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邊抗戰歷史調查報告
身邊抗戰歷史調查報告一、調查資料
史料統計,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軍多達300余萬人,傷亡共計64萬多人,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居全國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園湖畔,矗立著一座高近兩米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紅砂石修建,碑座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兩側各有“耿營長明抗倭死事紀念碑”、“易營長明道抗倭死事紀念碑”字樣。從簡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兩位營長畢業于黃埔軍官學校,均犧牲于抗戰爆發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犧牲于上海南口戰役,一位在南京保衛戰中就義。而后,他們的靈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資修建紀念碑。
(二)
為了尋找抗戰老兵,幫助他們能夠安詳地渡過晚年,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愿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劃”項目2014年11月29日在成都啟動。據了解,該項目將在全省范圍內征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在該項目的啟動儀式上一位名叫蘇國章的老人淚灑會場。蘇國章老人出生于1921年,17歲便在中江川北師管區參軍,后加入第九十九軍。在1939年,蘇國章參加了長沙會戰,因負傷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蘇國章經歷了牢獄之苦,又輾轉多地,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定居德陽。但是,由于在戰爭時期,蘇國章丟失了證件,此后一直過著沒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異常艱辛。而就在項目啟動前不久,在志愿者們的幫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戶籍。
“我從1937年就參軍,既然承認我是抗戰老兵,我希望不是說工齡多少,而是軍齡。”97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張文治談起自己的心愿時,滿是褶皺的雙手不禁微微顫抖。抗戰期間曾有300萬名川軍開赴前線,抵抗日本軍隊的侵略,而張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們用徒步、輪船等方式先后經武漢、南京、蘇州抵達上海,參加淞滬戰役,守陳家港、噸悟寺一線,堅守了八天八夜。”盡管事隔超過半個世紀,張文治對于初入戰場的回憶卻依舊清晰,他并不后悔傾盡青春保衛家園,但當年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是這位年近百歲老人心中最大的遺憾。
(三)
家住資陽的94歲遠征軍老兵朱守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戰的日子:
1937年,年僅16歲的朱守信毅然從戎,成了成戍司管區的一名學兵。兩年后,他被保送到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一期軍官訓練班,在銅梁虎峰場受訓一年。畢業后回部隊任排長。此時戰火在中華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隊改為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兵站總監部運輸第七團,開赴云南前線。由于云南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給物資運輸造成極大的困難。尤其在雨季,別說人了,連走慣山路的馬都會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隊要翻越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氣極為稀薄,連火都點不燃。餓了,戰士們就嚼生米充饑。渴了,就靠爛水池里的水解渴。“當時,20多人擠一個帳篷,臨睡前,大伙兒還在悶著氣說話。可第二天早上,一個帳篷里能爬起來的,就只剩幾個人,其余的全在夜里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戰友痛苦的樣子,朱守信輕輕抹了抹眼淚。朱守信所在連隊上山時有150多人,(www.baimashangsha.com)但下山時僅剩30來人了。“我們還是二線運輸部隊,死傷這個樣子,可想而知,當時戰斗有多么慘烈。”朱守信說,讓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們完成了這次運輸任務。
二、調查結果
時光荏苒,全民族抗戰爆發迄今為止已有78年,許多抗戰時期留下的痕跡還在,而當年風華正茂的戰士們如今卻早已過了耄耋之年。現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軍抗戰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區還在世的老兵已經寥寥無幾。比之更少的,卻是世人對老兵們的關懷。像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愿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劃”這樣在全省范圍內征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的項目并不多,而那些戰死的烈士們更是無人問津,除了一些將領外連榮譽稱號都沒有。除此之外,抗戰老兵們當初所在陣營不同,現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調查分析
所有的抗戰老兵,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是為祖國而抗日的。但是,老兵們的待遇卻不是一樣的。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遲遲沒有受到重視和扶助。他們大多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卻是活的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同樣身為國軍的臺灣抗日老兵卻有每月至少6萬臺幣約人民幣15000元的“終生俸”.這主要是因為臺灣省實施的“終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領取,也可以每月領取,而一次性領完的人還可以每個月領取“生活費”.
中國現存的很大的問題便是養老問題,政府基本無關注,特別是經濟較落后的地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抗戰老兵們現在正好處于養老階段,因此生活困難的大有人在。因為人口基數過大,以我國目前的經濟能力無法做到較好地使老人們安心養老。
在抗戰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抗戰時期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現在國軍老兵們的待遇極低。
四、問題與建議
中國國軍抗戰英雄在大陸的不公平遭遇,是歷史上沉重的一頁。曾幾何時,他們是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的民族英雄,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炎黃鐵漢。從我個人的觀點出發,國家既然倡導我們銘記歷史,以史為鑒,那么我們就更不應該遺忘那些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戰場上犧牲的烈士們,更離不開如今健在的老兵們。
結語
無數抗戰老兵,帶走了他們全部的人生故事。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人采訪他們;他們走了,當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們,想起他們了。
老兵不死,卻終究會漸漸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萬的老兵,帶著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細節和故事,悄聲無息地從我們身邊匆匆離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搶救的活的歷史。
老兵們不僅是歷史、細節和故事,更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經歷了種種坎坷、磨難,這對他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百味錯雜,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輕”的抗戰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記住他們,不僅要承認他們的抗戰歷史功績,更應該給予其應有的待遇和照顧。
距離抗戰勝利已過去70年,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雖然能看到一些當年戰爭留下的痕跡,但是人們卻是已經遠離了那個時代,如今人們所追求的東西讓大家遺忘了,在70年前,有怎樣的一代人為我們的國家奮斗著,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們付出了多少的代價換來了今天的平安。我們都無法知道尚還健在的老兵們懷揣著怎樣的一份記憶堅持活到了今天。
【身邊抗戰歷史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尋找身邊的抗戰記憶作文08-06
尋找身邊的抗戰記憶征文08-06
了解身邊的“歷史”08-17
紀念抗戰作文05-30
歷史調查報告(精選8篇)07-28
歷史教學現狀調查報告08-26
身邊的環境調查報告(精選12篇)04-26
抗戰勝利作文08-06
弘揚抗戰精神征文范文08-06
抗戰勝利在今天征文08-07