學生認為形勢較好,就業容易,3.3%的學生則對就業形勢不了解。其中理工科和文史類有一定的區別,理工類的有35.6%的學生認為就業容易,文史類的只有15.7%認的學生認為就業容易。
對就業程序方面的認知程度,75%的學生了解,16%的學生知道一點,9%的學生不了解。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就業程序和具體的就業情況還是比較了解,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就業意識。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市大學生的心態較趨于理性。其中,78%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15%的學生選擇先擇業再就業,只有7%的學生不知道該怎么辦。
在面對所學專業前景方面的調查中,25%的學生認為很有前途,58%的學生認為較有前途,17%的學生認為無前途。其中,各專業的就業狀況對其對所就讀專業的認同性產生很大影響,例如近年就業狀況較差的師范類教育學專業有43%的學生認為其專業很無前景,而就業前景看好的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有60%的學生認為專業很有前途。
在就業單位上,大多數大學生將外企、政府機關、黨政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等作為首選。只有少部分人愿意自主創業。其中男生愿意自主創業的人數大于女生。
在就業地域上,超過一半的學生希望到沿海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
在就業地域的選擇方面男女生有一定的差異性。
二、 理論材料
為體現本次調查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我們參考了大量文獻材料,從中整理出關結論與本次實踐調查相對比。
(一) 就業觀念
1.就業心里狀態。包括對就業形勢和政策的認識與心態,對專業的認同性,擇業趨向(包括就業單位,就業地域,就業薪酬),擇業標準,面臨就業機會的心態,影響就業因素等。
2.就業準備。包括個人就業準備和學校就業準備兩方面。
(二) 當前就業形勢
20xx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并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xx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xx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xx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20xx年滬上高校畢業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萬人大關,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三) 就業困難原因
1) 缺乏勝任力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企業是非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
2) 供過于求
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并不僅僅是在總量上的供過于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于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
3) 專業面太窄
4) 缺乏社會關系
5) 信息不足
6) 性別歧視
(四) 參考對比
據20xx年的《目前大學生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變化的調查研究》顯示:61.3%的學生認為形勢嚴峻,就業難,22.3%的學生認為形勢正常,12.2%的學生認為形勢較好,就業容易,4.2%的學生則對就業形勢不了解。其中理工科和文史類有一定的區別,理工類的有34.6%的學生認為就業容易,文史類的只有16.7%認的學生認為就業容易,特別是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有87.6%的學生認為就業容易。可看出對就業形勢的判斷,不同專業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這與我們上面的調查結果大致相符,但也有微小變化,說明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人們的就業觀念正向著正確、良性的方向發展著。
在對就業程序方面的認知程度上,20xx年的具體情況為:73.2%的學生了解,15.2%的學生知道一點,11.6%的學生不了解。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就業程序和具體的就業情況還是比較了解,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就業意識。77.2%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14.6%的學生選擇先擇業再就業,只有8.2%的學生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方面的變化表現在了解比例上升一點八個百分點,不了解比例下降二點三個百分點。同樣,在擇業與就業的順序上,大學生的看法也有類似的變化。
在《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調查報告》中顯示:大部分同學在填報志愿時對專業方面的信息了解的很少,而且容易受父母、親友、媒體等的影響。另外,有22%的同學認為填報志愿時對決策影響最大的是自己,有21%的同學在選擇專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興趣愛好”,有23%的同學目前所讀專業不是高考填報的第一志愿。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第一個是關于入學動機和特性狀態選擇中人際關系調查顯示的特區當代大學生的以個人價值取向為主的結果。
第二個是關于價值觀排序當中“家庭安定”和“幸!北慌旁10個價值觀念中末尾兩位,而“一種令人興奮、有刺激的生活”以及“成熟的愛”被排在前兩位的結果。
第三個是人際關系調查當中顯示出來的特區當代大學生對于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慌。
針對這三個方面的結果,我們將做進一步具體的分析:
「1」社會原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市場經濟的效應對學生樹立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此衍生出來的越來越看重個人的價值——這從第一部分中的關于入學動機前3位就可以看出來,不管好壞與否這種趨勢在本次調查中表現得很明顯。同時也顯示出大學生開始傾心于“注重實用、追求成功”的價值觀念,這顯然與傳統的“重義輕利、默默奉獻”的價值觀形成沖突。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強化,但又使他們對人生價值出現不穩定的評價標準。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各方面的變革,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空間空前擴大,加上我國對外開放,各種西方思潮隨之而入,可以說,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十分活躍,他們熱切關注市場經濟的進程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獨立地觀察社會,透視人生,正是在這種崇尚個性、崇尚自主的自我意識催動下,大學生日益表現出思想主體化的特征,渴望成為人生道路上的強者,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急切地想抓住時代提供的這次機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便有了“注重實用、追求成功”的生長沃土。但是,在全社會都改變了過去從上到下一律只講集體發展,諱言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念的同時,又產生了大學生對人生價值評價的多重標準:有的.以對社會的奉獻多少和創造力大小為標準,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為標準,有的以社會地位的高低和權力大小為標準,有的則以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為標準……。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向是不少學生伴隨著過去人生價值體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現了在人生價值目標上的迷失或偏離。西方哲學思潮的輸入與傳播,對此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自我至上價值觀與大學生膨脹了的自我意識,在一種反傳統、反主導文化的軌跡上匯合在一起,使他們對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根本道德原則的社會本位價值觀日趨淡漠,一些學生的自我觀念已開始滑向自我中心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他們對“螺絲釘”、“老黃牛”“鋪路石”所象征的集體主義精神存有逆反心理,從“我”出發來評判事物,確定言行。所以“為了振興中華”和“為了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選項也自然而然地排到了最低的位置。
「2」文化原因
大學生文化是各種文化中最富生氣與活力的重要部分,它以學生群體為載體,以其文化的先鋒性、對傳統的反叛性和張揚的個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品質,不斷地給校園文化注入新鮮的活力。隨著社會的轉型,作為精英文化一部分的大學生文化正經歷著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史無前例的沖突,表現出大眾化、通俗化的特征,甚至出現了這一次調查中所有的個人價值的傾向:
在文化觀念上,學子們已逐步放棄對文化終極關懷的追求,漠視高雅文化,追求隨性所欲的應時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覺認同某些庸俗的社會潮流,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準則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與褻瀆;在文化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務實傾向和媚俗色彩,他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現實,追求的目標日趨功利,對個人前途的關注遠高于對社會發展的關注。世俗化、功利化的浪潮在動搖和瓦解校園傳統文化價值秩序的同時,并未為人們提供一種充分體現尊嚴和生命價值的令人信仰的價值信仰,使之成為生命意義新的蔭庇所,一些青年學生日益陷入空前的文化危機中;在文化規范中,大學生文化逐漸疏離主流思想,回避矛盾沖突,逃避靈魂追問,漠視校園紀律規范、道德規范和生活規范的束縛,出現了文化價值失范的傾向;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上,一些大學生表現出對校園文化傳統的蔑視和對文化創新的懶惰,“他嘲弄別人的價值,他唯一的信仰就是否定的哲學。他生活在既無過去又無將來的一條窄縫中”,文化迷失、精神迷失、道德迷失日甚一日,虛無主義、享受主義、拜金主義的迷霧開始在大學校園中彌漫,甚至出現了一些反社會、反文化的行為,令人觸目驚心,這一切構織成了一幅與大學生文化極不協調的精神畫卷,使得對大學生社會評價降低,“他們有知識沒有文化,有智商沒有教養,有青春沒有熱血,有個性沒有品行。”大學生正趨于庸俗,而庸俗的人必然是庸俗文化熏陶的結果,大學生文化在時代的喧嘩與躁動中,正走向庸俗。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萍鄉實驗中學 708 王靖歡
我是二組的隊員。我們組的課題為“中學生上網好不好?”,F在有許多中學生迷戀上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而有的同學利用上網,學到了很多知識。針對這個課題,我們對中學生上網課題進行研究。為了了解情況,我們曾幾次進行討論,制定了計劃,并進行了調查。我們覺得課題重點與難點是“中學生上網到底有利還是有弊?”,決定對這個難點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我們發現,上網有利也有弊。其中:
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遍_闊視野
⒉加強對外交流
、炒龠M中學生個性化發展
、赐卣巩斀裰袑W生受教育的空間
中學生上網的弊端
、本W絡信息的豐富性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
、簿W絡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⒊網絡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
、淳W絡的誘惑性造成中學生“網絡上癮”、“網絡孤獨”等癥狀。
我們采訪了一位專家,他說:“網絡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既不能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視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作用而敬而遠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學生上互聯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我們要引導和規范相結合,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中學生網絡的虛幻性、信息的龐雜性,對其上網繼續指導和適當規范,使其有防范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絡世界的區別,培養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對中學生進行網絡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信息意識。同時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護,多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么。既帶好路,又提供‘保護’,在目前網絡法規和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也許是目前家庭和學校解決上網不利影響的較為可行的一條重要途徑。”
的確,網絡,一個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信息時代的標志。作為我們中學生,理所應當對其進行追求、探索。這盡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它的方便、快捷、靈活等多種優點,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給予了我們敖游的空間。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坐在家中即可瀏覽眾多網上圖書館豐富的.圖書收藏;幾秒種內,便可收到相隔萬里的來信,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各地各種祥細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過各學校開辦的遠程教育網了解的知識等等。正由于網絡的這些優點,才受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睞。我們還發現,如果將上網用于學習,則利大于弊;如果將上網用于聊天、游戲,則弊大于利。我們應該在上網和學習之間找到平衡。
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上網有利的結論:在現在,是信息時代,光抱著書本死啃是沒出息的。網上有許多益智的資訊,對中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很有幫助;上網有弊的結論:中學生沉迷網中不能自拔,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還容易受網上不良信息的誤導,影響身心健康。
最后,我想說,只有更好地利用電腦,才能使電腦對我們有利而無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好幫手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指導老師:賴艷青
【學生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學生調查報告08-12
學生調查報告08-12
學生調查報告08-08
學生的調查報告09-05
學生調查報告09-06
學生調查報告06-16
學生的調查報告03-26
學生調查報告06-16
關于學生的調查報告04-28
學生調查報告模板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